蔡怡
摘要: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幼兒教育中,幼兒的知識與技能主要是來自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幼兒教師要將“玩”滲透其中,形成“慧玩”課程。注重將生活教育理念滲透在幼兒教育中,以此促進“慧玩”課程在實踐中不斷深入、優化,促進幼兒快樂成長。
關鍵詞:慧玩;生活;課程;成長
幼兒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隨著課程游戲化教育思想的提出,許多教師將目光聚焦在活動的趣味性方面,忽視了學習活動的教育價值,使得整個教育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幼兒只是“會玩”,達不到“慧玩”的狀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著重指出現實生活的教育意義,所以,在實際組織幼兒參與學習活動時,教師也應當積極在活動中增添生活元素,營造生活情境,以便在富含生活氣息的學習環境中拉近幼兒與集體活動之間的距離,改良幼兒的學習形式,讓幼兒在玩樂中實現綜合素養的發展,促進“慧玩”課程的生成。
1? ?引入生活場景,優化活動環境
幼兒的學習環境對幼兒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有著重要影響,當學習的環境相對熟悉時,幼兒會主動將目光投放在活動中;當學習的環境相對陌生時,幼兒會產生畏懼心理,排斥集體活動。生活場景不僅能夠帶給幼兒熟悉感,引發幼兒學習的欲望,還能讓幼兒預先熟悉未來的生活環境,為后續的學習活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在創建幼兒集體活動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入生活場景,拉近幼兒與學習活動之間的距離,并為幼兒模擬生活情境,讓幼兒提前適應社會生活,以便幼兒在未來進入社會時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1.1拉近幼兒與學習活動的距離,增強學習欲望
陌生的知識內容會催生幼兒的畏懼心理,讓幼兒自覺排斥學習活動。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中,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用生活來教育”的理論,全面揭示了現實生活與教育之間的密切關系。因此,為了增加幼兒對所學內容的熟悉度,使幼兒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自主進入學習活動,教師有必要為幼兒引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情境,調動幼兒的學習欲望,讓幼兒實現智力、能力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好吃的水果”的游戲活動中,教師便可以應用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水果,組織幼兒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先應用圖片為幼兒展示生活中吃水果、制作水果沙拉的情景,并向幼兒提出“你認識它們嗎?你最喜歡吃哪種水果呢?”的問題,促使幼兒主動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問題。緊接著,教師為幼兒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香蕉、蘋果、葡萄等水果,并將這些水果分發給幼兒,引導幼兒觀察這些水果的外形、顏色、大小等,加深幼兒對這些水果的認識。然后,教師再創建“水果連連看”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幫助水果找到自己的“家”。最后,教師組織幼兒到室外洗手,并品嘗水果。
教師為幼兒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再用水果塑造生活環境,能有效喚醒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主動拉近與學習活動的距離,從而在觀察水果外形、品嘗水果的過程中增強對水果的認識。
1.2模擬生活情境,提高幼兒生活能力
打造“慧玩”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能力,讓幼兒在未來進入社會時能夠更好地適應生活節奏,并將掌握的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然而,在傳統形式下,教師單純地為幼兒滲透基礎知識后,難以觀察到幼兒應用知識的情況,以至于無法展開后續的精準指導,進一步強化幼兒的生活能力。而虛擬的生活情境,能夠再現現實的生活環境,讓幼兒在學習中就可以感受社會生活,并嘗試應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因此,教師要圍繞生活元素為幼兒創設情境,促使幼兒與情境融為一體,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比如,在指導幼兒學習分類知識、加減知識后,教師便可以創設“小賣部”的生活情境,讓幼兒在情境中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在活動中,教師先請幼兒扮演“店員”,組織幼兒對散亂的生活物品進行歸類,并請幼兒說出自己歸類的依據,以便有效地應用分類知識。之后,教師再請幼兒輪流扮演“收銀員”和“顧客”,促使幼兒在購買物品、結算物品的過程中完成簡單加減法的應用。在幼兒角色扮演時,教師也要時刻觀察幼兒的表現情況,以便結合幼兒的反應,判斷幼兒的學習效果,及時幫助幼兒健全知識體系。
顯然,教師為幼兒創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再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能夠讓幼兒在與角色融為一體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應用,逐步強化其生活能力,久而久之,幼兒不僅對生活中的各個元素有了較深的認知,也能促進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2? ?引入生活材料,豐富活動素材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理念的方法論,指出了“教”與“學”的辯證統一關系,認為“做”是實現學的渠道。因此,在生活理念下創建幼兒“慧玩”課程時,教師應當為幼兒引入生活材料,組織幼兒觀察生活材料,引導幼兒自主學習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此外,教師也要鼓勵幼兒改造生活實物,讓幼兒為生活物品增添自己的創意想法,以便幼兒在富含生活元素的活動中提高創造能力。
2.1巧用生活材料,感知未知知識
在傳統形式下,教師經常采取“師講生聽”的方式組織學習活動,在這一形式下,幼兒難以基于自主實踐方式完成對知識的探索,致使活動無法有效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降低。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的理論,明確指出了生活和教育支架的關系。因此,為了有效踐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強化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幼兒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對未知知識的感知,教師便可以為幼兒提供生活材料,組織幼兒自主觀察生活材料,以便幼兒積累更多知識,促進智力開發。
比如,在“觀察繩子擺動”的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生活中常見的繩子、飲料瓶、水等材料,使幼兒對“繩擺”的科學現象有初步認識。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先準備相同的水瓶若干個,從天花板上垂下的長短不一的繩子若干條。在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一起將瓶子系到繩子上,并請幼兒拉動繩子,讓瓶子擺動起來。在幼兒操作完畢后,教師向幼兒提出“在擺動繩子時,你有什么發現嗎”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繩子擺動的現象。當幼兒說出“當繩子拉得越遠時,瓶子擺起來的幅度越大”等答案后,教師將一個玩偶固定在某個位置上,并向幼兒提出“這些瓶子都能夠打到這個玩偶嗎”的問題,引發幼兒的熱議。當幼兒給出不同的猜測后,教師請幼兒驗證,促使幼兒基于自主操作發現新的現象。在大多數幼兒打不到玩偶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開動你們的腦筋,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到玩偶?”讓幼兒解放自己的手腦,嘗試延長繩子的長度,或者在瓶子中加水等。當幼兒完成操作后,教師再讓幼兒總結經驗,從而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
教師為幼兒提供多種生活材料,并組織幼兒展開自主操作活動,能讓幼兒通過自己的雙手完成對科學知識的探索,在強化自主學習能力之余有效發展科學素養,也讓幼兒善于在生活中發現素材、認識素材,甚至應用素材服務自己的生活,讓學習再次回歸生活。
2.2巧用生活材料,提高創造力
創新是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而創新型人才是推動創新發展戰略落實的必備要素,在幼兒階段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能夠幫助幼兒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使其主動在生活中展開創意設計與制作活動。陶行知先生提出“人人是創造之人”,認為每個幼兒都有巨大的創造潛力,一旦環境合適,幼兒會主動釋放自己的創新潛力,說出自己的創意想法。所以,在創建“慧玩”課程時,教師也要為幼兒引入生活材料,引導幼兒對生活材料進行創新設計。
例如,沙子是生活中常見的建筑材料,在將水倒入沙子后,沙子便具有可塑性,能夠直觀呈現幼兒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因此,教師便可以利用沙子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在實際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幼兒觸摸沙子,感受沙子的特性。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水倒在沙子上,幫助幼兒直觀認識沙子的可塑性。緊接著,教師為幼兒創建“我的城堡我做主”的游戲活動,鼓勵幼兒自主用沙子進行創意城堡的搭建。當幼兒完成城堡搭建后,教師再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創意想法,并組織幼兒之間展開互動交流活動,以便幼兒在欣賞他人作品、聆聽他人想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創新經驗,進一步促進創造力發展。
可塑性較強的生活材料能夠促進幼兒創新能力的發展,使幼兒在獲得創新能力的同時強化創新意識,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從而在未來生活中主動應用生活材料展開創意實踐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玩中樂,享受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
3? ?引入生活資源,改良學習形式
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許多教師采取的教育形式相對單一,不是為幼兒滲透基礎知識,就是組織幼兒參與游戲,期望幼兒在玩樂中獲得成長。但是,幼兒園中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教師單純利用幼兒園中的設施、器材組織幼兒參與學習活動是難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也無法增強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打造“慧玩”課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認為現實社會中包含教育資源,能夠擴大幼兒的學習范圍。因此,在實際組織幼兒參與學習活動時,教師也應當組織幼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為幼兒引入生活中的資源等,以便在改良幼兒學習形式的過程中開放幼兒的學習空間,拓展幼兒的學習內容。
3.1參與社會實踐,開放學習空間
在以往的幼兒學習活動中,教師常常將活動場所局限在室內,造成現實生活與學習內容相脫節的現象。陶行知先生認為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也是教育的場所,能夠促進幼兒智力發育和綜合素養發展。所以,為了展現“慧玩”課程的魅力,讓幼兒獲得智力、能力等多種素養的成長,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開放幼兒的學習空間,組織幼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比如,可以引導幼兒參觀菜市場,不僅能讓幼兒認識種類繁多的蔬菜,也能讓幼兒體會菜市場買賣的過程,強化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因此,教師便可以組織幼兒參與“參觀菜市場”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走入現實社會。在正式開展活動時,教師要向幼兒講述活動內容,并提出活動要求,避免幼兒在活動中出現意外。在實地參觀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向教師提問,也可以向攤主提問,從而認識多種多樣的蔬菜,了解不同蔬菜的價格。在返回幼兒園后,教師請幼兒分享自己在菜市場的觀察和收獲,以便幼兒積累更多生活經驗。
教師先設定方案,再組織幼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打破了幼兒活動的局限性,使幼兒走入社會,開展觀察活動,從而基于社會經驗認識多種多樣的蔬菜,提升生活能力、交流能力。
3.2應用生活資源,拓展學習內容
當前幼兒的自理能力、安全意識較弱,教師難以組織幼兒去遠距離的場所進行學習活動,同時,也無法直接將一些相對危險的動物呈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觀察和學習。如果教師僅僅采取口述的方式為幼兒描述,則很難在幼兒頭腦中形成直觀形象,以至于幼兒的理解效果較差,很難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中。而現代科技的發展打破了時空距離,教師可以將遠在天邊的事物直接呈現在幼兒面前,以便在刺激幼兒視覺、聽覺的過程中,帶給幼兒豐富的學習體驗。所以,在創建“慧玩”課程時,教師也要積極應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幼兒引入生活資源,拓展幼兒的學習內容,加深幼兒的理解。
以“老虎”這一探究活動為例,為了讓幼兒更加親近自然,激發幼兒熱愛動物的情感,教師便可以發揮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為幼兒帶來直觀的教育資源。在活動剛開始時,教師先為幼兒呈現動物園的圖片,并向幼兒提出“你知道這是哪里嗎?你去過這里嗎,在里面都有什么?”的問題,喚醒幼兒的生活記憶,引導幼兒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作答。緊接著,教師再為幼兒展示老虎的圖片,并提出“你在動物園見過這個動物嗎,你知道這個動物是什么嗎”的問題,在獲得幼兒準確的回答后,鼓勵幼兒繼續觀察圖片上的老虎。隨后,教師再為幼兒展示不同形態老虎的圖片,促使幼兒在瀏覽圖片的過程中對老虎有整體認識。之后,教師為幼兒布置“根據自己對老虎的觀察,畫出一只老虎”的任務,讓幼兒根據自己對老虎外貌、形態的觀察展開繪畫活動。
現代技術的引入,使很多事物可以直觀呈現在幼兒面前,促使幼兒完成對生活事物的觀察,以便在提升觀察能力的同時,增強對生活事物的認識。
總而言之,現代生活中存在廣泛的教育元素,在教育中也隨處可見生活的影子,在為幼兒創建集體活動時,教師也應當意識到生活元素的重要教育價值,主動引入生活情境、生活材料,以便幼兒按部就班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實現各項能力的發展,真正推進“慧玩”課程的生成。
參考文獻:
[1]吳振東.幼兒園課程活動應關注幼兒所獲得經驗的質量[J].幼兒教育研究,2022(4):24-26.
[2]林嘉蕙.淺談幼兒自主探究視域下主題課程的開展與推進[J].考試周刊,2021(80):154-156.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省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慧玩課程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TY-c/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