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趨勢,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解決農村產業結構單一問題,保證農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遼寧省鐵嶺市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特點,探索了適合當地的“互聯網+農業”發展路徑。分析鐵嶺市“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鐵嶺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加大監管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培養“互聯網+農業”專業型人才、合理配置資金投入、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 互聯網+農業;發展路徑;問題;對策建議;遼寧省鐵嶺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3.005
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而且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遼寧省鐵嶺市在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的基礎上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并結合鐵嶺市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應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農業經濟快速增長。鐵嶺市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農村三產融合,并構建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對鐵嶺市農村經濟發展及鄉村振興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1? 發展現狀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農村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鐵嶺市“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逐漸形成。鐵嶺市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逐漸擴大,農村寬帶接入數量逐年增多,互聯網用戶數量也越來越多,“數字鐵嶺”戰略得到了有效落實。互聯網給鐵嶺市農業現代化生產、電子商務發展等方面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鐵嶺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但是,鐵嶺市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仍較為落后,在農業現代化生產中政府缺乏積極的主導作用,這些因素都阻礙了鐵嶺市農村“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數據顯示,與全國其他農村地區相比,互聯網在鐵嶺市農業中的應用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上升空間和潛力巨大。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要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升級,提升現代化農業的生產效率,促進鐵嶺市農村經濟穩步發展[1]。
2? 存在的問題
2.1? 監管體系不完善
鐵嶺市政府對農村地區的“互聯網+農業”發展缺乏合理的頂層設計,沒有形成長效的約束機制,在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的一系列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產業鏈標準,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另外,相關部門在市場監管過程中的相關手段和流程有待優化,加之沒有構建完善的追責機制,僅關注投入品的質量監管,在農產品流通及銷售過程中仍存在監督漏洞[2]。
2.2? 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1)鐵嶺市部分農村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網絡覆蓋率低。在國家推進的網絡進村入戶及電子商務進農村等政策的扶持下,鐵嶺市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漸改善,但仍有少數交通不便利的地區互聯網接入相對較少。相關數據顯示,部分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沒有全覆蓋,缺少接入互聯網的網絡基礎條件,互聯網應用效率較低。2)鐵嶺市部分農村地區的道路規劃不科學,路面較窄,影響大型運輸車輛通行;部分村級道路的施工質量不符合道路施工統一標準,在長時間使用中出現翻漿、斷裂等問題,嚴重影響道路通行的安全;農村道路養護工作存在疏漏,沒有系統科學管理道路養護工作,大多是簡單地對路面及周邊進行維護,農業物流道路不暢通并存在安全風險,提高了農產品在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成本。
2.3? 農業信息化人才缺乏
1)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出身的大學生、科學技術人員大多不愿意留在農村工作,而是選擇到城市工作發展,導致鐵嶺市農村農業現代化生產中的信息化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加之對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培訓及管理存在問題,導致農村人才結構不合理。2)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對互聯網信息的應用意識薄弱,且由于文化基礎薄弱,在短時間內難以接受和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對互聯網資源的利用率更低,不利于促進農業信息化生產和管理[3]。
2.4? 資金保障不足
加大農業生產中的資金投入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生產,建設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推動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4]。但是,目前鐵嶺市農村產業發展面臨著嚴重的資金保障不足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農民收入水平低,在“互聯網+農業”現代化生產中會遇到資金難的問題,不僅需要政府財政的強大支撐,還需要社會資金的有力支持。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導,社會投入資金周期長而且對農業現代化生產的投入較少,導致農業生產無法獲取足夠的資金支持,嚴重制約了農村農業現代化生產。2)農民的收入結構單一且收入有限,易受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收入相對不穩定且積蓄較少,無力購買價格高昂的大型先進農機設備,也就不能對農村集體經濟下的大面積土地進行承包經營,很難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發展。3)農村宅基地建設的房屋不是商品房,不是有效的抵押物,在進行貸款申請時不能向銀行提供穩定資金收入證明和抵押物,農民難以獲得大額貸款。
2.5? 農村產業結構融合發展不充分
科學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鄉村振興發展的基礎,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產業結構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鐵嶺市農業產業發展中仍存在以下問題:1)一二三產業之間缺乏科學的結構配置,而且經濟結構不合理、層次較低,農村仍保留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缺少現代化生產模式,農業生產效率不高;2)第一產業占比過大,二三產業占比較低,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方式落后;3)農業產業結構融合發展不充分,缺乏現代化生產技術及農業生產管理模式,二三產業得不到發展,第一產業缺乏科學管理,且信息化技術沒有在農業生產中得到科學應用;4)農業產業結構配置不合理,產業發展缺少自身的特色。
3? 對策建議
3.1? 加大監管力度
1)鐵嶺市政府要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制定有效的農產品監管行政執法細則,制定市場化的農產品準入制度,對農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等一系列過程進行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同時建立嚴格的動物疫病防控、治療等安全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動物農產品檢疫、監管、處罰等制度。2)相關機構要對農產品的網絡銷售進行科學、嚴格的監管,以農戶為主要責任人,以國家法律法規為基礎,以農產品安全標準為依據,對其生產行為進行科學約束,社會大眾也要對其自身生產行為進行嚴格監督。3)推進“互聯網+農業”信息化管理,實現農產品全周期的有效管理,使農產品的種植、生長、采摘到加工、運輸、銷售等整個過程都能得到合理監督和管理,為“互聯網+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3.2? 完善基礎設施
政府財政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完善農村“互聯網+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村互聯網覆蓋率,努力縮小農村和城鎮在網絡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差距,保證農村經濟穩步增長。
農村“互聯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包括網絡化和信息化建設,還包括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建設,因此政府需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1)發揮主導作用,對農村地區進行實地調研,加大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力度,建設農村電子商務物流平臺,建立村級電商服務點。對農產品銷售物流資源進行整合,并對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進行科學規劃,努力解決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農村物流服務網絡,完善物流服務基礎設施,在農業、交通等多部門間構建共享服務網,拓寬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渠道,滿足用戶對農產品的需要。如在縣城建立京東、蘇寧和淘菜菜等電商服務中心,在鄉鎮和村建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的網點。2)不斷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投資力度,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努力擴大鄉村道路建設規模,加快道路建設發展步伐;抓緊制定鄉村道路建設與管理實施細則或辦法,建立健全以落實養護主體、完善獎懲措施、加強目標考核為主要內容的縣、鄉、村三級聯動養護管理的長效機制,逐步規范鄉村公路養護管理[5]。
3.3? 培養“互聯網+農業”專業型人才
引進“互聯網+農業”專業型人才,對農民加強網絡技術方面的培訓,讓農民深刻理解并掌握信息化技術,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同時加強農民的農業信息化管理能力,這些都是鐵嶺市農村“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關鍵。1)鐵嶺市政府要圍繞“互聯網+農業”的基本需求,以專業型人才為導向,制訂適應鐵嶺市農村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的人才培訓方案,并定期組織學習和培訓,提升農民現代農業技術能力。重點要放在信息技術、農業生產管理等方面,針對性地進行農業現代化專業型人才的培養。2)政府應通過出臺優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大力引進“互聯網+農業”專業型人才進農村,要確保“引進來,留下來”,發揮人才在“互聯網+農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6]。
3.4? 合理配置資金投入
政府財政要加大對農村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提高農村農機裝備的先進水平,落實好農機置換補貼工作。通過農機補貼工作,把惠農政策落實到農業產業化工作中,并爭取農機作業試點資金的投入。要加大農業現代化生產方面的招商引資力度,讓社會資本、資金向新農村建設領域傾斜[7]。在農業生產、銷售等過程中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加大財政和社會資金的投入,有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生產,如建設覆蓋農村耕地的農業配肥智能中心項目,建設“農業+光伏”發電項目。提高農村集體經濟效益,對農村現有資產進行確權,加快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發揮財政資金投入在農村經濟社會中的導向作用,發揮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支撐作用。
3.5? 加快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構建了標準化的工業發展體系,而且推動了農業生產規模化快速發展。鐵嶺市要把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創新中,推動鐵嶺市“互聯網+農業”發展,延伸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建立農業現代化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將優秀的產業資源引入農業生產中,完善鐵嶺市農村產業結構。構建鐵嶺農業生產科技服務平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等,優化鐵嶺“互聯網+農業”智能化產業鏈結構,實現農業生產、運輸、銷售、售后等標準化、現代化,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農村經濟效益[8]。
4? 結語
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加快互聯網技術和農業生產的融合,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穩定有序發展,也是現代化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內容。鐵嶺市相關部門應做好頂層設計,并對農業現代化生產進行統籌規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培養專業型信息化人才,建立智能化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經濟穩定發展,有效推動鐵嶺市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蔣建軍.“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2):36-38.
[2] 邵妍.基于“互聯網+”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2-14.
[3] 趙呈.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J].唯實,2017(11):45-48.
[4] 趙大鵬.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7):13-14.
[5] 潘啟龍.互聯網農業的創新實踐和商業應用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4):298-302.
[6] 朱海波,熊雪,孔祥臣.“互聯網+電商”促進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探索、成效與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7(8):13-18.
[7] 孫悅.“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信息化發展策略研究[J].山西農經,2022(8):150-152.
[8] 劉麗偉,高中理.“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世界農業,2015(12):18-23.
收稿日期:2022-04-17
作者簡介:田暢(1987—),女,遼寧鐵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E-mail:chang34868348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