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剛接觸英語這門學科的時候,學習過程中會面臨一定的困難。因為這是一門新的語言學科,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難度較大。英語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小學英語教師在教授小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可以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英語學習相結合,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另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并開拓他們的視野。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展開探究。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小學英語;策略
作者簡介:湯麗萍,福建省龍巖市松濤第二小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英語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對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十分重要,所以教師和學校對英語教學給予較高的關注度。為了幫助小學生高效學習小學英語,小學英語教師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使用新型教學方式展開教學。隨著小學生的成長,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但是,當前小學英語教材主要講的是國外文化。為了幫助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達到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目的,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英語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現行小學英語教材較少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節日,學生并不知道怎樣正確表達,這樣的狀況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一)大多數小學英語教材缺少中國傳統文化內容
小學生學習英語,主要依靠英語教材,但是大多數小學英語教材很少提及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的狀況導致教師和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忽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二)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程度不高
調查發現,當前大多數小學生不了解怎樣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科成績,卻忽視了向他們傳授中國傳統文化。教師在平時很少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中,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了更好地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一門外語,小學階段便開設了英語課程。小學生逐漸開始學習國外的文化知識,但是很多學生忽視了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處事之道,凝聚著古代人民的智慧。所以,在當前的發展形勢下,小學生不但要學習和掌握英語這一門語言,同時也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但有利于他們英語學習效率的提高,還能夠為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有益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國外文化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將兩種文化作對比,并深入思考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提高其理解能力,拓展他們的視野。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中自覺地了解和學習我國的優秀文化以及高尚的思想,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學生在學習和對比中外文化的過程中,通過思考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可以發散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增強他們對本國文化的自信。
(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重視他們的綜合素養水平。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提高文化自信。與此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從而提升其綜合素養。
三、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教師轉變英語教學觀念,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
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所忽視,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小學英語教師并沒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以前的小學英語學習中,很多英語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重視學生的英語成績,為學生傳輸了較多英語知識以及國外文化,卻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傳授,導致很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表達并不理解。同時,這樣的狀況也不利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教師必須認識到自身的問題,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例如,在學習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Christmas”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傳統文化,向學生輸入和中國節日有關的內容,引導學生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內容,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二)以英語教材為藍本,深挖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現階段,隨著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很多小學英語教材中增加了傳統文化元素。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將這些內容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但是,目前很多英語教師并沒有重視向學生展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過于重視英語單詞和語法,為學生布置了很多單詞背誦的任務,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不重視,英語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也使得整體的英語教學質量不高。針對這些方面的問題,教師必須有效地使用英語教材,發揮英語教材的價值。例如,學習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The spring festival”時,將英語教材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元素教授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學習這部分內容。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還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三)營造和諧的英語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
英語對小學生而言是一門全新的語言,學習難度較大,所以他們很容易對英語學習產生抵觸情緒,久而久之,不利于他們英語學習效率的提高。想要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必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逐漸喜愛英語學科。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在平時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就要有效地增加趣味教學,為學生創設和諧的英語教學氛圍。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并積極地探索知識。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為他們輸入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并激發他們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在課堂主動回答問題。例如,在學習閩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Weather”的時候,為了鼓勵學生大膽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分析教師提出的問題,并要求他們安排一人回答問題。對于回答問題較好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小學英語,還能夠提高傳統文化元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質量。
(四)創設多樣化英語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深入感知傳統文化
當前,小學生的智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對于他們而言,學習英語具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再學習傳統文化,難度更大。為了幫助他們降低學習的難度,小學英語教師可以開展情境式教學,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英語學習情境,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當中,促使他們更加深刻地領會教材內容。情境教學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多媒體情境、問題情境和生活情境,例如,學習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Season”的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教材內容的情境,將學生帶入到學習情境中。教師在使用情境式教學的過程中,要依據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三種情境教學方式不但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組合使用,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和傳統文化的難度,同時拉近學生和傳統文化的距離,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知到傳統文化的內涵。
(五)引入拓展性文化資源,擴充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
在小學英語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能夠更加深刻地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但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和認知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想要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緊緊依靠教材內容是不夠的。例如,在學習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Meals”時,英語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與單元主題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通過動畫或者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六)設計實踐活動,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形式
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但要加深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還要引導他們能夠將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達到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將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到英語教學中,還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學生設計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例如,英語教師在教學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Daily activities”時,可以依據課本內容設計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不僅要包括對英語的學習,還要包含中國傳統文化。教師鼓勵學生參與到這些活動當中,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對英語的學習,同時,更加深刻地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中,要在教材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教師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足夠的重視,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轉變自己以前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從而達到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在此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和利用傳統文化,教師要依據課本內容,積極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和認知中國傳統文化,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陳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以《詩意中國》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4):42-44.
[2]明成滿,趙輝.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的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19(2):112-116.
[3]秦光銀.“一帶一路”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融合機制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9):26-29.
[4]黃瑜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8(11):52-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