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榮 趙銘華
大灣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城市化率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隨之而來的是大片鄉村“變更”為城市鎮街,土地上原有的或新建的小學,歸屬級別也變為城市。如何將這類鎮街小學快速提升為“一流條件、一流隊伍、一流管理、一流質量”的現代學校,是大灣區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亟須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國教育學會“大灣區背景下珠三角鎮街小學的孵化提質實踐研究”課題組針對性地提出了構建“孵化提質共同體”的發展思路,并與廣州番禺南站小學(以下簡稱“南站小學”)聯合開展實踐研究。南站小學于2020年9月開辦,雖地處廣州南站核心區域,但招生范圍內小區不多,生源以積分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干部教師由周邊學校調任,是一所比較典型的社會期望值高而起點低的新學校。經過一年多的深化合作,逐步構建起由課程提質、課堂提質、教師提質、資源提質、文化提質組成的“孵化提質共同體”。目前,南站小學已基本具有現代學校的雛形,邁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一、“明道課程”體系:以課程提質夯實品質基礎
學校的課程結構影響著學生的素質結構。在構建教學共同體層面,首先對課程體系進行梳理改造,為共同體構建提供品質基礎。南站小學引進 “全人課程”,為南站小學整合形成全新的“明道”課程體系。其一,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打通,整合成融通式的課程體系。形成以學校教育哲學、學校課程理念為核心而建構的具有邏輯關系的課程體系架構,勾勒出科學的特色課程圖譜。其二,結合校情、學情整合為內生式的課程體系。學校挖掘地域的文化積淀和特色基礎,整合各類資源,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
基于生命意蘊的“明道課程”,包括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體驗型課程。學校以基礎型課程建設為基石,開發“五道”拓展型課程:書道、雅道、藝道、智道、力道。體驗型課程包括道德與法治、社會勞動、幼小銜接。
其中,如社會勞動課程,由國家課程勞動教育課與學校校本課程社會服務實踐課整合而成,涵蓋勞動教育、社會服務、研學實踐,指向四個維度:歷史維度(傳統勞作)、現實維度(社會生活)、價值維度(志愿服務)、未來維度(新勞動),每個維度又根據其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作用進行縱向歸類,分為初階課程、中階課程、高階課程。
再如,幼小銜接課程是結合校情、學情整合為內生式的體驗型課程。課程意義在于實施游戲化、生活化學習,讓學生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適應期延伸到整個一年級階段,讓學習變得有趣,讓學校變得“好玩”。幼小銜接課程內容劃分為明德知行、繪本世界、生命與未來、博士大講壇四個維度,具體有“我上小學啦”“認識新伙伴”“大拇指棒棒”“我是明道號列車長”“我愛博士天團”等課程內容。
二、“問題+”范式:以課堂提質更新育人模式
課程改變,學校才會改變;課堂改變,學生才會改變。南站小學引進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深度學習“問題+”教學范式,以深度學習的理念為教學質量提升帶來更多活力。
學校開辦伊始,南站小學以接地氣的“新、低、短”掀開課堂革命的序幕:“新”開辦學校做好深度學習,“低”年級課堂做好深度學習,“短”時間呈現出深度學習的效果。為此,學校實施了三聚焦策略,讓“問題+”教學范式在南站小學生根、發芽。
1. 聚焦信念與激情
要變革課堂,先要變革教師的教學思想。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分批到深度學習新樣態教育研究聯盟學校參觀學習。“問題+”深度學習課堂教學的精彩畫面深深震撼了教師,并點燃了每人心中課改的激情火焰。
2. 聚焦研訓與孵化
學校組織教師參加研訓,結合校內崗前封閉式培訓、專題報告、理論測評、課堂成果驗收等形式,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進行體驗式、參與式培訓跟崗學習和一對一連續性孵化,開展大量的備課、磨課活動,教師們迅速走上“教學執行者——學習設計者——課程創造者”專業化成長發展之路,同時塑造教師的精神氣質,讓精神氣質轉化成學習能力、研究能力、教學能力,繼而培育成種子教師乃至領航者。
3. 聚焦實踐與反思
學校以語文科“荷葉圓圓”“霧在哪里?”、數學科“解決問題(破十法)”“多了,少了——人民幣的應用”“有序思考”、科學科“它們去哪里了?”“神奇的紙”和音樂科“好孩子要誠實”等課例研究為切入點,開展實踐行動,一個學期下來,外校磨課30節,本校研討課38節,研討課例13個涵蓋5大學科。每位教師每學期有學習單設計解讀微講座和課例展示的任務,學校每學期舉行“問題+”深度學習研討會,向外校同行展示深度課堂的教學成果,讓教師體驗課改成功的課堂成就感和專業化成長的幸福感。
三、“飛行導師”機制:以教師提質探求多元發展
1. 引入“飛行導師”工作坊
孵化提質鎮街小學,看似單向的孵化與被孵化,實則不然。南站小學與課題組、與其他實驗學校實質上也是一個“孵化提質共同體”,互動互促,共同發展。在“孵化提質共同體”的構建、發展過程中,培育骨干隊伍和開發共享資源,既是一種保障機制,也是一種聚合紐帶。
南站小學組建了課題專家組、實驗領航教師工作坊,聘請他們為飛行導師。飛行導師有三重任務:一是研發課例,包括研讀教材、設計學習單、制作配套的課件;二是專題研修,組建研修工作坊(如一個思想方法研修工作坊、翟鳳娟學習觀察研修工作坊、李催華課堂文化工作坊)、舉辦研修營(如“問題+”教學研修營、音體美“1+X”教學研修營)進行專題研修;三是孵化種子教師,以具體的課例為抓手,采取一對一連續性孵化的方式,從模仿上好一節課開始,通過解讀學習單、指導課件制作、執教示范課到駐校問診指導,大大縮短南站小學破冰者、種子教師的學習成長時間,讓他們迅速從“教學執行者”走上“教學設計者”的成長發展之路。飛行導師也在孵化過程中互動互促,從“教學設計者”走上“教學創造者”的成長發展之路。
2. 培育“飛行導師”教師隊伍
除了教師工作坊外,南站小學培育骨干教師成長為飛行導師。具體做法是:先跟隨,即讓南站小學的骨干教師加入工作坊、研修營跟隨飛行導師一起進行研修,深入了解“問題+”教學的內涵,逐漸從“知識主線”教學轉向“問題主線”教學,以“用問題學”取代“用教材教”。
經過一年孵化培育,雷堯鳳、師曉娟、張革三位種子教師在南站小學基于“雙減”背景下的低年級深度學習研討活動暨廣東教育學會科研成果推廣活動中,分別執教了研討課“霧在哪里”“有序思考”“神奇的紙”。三位教師牢牢把握深度學習的主體性學習、對話性學習、協同性學習三個視點,引導學生們自發地進行協同求助、施助,營造知識場、生活場、生命場融合的生態場域。
3. 個體帶動團隊的“漣漪”模式
教師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學校高品質發展的根本支撐在于高素質教師群體。在學習共同體內,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狀態和學習成果的觀察與分析來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在研究課堂情境、關注學生的學習歷程和解決課堂問題的過程中成長,提高教學自主性。教師扎根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通過教師學習共同體著力培養自身的學習力、實踐力、變革力、研究力。學校教師團隊正逐漸形成“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個人發展”到“群體發展”的良好發展態勢。南站小學“漣漪模式”的教師共同體成長故事在區域內形成良好的影響力,深度學習課改浪潮的余波正從學校內部向外部擴散,不斷吸引著志同道合的教育同行加入。
四、云課程超市:以資源提質賦能高效發展
課題組為南站小學提供了一系列的課程資源和技術,如一手硬筆好字課程教學資源與教學范式,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能力與技術。已開發的“云課程超市”有兩種形態:“大灣區背景下珠三角鎮街小學的孵化提質實踐研究”官微深度學習新樣態“微資源”欄目、小學孵化提質實踐研究“云平臺”。
1. 建設微資源庫
“微資源”包括微改造、以課說“法”、學習單、學習觀察等,由各實驗校的教師們提供稿件,由課題組的“微資源”負責人審核發布。
微改造是在“問題+”深度學習教學范式探索實踐中,教師發現的一些可借鑒易操作的教學手段,由“適用對象”“改造要點”“小貼士”三部分組成。以課說“法”即在某一課中,闡述運用“問題+”深度學習教學范式的方法,由“課例概況”“課例點睛”“課堂回放”“課后說‘法”四部分組成。學習單作為“問題+”教學的腳手架,設置了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三個欄目與“問題+”教學的三個教學環節大致對應,其具有備課、定位、導向、支架、測評五大功能。課堂觀察類似聽課記錄,觀察某個學生,記錄與他相關的表現及行為,通過學生的表現及行為來不斷地改進教師的“教”,最終促進學生的“學”。
2. 發揮云平臺共享機制
云平臺是全學科解決方案相關資源,包括電子書(電子教材)、微課(短視頻)、課例(教學實錄)、學習單和課件PPT等。它由課題組及實驗學校的領航教師們共建共享,實時更新。
在基礎型課程方面,“云平臺”提供的資源主要是小學孵化提質實踐研究——“問題+”教學指引,總共分為5部分:第一是“學什么——問題”,用課例教學片段闡釋怎樣提煉核心問題與問題引發的技巧;第二是“怎么學——探究”,解釋了怎樣設計問題串,搭建學習支架的技巧,教師在對話與反思時的話術;第三是“學得怎樣——運用”,分別闡釋了“產出導向的問題解決設計”和“課堂無邊界藝術”;第四是“九課型《學習單》”,以一節課、一單元的項目式學習為主;第五是“工具箱”,包括“生態場域的訓與養”“學習觀察及學習觀察匯報”“《學習單》的形與神”和“課件與《學習單》的超鏈接”。
在學科拓展課程方面,“云平臺”共建共享的課程資源包括一手硬筆好字、一種探究習慣、一些文雅氣質、一個思想方法等。其中,一個思想方法課程資源有小學數學基本思想方法、小學數學1~12冊思維導圖、小學數學經典思維游戲,基本課型有方法聯想課、思維導圖課和思維拓展課三種。
參考文獻:
[1]韓天驕,蘇德.“雙減”背景下學校教育提質的內涵、價值、路向[J]. 中國電化教育,2022(5):42-48.
[2]鐘樂江.“雙減”之下,學校教學和管理應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J]. 教書育人,2022(14):35-37.
[3]羅濱,余孟孟.“雙減”背景下學校教育如何提質增效[J]. 新課程評論,2022(01):74-78.
注: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大灣區背景下珠三角鎮街小學的孵化提質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
本欄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