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龍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十四年抗戰的主要區域,無處不深受著紅色血脈的浸染,擁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教育資源。本文在對龍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的分析基礎上,從豐富校園文化景觀,營造紅色文化氛圍;拓展校園思政教育,融入紅色文化精神;運用新媒體技術,建設紅色文化傳播平臺三個角度探析龍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龍江;紅色文化;校園文化;路徑
紅色文化的本質和精神價值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校園特色文化建設在價值層面上有機統一,新時代背景下,全方位多角度推動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黑龍江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優質資源,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高校要著力挖掘龍江紅色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作用,把龍江紅色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龍江紅色文化在道德建設和培育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龍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保證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引領方向
紅色文化蘊含著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與革命歷程,具有明確政治導向與強大感染力[ 1 ]。當代大學生從小生活在和平安定、幸福美滿的環境中,對革命、建設時期的歷史缺乏真正的感觸,在當前多元價值取向激烈碰撞的嚴峻形勢下,學校面臨著各種西方思潮、文化理論的涌入,對于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不良的影響。龍江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是弘揚艱苦奮斗、英勇奉獻精神的鮮活素材。作為一種優良的精神品質,它能夠幫助大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沁潤下,由內而外產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同時引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抵御不良思潮的入侵,在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堅定校園文化的方向性。
(二)發揮高校傳承和發展地方紅色文化的職能
高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要“關注高校所在地及周邊的本土紅色文化,關注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地方文化,加深對本土紅色文化的了解和認知,這是高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職責所在”[ 2 ]。利用校內及周邊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多樣的校園文化建設主題實踐活動,圍繞區域紅色資源開發,展開研究性學習與實踐,讓紅色文化在校園中可見、可學。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大學生對當地紅色文化的認同感,進而輻射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起到正向的帶動作用。同時大學生在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后,能夠“把紅色文明傳播到家鄉,向親朋好友進行紅色教育,產生以點帶面滾雪球式的紅色文化傳播擴散效應,進而形成全民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其紅色文化的自信,推動地方紅色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3 ]。
二、龍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可能性
黑龍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十四年抗戰的主要區域,無處不深受著紅色血脈的浸染,擁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教育資源。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大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弘揚新時期的紅色精神。
(一)龍江紅色文化是高校豐富校園文化景觀的鮮活素材
校園是每個大學生在大學時期賴以生存的家園,校園文化景觀時刻都在以隱性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民族英雄雕像、重大事件紀念墻、歷史展覽館及革命戰爭歷史圖片展廳等資料,都可以清晰地再現那段不同尋常的革命歲月。龍江紅色文化接地氣,容易貼近學生實際,更有利于達到在生活中加強大學生的情感體驗的目的。通過個人感受促進紅色精神的內化,將紅色文化精神慢慢根植于心靈深處。
(二)龍江紅色文化是高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承接載體
龍江紅色文化包含著愛國主義、無私奉獻等先進的思想。“在高校中弘揚紅色文化,再次審視民族文化,深挖紅色文化內在價值,發揚其德育功能,更是對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倡導的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艱苦奮斗精神教育所契合內容的有機結合”。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使大學生深化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進而以更大的熱情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三)龍江紅色文化是高校發揮思政教育實效的堅固陣地
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等職能,肩負為國家提供全方位人才的重要任務。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關乎民族興衰的大計。將龍江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有效途徑將紅色文化滲透到學生日常學習和實踐中,在耳濡目染的教育下,實現春風化雨的育人目的。在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升教育效果的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堅強優秀的品格,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積極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
三、龍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路徑
新時期背景下,多元思想并行,高校肩負大學生群體正確價值觀引導和把握的重任。探索新時期龍江紅色文化,并將其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仍然具有歷史使命和時代價值。
(一)豐富校園景觀,營造紅色文化氛圍
學校在進行有目的的專業教育和正確價值觀教育的同時,還要把握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在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上,一方面要考慮到學校的辦學歷史以及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另一方面,把紅色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中,給全校師生營造良好的校園紅色文化氛圍,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為此,高校在建設校園環境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將龍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宣傳標語、海報、雕塑等載體,在學校文化墻、長廊、廣場等地進行展示,向師生宣傳龍江紅色文化。例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高度重視紅色教育文化基地的建設,將其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打造了北大荒精神文化展示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史館、老校長王震將軍雕像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在北大荒精神文化展示館,詳細介紹了這個曾經的戈壁荒原如何在一代一代的北大荒人努力之下,克服嚴寒、凍土、貧窮等限制,將其變身為今天的千里沃野,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的宏偉歷史。高校將龍江紅色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紅色氛圍,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受到紅色文化的浸潤和滋養,同時增加對龍江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增強愛國情懷。除此之外,高校在校園紅色文化建設中,要注意引進具有重大意義、體現文化先進性的資源,這將更容易促使學生產生共鳴,提高對學生的影響力。利用龍江紅色文化營造奮發向上、剛健進取的校園環境,不僅能給學生精神鼓舞,還能培養學生堅毅的性格。
(二)拓展校園思政教育,融入紅色文化精神
一方面,推動龍江紅色文化進入校園思想政治課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必修課中適當穿插龍江紅色文化的內容,或安排紅色文化教育的小專題教學,在現場的實際教學中,能夠實現教學方式和內容的多樣化,活躍課堂氛圍,使大學生在互動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另一方面,要拓展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創新龍江紅色文化的教育模式,不斷進行新的突破。在思政課堂教學時,不再拘泥于灌輸式的一味講授,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的傳播手段,推動龍江紅色文化進課堂,增強龍江紅色文化感染力。除將龍江紅色文化引入思政教育課堂的“請進來”方式外,還可以嘗試“走出去”的教育方式。比如邀請一些革命經歷者、革命烈士的后人等講述真實經歷,使學生由內而外受到鼓舞和觸動,激發學習興趣。推動龍江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思政政治教育課堂,把紅色教育滲透到課堂學習、社會實踐的全過程,不僅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斗志,鼓舞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的實效性,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三)運用新媒體技術,拓寬紅色文化傳播平臺
一方面,在學校主流媒體網站、微信平臺上傳播龍江紅色文化的同時,嘗試建立紅色文化主題網站,搜集龍江紅色文化資源,將其進行整合創作,以全新、立體的方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同時也便于大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各種新興傳播媒介的興起,也為龍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多種途徑參考。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抖音、B站等新興傳播媒介的覆蓋面廣、參與度高、時效性強、便捷性高等特點,創新龍江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以短視頻等方式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找準紅色文化與學生校園生活的對接點,借助多樣化的傳播媒介,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舉措,為高校開展各項教育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新時代的發展條件下,高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要順應歷史潮流,加大對龍江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多渠道持續推進龍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增強學校立德樹人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郭培榮,徐永超.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8):75-76.
[2] 李嘉偉.利用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
[3] 梁文化. 高校文化建設如何善用紅色文化旅游資源[J].人民論壇,2010(29):222.
基金項目: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關于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研究”(DSGB2021076);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黨建研究課題“龍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研究”(sjd21214)。
(作者簡介:孫媛媛,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