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芬蓮 程安林
[摘 要]課程思政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各高校正大力推進專業課程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但目前還面臨諸如理念落實、元素界定、育德能力、協同效應和制度構建等困境。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課程思政建設特色,立足“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在宏觀層面構建育人“大思政”規劃格局,在中觀層面推進育人“一體化”教學改革,在微觀層面建立育人“常態化”工作格局。
[關鍵詞]課程思政;現實困境;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7-0070-03
“德才兼備”是新時代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任務,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國各高校積極探索德育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目前高校圍繞課程思政建設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研究內容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研究成果幾乎覆蓋了所有學科門類以及這些學科門類下設的大部分專業,部分研究已經細化到每門課程,基本形成了由各學科門類的課程思政研究到各專業、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研究。[1]但在整體設計、路徑載體、效果評價、保障機制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導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動力不足,課程育人效果良莠不齊,對課程思政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高。
一、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困境
對課程思政建設面臨困境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前提,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思政的價值理念問題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其形成的價值理念是落實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邏輯起點,對教學實踐行為和教學具體行動等具有指向性價值,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戰略問題。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價值理念理論基礎不明確。確定課程思政價值理念離不開我國高等教育要培養什么人這一根本問題,以完善的科學理論為基礎界定價值理念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塑造獨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第二,價值理念融入路徑不清晰。課程思政強調在專業知識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引領,并結合課程自身具有的思政屬性和專業特點,將價值理念有機融入各門專業課程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有機融合統一,以達到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二)思政元素的界定運用問題
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可以實現人才培養中育人和育才相統一,解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脫離問題,思政元素的界定運用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目前在思政元素挖掘中存在不同課程之間的模仿現象,加之部分專業課教師對專業課程的育人資源發掘不夠,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過程中存在簡單拼接等問題。[3]第二,思政元素特色不鮮明。目前形成的課程思政元素對于不同專業課程在專業要求、課程性質、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呈現不足。第三,思政元素運用不科學。目前在思政元素運用中存在生搬硬套行為,思政元素與知識教育融入契合度不高,導致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脫節等問題。
(三)專業教師的思政能力問題
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是實現課程育德目標的根本保證,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主體,其育人能力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變量。[4]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部分教師沒有正確理解課程思政的動因,對“課程”“思政”的關系認識不足,導致難以落實全員育人目標。第二,部分教師思政理論及修養水平有待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目標落實的實效性不足。[5]第三,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動力不足。高校對教師培養學生政治意識、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等方面的育人效果缺乏必要的考核,導致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內生動力不足。
(四)合力育人的協同效應問題
要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通過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實現協同合力育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協同育人方式單一。目前在課程體系與個別課程、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個性化育人與整體性育人、課程育人與專業育人、教師與學生、教學與學習等方面沒有建立多元協同育人方式,育人目標難以全面落實。第二,協同契合點不明晰。目前不同課程在育人過程中各司其職,履行著不同的育人職責功能,由于沒有通過契合點將不同課程形成的不同育人路徑協同融合,導致無法實現分工合作的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第三,協同路徑不暢通。割裂不同協同形式之間的關聯性和銜接性路徑,將無法實現不同協同形式之間的資源共享及協同共振,弱化并降低立德樹人的教育實效。[6]
(五)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問題
對課程思政評價標準進行研究可以對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實踐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及其達到的程度做出價值判斷,從而為改進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效果提供理論指導和實際參照。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評價方式不合理。目前在課程思政評價模式方面存在注重量化評價忽視定性評價、注重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注重單一評價忽視多元評價、注重專業教育評價忽視思政教育評價、注重教師評價忽視學生評價、注重教學內容評價忽視教學方式評價等問題。第二,評價內容不完善。目前在評價課程效果時沒有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評價中,缺乏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和教師思政教學能力的評價。第三,評價標準不規范。政府教育部門還沒有制定科學系統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規范,對課程思政質量考核缺乏有效的指導,難以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規范。
(六)課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問題
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工作制度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保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工作機制不健全。有些高校領導對課程思政認識重視不夠,沒有從戰略高度將課程思政納入高校人才培養規劃,沒有將其作為黨委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抓手,沒有建立符合本校實際的課程思政領導機制、組織機制、運行機制、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等工作機制,導致課程思政無法真正落地。第二,制度聯動不完善。目前在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之間,高校黨委、學院、學科和專業之間,學校、職能部門、教師和學生之間,思政課和專業課之間等沒有建立思政聯動機制,無法從組織上形成協同育人格局,導致課程思政責任落實不到位。
二、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系統的育人工程,必須從整體上規劃并“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7]為此,我們將結合課程思政建設特色,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等探索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一)宏觀層面:構建育人“大思政”規劃格局實踐路徑
在宏觀層面,構建育人“大思政”格局,提出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性意見,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依據。
1.建立課程思政工作體系。工作體系主要解決課程思政“誰來做”問題,目前主要存在“統籌推進不到位”的難題。要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就應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應建立由學校、學院、學科、專業、教師、輔導員和管理人員等組成的內部育人工作體系和由政府、社會、單位、家庭等組成的外部育人工作體系。“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7]充分發揮各主體的育人作用,切實提高各主體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教學體系主要解決課程思政“怎么做”問題,目前主要存在“育人重點不清晰”的難題。為達到育人效果,需要根據不同課程體系特點確定育人教學重點,在公共基礎課程中注重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在專業教育課程中注重深度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并結合文史哲類、經管法類等七大類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實踐類課程中注重學思結合和知行統一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7]
3.構建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內容體系建設主要解決課程思政“做什么”問題,目前主要存在“育人內容不聚焦”的難題。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構建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應包括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和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等五個方面。[7]
(二)中觀層面:推進育人“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路徑
在中觀層面,應立足培養什么人的育人目標,做好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完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
1.構建全面的課程思政人才培養體系。為實現“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務,應將思政育人放在人才培養頂層設計首要位置,設計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一是精準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將“立德樹人”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精準設計包括德育目標在內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立系統化育人目標體系。二是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及專業特點,將“專業思政”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全方位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形成“專業個個有思政”。三是全面落實人才培養教學大綱。探索課程思政元素,創新思政教學設計,并將其納入課程教學大綱,形成“課程門門有思政”。
2.構建合理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通過凝練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優化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一是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專業教師課程育人自覺性和育人能力。二是構建育人模式。探索全程育人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無縫對接,促進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三是完善保障制度。構建一體化制度體系,制定育人標準,強化考核評價制度和激勵制度,建立課程思政建設指導方案、改革方案以及教學指南等,保障專業課程育人工作落實落地。
3.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探索的經驗總結和升華,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方式。[8]一是構建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各育人主體通過互動交流、聯合研討和經驗分享等方式協同配合,完成育人過程。二是構建教學協同育人機制。注重專業課與思政課之間的協同效應,使其同向同行;加強專業課之間協同效應,使其教學合作互補。三是建構協同育人平臺機制。構建全方位和多維度的協同育人平臺機制,如,育人資源共享平臺、服務支撐平臺、學習交流平臺等,形成“目標同向育才”的一體化協同育人機制。
(三)微觀層面:建立育人“常態化”工作格局實踐路徑
在微觀層面,應系統設計“常態化”育人工作格局,創新性的認知教師、學生、課程、教材、教學方式和評價制度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真正將課程思政工作落到實處。
1.建立“雙主體”育人工作格局。教師和學生是課程思政的實施主體和教育主體。一是強化教師課程育德能力。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程度和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課程思政育人效果。[1]育人先育己,通過強化教師育德意識,提高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育德教學能力,打造具有高尚品德素質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實現“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二是激發學生課程思政自覺性。學生通過參與課程思政活動,將思政教育內容化為自己的理想抱負、思想觀念、價值準則和行為習慣等,從而使課程思政“立德樹人”育人目標落地落實。
2.深化“雙載體”育人工作格局。課程和教材是課程思政的教學載體和素材載體。一是深化課程育人教學改革。課程載體承載著育人的功能,為專業知識學習和思想道德培育之間搭建了融合的橋梁,根據育人理念對課程開展改革,優化課程思政設計,細化思政教學目標,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政教育,以實現課程“知識傳授”“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二是完善課程思政特色教材。教材是實現育人的資源素材,以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為依據,結合課程思政要求和教育目標組織編寫含有政治思想和道德修養等特色教材,使教材不僅成為傳播知識的載體,也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實現價值引領。
3.完善“雙手段”育人工作格局。教育方式和評價制度是課程思政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手段。一是優化課程思政教育方式。優化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推進新媒體、融媒體和云技術等在教學中的應用,拓展課程思政教學手段,實現“立德樹人”。二是建立課程思政評價制度。分別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不同維度視角對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育人效果進行評價,建立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統一的評價模式。
總之,貫徹實施課程思政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開展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因此,高校要結合自身人才培養實際,做好統籌規劃,建立健全課程思政的各項保障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具體實施方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彥峰.大數據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述評[J].高教學刊,2021(18):175-179.
[2]楊國斌,龍明忠.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15-17.
[3]張巖,李新綱,朱秋蓮.產教融合下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問題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1(11):77-83.
[4]何源.高校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表現及其培育路徑[J].江蘇高教,2019(11):80-84.
[5]吳增禮,歐妍池.成就、困境、出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反思[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0(4):1-6.
[6]賴金茂.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困境及其應對策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0(5):136-139.
[7]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Z],2020.05.28.
[8]李瑢.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困境與突破[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102-105.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