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境界,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是探索技術賦能教育創新的重要路徑。為了解當前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過程中的現狀與問題,研究以運城市智慧教育示范區為例,采用調查研究法,從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應用三個維度開展調查。調研結果顯示,運城市智慧教育環境建設正在逐步推進;智慧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初步形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不足,新型教學模式尚處于萌芽狀態;專業性、引領性指導欠缺,亟須領域專家介入帶動。基于此,后續建設中需優化完善智慧教育平臺,有效支撐智慧教育活動開展;深化培訓內容及成效轉化,提升智慧教育理解力與探索力;整合創新實踐課程,助力學生信息素養與問題解決能力提升;豐富資源獲取途徑及內容,提升區域教育資源供給服務能力;突破體制機制壁壘,深度協同推進示范區建設。
[關鍵詞] 智慧教育;現狀調研;主要問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一、引? ?言
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了未來教育中長期發展的目標、方向及內容,并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戰略任務[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以期探索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形成引領教育改革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2]。結合國家層面的教育戰略布局及工作內容來看,智慧教育建設已成為“推動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發展,實現教育理念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和舉措。智慧教育示范區的遴選建設也為相應區域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契機,但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區域層面開展智慧教育探索存在哪些困境問題,示范區建設的方向與重心是什么,是亟待明確和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對于推動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建設、助力智慧教育經驗的創新探索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研究選取運城市智慧教育示范區為樣本,試圖明晰當前區域智慧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困境,進而為其未來發展提出建議、指明方向,以期為其他區域的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提供參考,助力我國智慧教育的實踐探索。
二、區域智慧教育評估框架構建
(一)智慧教育內涵分析
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建設以及智慧教育的發展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我國教育信息化融合轉型期標志性的工程任務。智慧教育的重點建設內容與現有的常規教育信息化工作內容存在不同,為科學構建智慧教育發展現狀評估框架,需要對智慧教育內涵進行分析。祝智庭等認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階段,發展智慧教育需創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學習時空環境,促進學習者的智慧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3]。黃榮懷提出智慧教育系統包括智慧學習環境、新型教學模式和現代教育制度三重境界[4]。陳琳等認為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時代教育的新秩序,是構建教育的“新常態”,發展智慧教育需對智慧教師、智慧學習者以及智慧學習、智慧管理、智慧課程、智慧教學、智慧資源、智慧評價、智慧服務、智慧環境、智慧平臺、智慧教育模式等進行關注[5-6]。國家層面對智慧教育相關內涵同樣進行了說明,認為發展智慧教育,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智慧學習環境、創新教學模式、建立現代教育制度,以滿足新時代對教育發展改革的要求,為培養新時代所需的創新人才提供全面支撐。并且對區域智慧教育的建設重點進行了說明,提出在構建師生信息素養課程體系、探索新型教學模式、開展學生綜合評價、構建個性化教學環境、提升區域教育資源供給服務能力、提升現代教育治理能力六個方面的任務。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雖然當前對于智慧教育內涵仍未達成統一共識,但是各地區智慧教育發展方向基本相同,即建設智慧教育環境、提升資源供給服務、探索新型教學模式、開展現代教育治理。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認為智慧教育是在建設形成新一代教育環境、優質資源體系的基礎上,促進智慧教育應用探索、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和現代治理體系,以實現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活動。
(二)區域智慧教育發展評估框架構建
基于以上對智慧教育的內涵分析,可以發現智慧教育的核心在于借助新興信息技術助力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從具體內容層面來看,相關研究所指出的智慧教育內容主要基于教育要素或場景展開,即從教育所涉及的結構要素組成或是教育工作者的業務場景內容進行劃分描述。當前智慧教育的建設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工作重心多聚焦于智慧教育的初期奠基與應用探索階段,因此底層環境建設、資源建設,以及基于智慧教育環境與資源開展初步的創新探索應用,是智慧教育示范區工作的重要內容。從教育系統宏觀視角來看,教學、學習、管理等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業務內容,相關智慧教育探索也更多是圍繞這些方面展開。因此,本研究對區域智慧教育發展現狀的評估將從智慧教育環境、智慧教育資源、智慧教育應用三個維度展開。在此基礎之上,參考智慧教育相關文獻研究以及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任務要求,結合各維度所涉及的內容類型,進一步擬定二級維度及具體內容。在智慧教育環境方面,重點關注網絡環境、移動終端設備、創新教學場所、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情況;在智慧教育資源方面,重點關注優質資源匯聚、優質資源共享以及個性化校本資源建設等情況;在智慧教育應用方面,重點關注管理應用、教學應用、學習應用以及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等四個方面。最終擬定形成的區域智慧教育發展評估框架,見表1。
三、研究方法和過程
(一)研究方法
針對研究目標及內容,采取調查研究的整體設計,通過問卷調研、座談與訪談、實地考察及查閱資料等數據收集方法獲取數據,并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各類工具的擬定說明如下:
1. 調研問卷
依據區域智慧教育發展評估框架,結合不同類型調研對象自身所能感知了解、具體應用的相關內容,明確針對不同對象所調研的具體內容,進而擬定相應的調研問卷,各類問卷的調研內容見表2。
為保證調研工具的可靠性,使用SPSS25.0軟件對以上問卷中的量表內容進行信效度分析檢驗。在信度方面,對量表的內在一致性(即Cronbach's α系數)進行了檢驗,經檢驗可知整個量表α系數均達到了0.94以上,說明設計開發問卷的量表內在一致性較好,具有較高信度;為檢測量表的結構效度,采用了KMO和Bartlett的檢驗,經檢驗發現,KMO值均大于0.95,Bartlett球形度檢驗結果達到顯著(p<0.001),說明因子的相關系數矩陣非單位矩陣,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問卷中的量表進行因子分析,發現抽取的因子與問卷的各維度基本一致,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2. 座談和訪談
為進一步佐證問卷數據并深度挖掘相關信息,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與發展的相關現狀。在問卷調研的基礎上,補充相應的座談和訪談。針對校長的訪談主要聚焦智慧教育發展理念、環境建設、應用情況、培訓需求等;針對學校技術支持人員的訪談主要聚焦智慧教育發展理念、環境建設、資源建設、應用情況、發展規劃、培訓需求等;針對學科教師的座談主要關注智慧教育發展理念、環境建設、資源建設、應用情況、培訓需求;針對學生的座談主要關注學生對智慧教育的認知、學習應用、教學應用等。同時對區縣教育局局長、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局長及電教館負責人進行訪談,主要內容為智慧教育示范區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現狀、發展規劃、推進措施、培訓需求等。綜合以上不同層面、多種類型對象的綜合調研訪談,以期佐證和補充問卷調研數據,更加系統全面了解區域智慧教育發展現狀。
3. 實地考察及資料收集
實地了解學校在智慧校園環境建設和應用,區域在智慧教育資源建設方面的情況;在區縣、學校層級上收集智慧教育推進的相關資料,包括智慧教育建設相關規章制度、政策文件、應用成果等內容。
(二)調研過程
依據運城市的行政區域劃分,結合各個區縣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調研涉及的區縣有:鹽湖區、永濟市、河津市、萬榮縣、聞喜縣、夏縣。各區縣選取教育局局長、主管智慧教育工作的副局長、電教部門管理人員3人,2所高中、2所初中及2所小學,共36所學校的校長(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長)、信息技術支持人員、教師和學生為調研對象。同時選取6個區縣全體教師及學生為網絡問卷調研對象。
最終各類問卷回收及數據篩選情況如下:校長問卷共收到1451份,剔除答題時間過長或過短、存在異常值或缺失值的問卷后,有效問卷1362份;學校技術支持人員問卷共收到861份,有效問卷772份;教師問卷22744份,有效問卷22361份;學生問卷141516份,有效問卷124862份。座談和訪談各類人員情況為:校長49人,學校教師支持人員41人,教師255人,學生260人。
四、區域智慧教育發展現狀分析
(一)智慧教育環境建設穩步推進
1. 區域網絡全覆蓋已基本實現
網絡是智慧教育開展的基礎。調研結果表明6個區縣網絡主要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負責。目前90%以上的學校均已開通網絡,各區縣之間網絡情況存在差異,多數區縣學校網絡帶寬達百兆以上,少數實現千兆網絡帶寬,部分區縣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尚未接入網絡。網絡覆蓋范圍包括教學班級、辦公室、實驗室或專用教室等多個場所。教師和學生對網絡整體滿意度較高,但訪談中也了解到平板教學過程中偶爾會出現網絡掉線、卡頓等問題。可見此次調研的區縣已基本具備開展智慧教育的網絡條件,但無線網絡性能還需進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支持基于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教與學。
2. 終端設備配備逐漸受到重視
各區縣學校為師生配備的終端主要包括計算機、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等。教師終端配備方面,區縣之間差異明顯,以調研的6個區縣為例,情況較好的區縣,多數學校辦公用機的師機比達1:1,少數學校教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教師對終端設備支持辦公情況滿意度較高;而情況較差的區縣終端配備情況相對較差,教師辦公用機不足,設備存在故障、老化、卡頓等問題。學生終端配備方面,目前除農村小規模學校以外,各區縣大多數學校均已建成計算機教室,能夠達到生機比低于10:1的水平,基本滿足支持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課需要,但仍有部分區域學校生機比高于15:1,且存在設備老化、卡頓、速度慢、維修率高,多人共用一臺計算機的情況。平板電腦是主要移動終端,各區縣紛紛重視平板電腦的配備,有的區縣由教育局統一配備,有的區縣采取BYOD方式。各學校平板配備情況存在差異,部分學校為所有學生均配備了平板,多數學校雖然開設了“平板班”,但平板數量有限,影響智慧教育的開展。
3. 特色教室成為教學場所建設重點
智慧教育的開展需要特色教室支持,特色教室是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以及教師信息化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環境基礎。各區縣智慧教育推進過程中,在升級改造傳統教學場所的基礎上,開始重視特色教室建設。調研結果顯示,教師備課室建設比例為43.98%,錄播教室建設比例為34.15%,而建成移動智能終端(電子書包)教室(28.59%)、數字化閱覽室(20.57%)、學生學習中心的學校(18.89%)比例均不超過30%;創客教室(13.71%)、虛擬現實VR實驗室(3.88%)的建設比例更低,如圖1所示。訪談了解到,大部分學校均已建成交互式多媒體教室,個別學校建設有智慧書法教室。而STEAM教室、虛擬現實實驗室、創客教室等建設不足,主要原因是學校資金短缺、校長重視程度不夠、專業師資缺乏等。
4. 智慧教育平臺已基本建成并開展常態化應用
運城市智慧教育推進過程中,有的學校使用“運城市智慧教育云平臺”,有的則自建教學平臺,為學校智慧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平臺基礎。目前,有21.50%的學校建設了門戶網站,有的學校與政府合作共建,有的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多采用自主管理方式。有14.40%的學校建有資源平臺,用以支持教育資源的上傳和下載;有19.10%的學校自建了教學平臺。“運城市智慧教育云平臺”是運城市教育局統一建設的在線教育平臺,能支持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參與教育教學活動。該平臺具有在線備授課、布置作業、學業測評、網絡研修、行政辦公等功能,能夠支持教師獲取來自市級、區縣以及校級平臺的資源,支持教師在線備授課、組織在線測試、在線閱卷評卷、進行成績分析、查看學生數據報告等。但是隨著智慧教育的發展,教師對基于數據的學生評價重視程度日益提升,訪談中多位教師表達了對基于大數據的過程性評價方面的需求。也有教師提出智慧教育平臺需融入虛擬現實等技術,提供虛擬實驗類資源,不斷豐富資源形式,支持學生自主探究。
(二)智慧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初步形成
提升區域教育資源供給服務能力是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教師資源獲取情況和校本資源建設情況的調研結果發現,數字教育資源的供給途徑多樣,但教師個體獲取資源的方式較為固化,校本資源建設不足;企業已逐步參與到數字教育資源建設過程中,但規范化、可推廣的協同合作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1. 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是資源主要獲取途徑
教師獲取資源的方式中排在首位的是“從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獲取”,占比57.48%,從省級(38.65%)、市級(44.25%)、縣區級(35.70%)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獲取資源的教師占比相對較少,這可能與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相對成熟、宣傳較為廣泛有關,多位教師反映“對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應用主要為‘一師一優課的作品上傳”。可以看到,當前教師主要從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中獲取資源,但資源供給服務能力仍有提升空間。部分教師表示自己更愿意從互聯網上獲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網、百度文庫等,數字教學資源的供給途徑是多樣化的,各類企業也已逐步參與到數字資源的建設中,但仍存在資源平臺兼容性不足、資源應用數據采集與分析缺失等問題。同時,教師個體獲取資源的方式較為固化(往往只通過某一種習慣的方式獲取),較少嘗試或探索新平臺、新途徑的應用。
2. 教師對校本資源建設需求較高
校本資源是基于學校現實教學情境,為滿足本校師生教學需求而自主建設和維護的本土化適切教育教學資源。調研情況表明,40.21%的教師通過校本資源庫獲取資源,獨立制作資源的教師占比僅為22.16%,針對平臺建設的調研顯示,僅有14.4%的學校建設了校本資源平臺。可見,教師對校本資源庫的應用需求較高,但學校及教師對校本資源建設的支持不足。這可能與現有資源平臺豐富,教師數字化資源建設能力不足有關。當前學校的校本教學數字化資源,多以磁盤、U盤存儲或拷貝共享。從訪談來看,多數學校管理者及教師建設校本資源的主動性不強,僅有較少學校會積極組織建設,其建設方式以學校自建為主;平臺能支持資源上傳、資源檢索、資源下載等,但在資源推送、資源評價、資源分享等方面的支持有待優化。部分學校在校本資源建設中有了初步探索,但在校本資源的生成、匯聚、應用、推廣等方面的機制或規范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不足,新型教學模式尚處萌芽狀態
1. 開始初步探索智慧管理應用
在智慧教育建設推進過程中,各區縣能夠在各級各類建設規劃的指導下,結合本區縣實際發展情況,統籌制定相應的智慧教育發展規劃、培訓方案,組織轄區內各學校有序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并組織相關培訓,但區縣管理者對智慧教育示范區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對建設內容把握不夠準確,以至于對學校的指導力度不夠。雖然部分管理人員已經認識到數據對規劃、決策等的重要意義及數據在評價中的價值,但是受到平臺等環境的制約,無法開展相關實踐。因此,需要增設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功能,進而支持教育治理。
在學校整體規劃方面,實地考察的大多數學校均能夠在區縣智慧教育發展規劃指導下,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學校的智慧教育發展規劃。在教學評價方面,少數學校嘗試使用巡課系統與考閱系統相結合,對學生表情進行分析以支持對學生課堂行為的評價,但無法實現深入診斷。在學校安防管理方面,有的學校已經實現感應式遠程考勤,學生可以刷臉進出校門,系統自動通過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長,為學生提供安全保障。在班級管理方面,部分學校實現了學生上課考勤、班級投票、家校互通等創新應用。在學校日常辦公方面,部分學校啟用在線辦公系統,實現管理業務重組、流程再造。在后勤管理方面,個別學校建立了智慧食堂,配備了人臉識別支付系統,學生可刷臉點餐。以上技術在教育管理中的應用提高了管理效率,但仍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管理。
2. 有意識地應用創新教學模式
智慧教學應用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教師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重要體現。學生視角下教師智慧教學應用情況如圖2所示(其中橫坐標為“均值”,1~5分別表示“完全不符合”“較不符合”“一般”“比較符合”“完全符合”)。
圖2? ?學生視角下教師智慧教學應用情況
推進教學模式創新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具體體現。在訪談和實地課堂觀察中發現,一部分教師能夠借助觸控一體機、學生平板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混合式教學,但尚未形成大規模、常態化應用。學生平板使用方式多以參與課堂答題、預習、提交作業、錯題記錄等為主,未實現對整體性、系統性教學方式變革的支撐。雖然教師在智慧教學應用方面已經開展了如項目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的創新教學模式探索,但表現出了較強的隨意性、不穩定性,零散的教學工具應用導致基于數據的學習分析與評價尚未有效開展,難以支持教學流程重組、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沒有形成可示范、可推廣、可復制的智慧教學模式。
3. 智慧學習方式差異性較大
學生作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其學習方式、學習應用是智慧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不同環境、資源支持下的學生學習方式也存在較大差異。為學生配備“電子書包”的班級中,學生能夠在教師組織下參與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電子書包”的交互能力能讓學生較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能夠借助“電子書包”進行查找資料、討論交流、分析材料、分享學習成果、在線完成作業;沒有配備“電子書包”的班級中,教師多以傳統講授教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容,雖然學生能夠借助交互式一體機呈現學習成果,但是借助終端設備和同學交流討論、在線完成作業等應用,只能在課后進行。整體來看,各區縣不同學校借助現有智慧教育環境、資源等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但學生中心地位仍未凸顯,對學生的學習體驗關照不足,個性化、差異化學習需求未得到滿足。
4. 學生信息素養創新培養課程體系尚未形成
人工智能技術融入現代社會的各行各業,成為推動時代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如圖3所示,絕大多數學校開設了信息技術綜合實踐課程,而開設創客課程和人工智能課程比例較低,在開設人工智能課程的學校中,多以第二課堂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此外,還有34.28%的學校未開設此類課程。可以看出,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受到硬件設施、師資、觀念、升學壓力等因素影響,整體建設情況不佳,人工智能相關社團普及率不高,人工智能比賽組織頻率低,未能把握人工智能課程對建設智慧教育示范區的重要意義。
(四)專業性、引領性指導欠缺,亟須領域專家介入帶動
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作為未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創新性、引領性探索,在建設推進過程中,需要具備突破傳統、打破常規、敢于創新的勇氣和能力,對于開展智慧教育探索的區縣、學校特別是一線教師而言是一次具有較高難度的挑戰,需要充分借助專家指導、專業引領開展創新探索。目前在區域智慧教育發展過程中,高校專家力量的介入尚不充分,區域及學校在規劃、推進智慧教育過程中,難以得到專業性、引領性、科學性指導,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和“自由發展”狀態,未能有效觸及智慧教育示范區在創新引領、模式突破、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核心。
五、促進區域智慧教育發展對策
(一)優化完善智慧教育平臺,有效支撐智慧教育活動開展
環境是開展智慧教育創新探索的基礎保障,當前區域智慧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亟須完善運城市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對標《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南》補充、完善、優化相關功能,支撐教學評管等方面的智慧教育活動開展。在此基礎之上,制定數據采集、交換標準,完善對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數據采集與匯總,融通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數據,實現學習數據、管理數據、家庭數據的全面對接,支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開展;完善平臺對教育管理業務的支撐,優化區域、學校教育管理服務功能,匯聚教學、學習、管理等多方數據,探索形成數據驅動的教育治理體系、模式、方法、經驗與典型應用。
(二)深化培訓內容及成效轉化,提升智慧教育理解力與探索力
聚焦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及推進需求,遵循“理念先行、問題導向、注重實效”的原則,優化培訓專家隊伍建設,創新培訓組織方式,精細培訓內容,提升各級各類人員對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的理解力、執行力和推進力。通過實地考察、講座報告等方式,開展區縣及學校管理人員、技術支持人員、教師對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內涵特征、建設內容、目標要求等的認識與理解的相關培訓,使其能夠充分明確智慧教育示范區的工作定位、任務重點及價值;開展區縣電教部門人員及學校技術支持人員對智慧教育規劃、設計、推進、服務等相關培訓,提升其數據驅動的現代教育治理能力及技術支持能力。
(三)整合創新實踐課程,助力學生信息素養與問題解決能力提升
鼓勵有環境、有師資、有意愿的學校通過社團活動、課外實踐等方式,借助高校專家、社會教育機構等力量,探索開展創客教育、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等多種形式的創新實踐課程。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實踐等有機融合。在環境、師資等條件具備的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校本課程建設,充分借助區域內名師、教學專家力量,通過校際協同輻射帶動更多學校開出、開好人工智能課程,積極引入高校專家、社會企業機構等力量助力課程實踐探索,逐步打磨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
(四)豐富資源獲取途徑及內容,提升區域教育資源供給服務能力
建立統一規范,打通國家級、省級、區縣及學校的各級各類資源平臺,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共用,積極引入高校、教育企業、機構的優質教育資源,借助社會力量豐富資源獲取途徑,同時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基于師生教與學需求的資源智能推薦、自動匹配等功能,提升資源應用效率。引入市場機制,通過使用頻次、應用評價、積分獎勵等措施開展資源篩選,以此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依托智慧教育云平臺,開展區域、校本特色資源建設、生成性資源匯聚,建立完善的資源匯聚、篩選、推薦機制。
(五)突破體制機制壁壘,深度協同推進示范區建設
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區域智慧教育示范區工作開展。在領導體制方面,強化一把手責任制,明確各部門的具體職責定位與任務分工,推動部門間、人員間的深度協同;在工作機制方面,加強智慧教育建設的激勵機制,通過相關人員的工作量認定、評獎評優等方式提升管理者、教師智慧教育探索的外在驅動和內生動力;定期開展智慧教育推進過程督導與評估,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并提供針對性的工作指導;建立專家引領機制,充分借助高校專家智力資源,進一步明確細化區縣及學校智慧教育創新探索內容、工作方式及預期目標成果,指導智慧教育示范區相關工作科學開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http://www.moe. 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18). 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 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12):5-13.
[4] 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6):3-11.
[5] 陳琳,姜蓉,毛文秀,文燕銀,張高飛.中國教育信息化起點與發展階段論[J].中國遠程教育,2022(1):37-44,51.
[6] 陳琳,陳耀華,李康康,趙苗苗.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課程開發[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33-40.
Research on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 —Taking Yuncheng Smar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as An Example
LI Lu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70)
[Abstract] Smart education is a new realm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enabled educ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 this research takes Yuncheng smar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as an example and uses the survey research method to carry out the investig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Yuncheng city is gradually advancing.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 of smart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s taken shap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new teaching model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Professional and leading guidance is lacking,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experts in the field to intervene and drive. Based on this, the follow-up construction needs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ining content and effectiveness needs to be deepene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of smart education. Innovative practical courses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need to be integrated. The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content needs to be enriched to improve the supply and service capacity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zones in a deep and coordinated manner.
[Keywords] Smart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Main Problem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作者簡介] 李璐(1986—),女,河南濮陽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基礎教育信息化國際比較、智慧教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研究。E-mail:lil@mo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