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作為東方繪畫的代表,根植于中國文化。自魏晉南北朝至今日,中國畫文脈源遠流長,已經成為美術院系重要的專業門類和課程體系。當下,國家對高校美育工作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高度重視,站在人文教育和文化傳承的角度,審視當下高校中國畫教學,會發現其中普遍存在一系列問題。高校中國畫工作者深知中國畫教學質量影響著中國畫的延續與發展,如何提高中國畫教學質量,如何利用中國畫專業課實現最大化的素質教育,把中國畫與中國文化相生相伴的緊密聯系傳承下去,是重要的教學探索。
關鍵詞:中國畫;文化傳承;美育;傳統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伊犁師范大學科研項目“伊犁中國畫發展路徑研究”(2021YSYB001)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畫課程在高校美術專業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課時量比重大,傳承性強,在各大院校的專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經過近現代的專業發展,美術教育模式化,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方面,因為中國畫教學屬于技法實踐類課程,普遍出現教學過程中側重專業技法實踐,對繪畫理論、畫學知識提及甚少,忽略了中國畫本身的文化性、人文性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受藝術生培養考試體系的影響,對西方繪畫重寫生學習方式形成習慣,這些嚴重沖擊中國畫重傳承、講臨習的教學方式。這些問題最終會使當下多數美術專業學生傳統文化根底缺失,對中國畫的認知程度低,達不到中國畫教學的培養目的,影響綜合育人的成效,達不到美育工作的要求,對中國文化和傳統繪畫的傳承更是紙上談兵。
當前,面對中國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相關研究人員首先要明白中國畫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結合當下國家對于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視,普及美育的實施,培養全方位高素質大學生的要求,重視中國畫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書法等的關系。相關部門再根據各高校的培養目標需要,研究具有可行性的教學改革建議。
一、重視中國畫中的中國文化
(一)中國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幾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積累,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審美精神。國畫大家張仃就曾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畫是一個文化的概念?!敝袊嫃膩矶疾恢皇呛唵蔚乃挤记傻某尸F,它還具有特殊的文化屬性、哲學屬性等。可以說,文化精神是中國畫的支柱,中國文化中有一條未形成理論文字的精神文脈,大多體現在藝術的傳承中,中國畫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不論是中國畫的筆墨紙硯等繪畫工具與材料、筆墨技法的運用,還是畫論著作等,無不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厘清中國畫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相生關系
對于中國畫而言,中國文化的啟智性很重要,其與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為源頭,注重自身修養,并講求倫理道德,其中心思想乃“仁義”。老子哲學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說的是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也正是國畫美之所在。筆墨加上宣紙就是黑和白,只有維持黑白間比例的平衡和諧,才能守住國畫的這種美。中國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抒發情感、表達意境的重要性,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轍。中國禪宗有“妙悟者不在多言”,真正得到“悟”的人,語言一定非常簡練。王維在《山水訣》中提到“以少許勝多許”,并將這視作對山水畫的要求。其實,這也可視為對整個中國繪畫的要求,力求以最簡練的語言表現最豐富的內容。中國畫的美是簡潔豐潤的,它是中國魂的完美展現。因此,要想看懂、畫好中國畫,就要好好了解中國的哲學和文化。
(三)中國畫的格調品格
《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告訴我們,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中國畫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從興起到占據重要地位,影響深遠,與畫家寄情于畫及對自身修養、品格的錘煉等分不開。中國畫從題材的借物言志,表達高尚氣節、君子品格,到文化涵養的強調,都促成了民族審美的形成,對畫面高格調的要求也是對畫家的要求。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更多體現在古人的一些優秀思想、人格品質與精神氣象上,而不僅僅是他們筆墨的技法技巧。當代畫者不能舍本逐末、顧此失彼,不僅要在筆墨技法上對傳統中國畫予以理解和掌握,更要在其內在的思想性與精神性上真正體會、吸收、傳承和發揚,這才是最關鍵的。
(四)詩書畫印的同一性
黃賓虹曾說:“古人善書者,必善畫,以畫之墨法,通于書法。”從中可以看出書法造詣與國畫繪畫之間的相互關系。黃賓虹認為“作畫者當多讀書”,讀書非常重要,要想學好中國畫,文化知識積淀必不可少。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潘天壽在其《談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一文中就明確提出,“中國的繪畫熔詩、書、畫、印于一爐,極大地增加了中國繪畫在藝術性上的廣度與深度,與中國的傳統戲劇一樣,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這是西方繪畫所沒有的”。
因此,中國畫教學是一個完整全面的體系,不只有國畫筆墨技法的傳授,還應包括書法、篆刻、文學修養、畫學知識等的夯實。
二、高校中國畫教學改革
中國畫教學對于高校美術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其教育意義不可替代。當下,高校教育強調思政的育人性,注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美術學教學也不例外,不單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還注重使學生了解國家對于美育普及的重視、文化傳承的意義、擁有健康審美觀和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重要性等。
(一)重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現在的高校教育極為重視美育的普及,不只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還注重使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積淀而成的美育精神。當下的高校大學生對于關注國家大事、了解相關政策和形勢的認知還是薄弱的,所以在高校中國畫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前教育引導,課程中結合課程思政教學創新,讓學生知道國家重視美育的意義以及國家對高校大學生的期望,讓學生知道自己身上的責任與使命,有助于學生明確專業的努力方向。
(二)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2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倡導健康文化風尚,摒棄畸形審美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滋養人民的審美觀價值觀?!边@里提到要倡導健康文化風尚,中國畫的發展,是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傳承與創新,所弘揚的也是文化浸潤下的藝術,引導學生創作緊跟時代,體現的是文化大國的審美精神。學生應在中國畫學習創作中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增添美的內涵,塑造美的形象,提升美的價值,增強美的力量。
(三)畫學論著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
中國繪畫不僅以豐富的繪畫積累矗立于世界藝術之林,而且以極其豐富的繪畫理論獨樹一幟。中國繪畫理論在繪畫功能、創作與鑒賞原則、創作道路、創作方法與步驟、筆墨技巧、作品評定、分科繪畫技巧等方面,都有全面而精辟的論述,從而形成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理論體系。必須指出,中國繪畫理論體系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畫家積累實踐經驗,以中國的審美觀和思維方式建造起來的。它有自己的哲學基礎和語言系統,屬于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西方繪畫理論體系截然不同。
當前,高校國畫教學普遍包含花鳥、人物、山水的經典臨摹、寫生、創作實踐等專業單元課程,過程中側重技法的實踐與探索,學生對畫學、畫論知之甚少,理論涵養缺失。繪畫理論教學課程基本包括中外美術史、藝術學概論、中外藝術思潮、藝術鑒賞等,這些課程都屬于美術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缺少中國畫領域的專業理論內容。因此,如何把畫學等專業理論融入平時教學值得思考。首先,國畫教師應豐富知識儲備,教師只有成為高素質專業教師,才能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學習理念。其次,教師應對畫學畫論中與單元課程契合的部分進行提取,穿插到專業講授中,結合專業臨摹,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其中含義。最后,學校可以開設中國畫學等相關畫論欣賞課程,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畫的文化背景、畫家風格、審美原則等。中國畫教學要體現出的不只是技能技法,還包括畫者的素養氣質、胸襟氣魄。通過教學培養,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精神涵養與審美原則,理解中國畫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密切關系,更注重主體的內在精神、直覺和領悟。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將畫理中的人文精神與技法學習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明白技能學習的意義,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達到文化傳承與綜合育人的目的。
(四)技法學習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畫的教學過程中,臨習古代優秀畫作是必不可少的。“夫丹青之妙,未可盡言,皆法古而變今也”也充分證明了中國畫學習中臨摹的重要作用。學生應從臨摹中體會中國畫師承關系的重要性,理解古代畫家受所處時代文化的影響、文人畫家本身具備才情素質的重要性、國畫本身技法的分解、繪畫材料的運用和分析等,從各方面了解中國的傳統繪畫所具有的藝術魅力。比如,宋代大力興起的文人畫對君子品格非常注重,這種審美思想影響至今。學生只有了解中國畫在時代中的重要作用,在后期的繪畫創作中,才會十分注重作品內容在表現形式的作用下對人產生的視覺影響。中國畫的技法豐富,從基礎線描到水墨情趣,從題材選擇到筆墨紙硯的工具使用,無不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學生可以從臨摹學習中體會古人對于繪畫托物言志的審美意味和人格品性的修養。
中國畫中的繪畫技法較多,根據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的不同,技法也會多變??偟膩碚f,中國畫中有恣意揮灑的水墨大寫意,筆墨簡潔,概括性強,重傳神,重意境;有精致妍細的工筆描繪,造型傳神,細節充實,審美典雅等。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認真研習、創作,體會傳統繪畫的博大精深。
(五)正確理解繼承與創新
目前,高校中國畫教學中學生層面出現的問題大致有兩點。一是受素描基礎教育的影響,學生書法基礎薄弱,對中國畫以線造型的要求有一定的不適應性,在繪畫過程中對線條的拿捏運用不夠好,缺乏以線造型的骨法用筆之意。二是當下教育雖大力鼓勵學生繪畫創新,但學生要在繼承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若拋開中國畫的文化土壤搞創新,就等于背棄了中國畫的民族精神。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不同于其他畫種,其本身蘊含著民族文化的藝術精神,具有歷代畫家延續下來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理想化意境等。因此,當下的中國畫教學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對傳統的重視與傳承,不能盲目創新,大搞形式技法。同時,高校應響應新時代的要求,鼓勵學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融合新時代主旋律,為時代立傳,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時代責任感。
(六)課程考核方式創新多樣化
傳統的中國畫技法課程考核方式和其他技法類的課程類似,多是隨堂考試作業結課。在新時代,其結課方式可以打破以往的作業和總結形式,以創新彰顯專業特點,拓寬交流范圍,共同感受中華傳統繪畫帶來的藝術魅力和意境,教師可通過組織中期交流、鑒賞評比,舉辦課程匯報展覽等,讓學生感受到課程學習的意義,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另外,通過交流研討,學生可加深對中國畫與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印象。通過展覽,更多的師生可以看到中國畫作為東方繪畫的代表,所彰顯出的藝術魅力和時代情懷,這樣既有助于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豐富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也可以發揮美育的普及推廣作用,擴大中國繪畫的影響力,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三、結語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苯Y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培養目標,中國畫課程的教學改革意義重大。為進一步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當下社會對藝術生的要求,教師應通過教學實踐,在有限的課堂上,讓學生最大化地獲得中國畫文化的滋養,認識當下國家對文化藝術的重視和美育的要求。在中國畫系統課程教學中,高校應把美術教育與國家美育要求相結合,正確認識中國畫的審美核心理念,結合地方特色,充分挖掘中國畫中的審美與文化,給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文化血液。學生只有從歷史脈絡、文化傳承、哲學思想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全面地學習好中國畫。
參考文獻:
[1]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呂思勉.中國文化史[M].廈門:鷺江出版社,2014.
[3]王伯敏.中國繪畫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4]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5]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李傳文.蘇東坡文人畫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
[7]陳振濂.中國畫形式美探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葉慧,碩士,伊犁師范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