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幫得 吳名揚 李奎霖
【摘要】本文從勞動教育實施主體、勞動教育實施客體、勞動教育環境等方面分析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構建協同育人的新發展理念、加強勞動教育專兼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勞動課程體系建設、搭建勞動教育實踐平臺、搭建勞動教育信息交流平臺等主體維度的解決途徑;提出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形成勞動意識與勞動習慣、培養學生形成艱苦奮斗的勞動精神等客體維度的解決途徑;提出營造校園勞動文化氛圍、社會勞動大環境、家庭勞動氛圍等環境維度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高校 勞動教育 現實問題 育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8-0012-04
馬克思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和人類社會,勞動創造價值和社會財富;恩格斯認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大學生中大力弘揚熱愛勞動的精神,教育和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這些都是新時代中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理論依據。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與環境三個維度提出解決途徑,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現實問題
(一)教育實施主體存在的問題
1.勞動課程邊緣化
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共同組成“五育”內容。當前,國家要求“五育并舉”,但是大部分高校仍然以德育、智育為主,“重德智,輕體美勞”的現象比較嚴重。雖然部分高校日益重視勞動教育,也將勞動課程納入課程計劃,但大部分高校的勞動課程缺乏相應的教材,甚至連講義都沒有,也沒有針對勞動教育進行教育教學方面的規劃和課程建設,對待勞動課程只是流程式地講授一些理論或故事、觀看一些書籍或影視作品,勞動實踐課程則局限于澆花除草、打掃衛生等內容,并沒有真正將勞動課作為一門課程來看待,導致勞動教育被弱化、淡化。
2.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目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尚未形成體系,相應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也不足。一方面,缺少勞動課方面的專任教師,部分高校主要由行業專家、思政課教師、學校后勤管理人員、輔導員擔任兼職的勞動課教師,教授勞動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缺乏配套的服務管理人員,部分高校的勞動課程主要由教務處安排,勞動工具主要由實驗教學人員或后勤人員負責發放,勞動內容和場地主要由后勤管理人員負責落實,勞動實踐主要由學生會人員或班級干部負責組織實施。至于學生上勞動課要達到何種目標,缺乏明確的、具體的要求,對勞動課的考核也僅僅停留在考勤上。
3.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單一
部分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局限于打掃衛生、盆栽維護、澆花除草、移植種植小型樹木以及物品搬運等,這些工作內容通常是學校物業的職責?,F階段,部分高校有意識創新勞動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如組織學生開展勤工助學、志愿者服務、實習實訓等,基本上是勞動實踐學習,脫離不了體力勞動的范疇,缺乏勞動理論的系統教學,也沒有與時俱進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勞動課中。相對而言,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仍然缺乏創新性。
4.勞動教育經費投入有限
部分高校沒有設置與勞動課有關的預算經費,包括課程建設和學科研究經費,沒有將勞動課作為一個學科進行研究。勞動課教師、管理服務人員沒有勞動課酬或者所得課酬低于其他課程的課酬。部分高校為了節省開支,不安排勞動課教師,勞動課全由后勤部門人員組織實施,更有甚者將勞動課教學交由外包物業服務單位負責。另外,部分高校對勞動教育場地投入少,缺乏相應的勞動教育場地。隨著高校大眾化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各高校想盡辦法擴建教育教學場所,校園內諸多閑置場所或空置地多被改造改建為運動場或教室,勞動實踐場地被壓縮。
5.勞動課程缺乏專門的管理部門
大部分高校的勞動課程缺乏專門的管理部門,主要由學校的行政部門如教務處、后勤處或者學工團委等一起管理,也沒有出臺勞動課相關的管理制度、流程、標準,使勞動課的實施無章可循。
6.勞動教育文化氛圍不濃
大部分高校未建立健全的勞動課程體系,安排勞動課比較隨意,很多學生甚至不知道有勞動課這一門課,特別是大一新生,他們不清楚一年需要完成多少勞動教育課時,不明確勞動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教學目標是什么。同時,學校對勞動教育的宣傳不夠,學校舉辦的大型活動缺乏勞動教育相關內容,導致校園內的勞動教育文化氛圍不夠濃厚。
7.勞動教育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
部分高校未建立健全的勞動教育考核評價體系,對勞動課的考核僅停留在考勤上,而考勤也僅有合格與不合格兩檔,考核內容沒有涉及學生的勞動過程與成果。部分高校對勞動課程已配套考核評價機制,但對勞動課程的計劃、設計、組織、實施、評價等環節設計不夠合理,導致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設計也存在缺陷,不利于勞動課程實現良性循環。
(二)教育實施客體存在的問題
高校勞動教育實施客體是指學生。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學生易受錯誤的勞動價值觀影響。我國古代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金科玉律,儒家學者孟子也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些理念與論述容易給人一種錯覺:讀書比勞動重要,只要讀好書,考取功名,就是人生的成功。這種流傳數千年的價值觀念,依然影響著當今的教育,誤導許多學生對勞動教育產生認識偏差。當高校開設勞動課程,安排學生進行勞動實踐,部分學生會投訴“學校榨取學生的勞動價值”,甚至會質疑學校開課的初衷。這樣的局面不利于高校有效開展勞動教育,更難以實現“五育并舉”的教育目標。二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勞作和不斷重復某種勞動行為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模式,具較強的穩定性。當代高校學生是在新時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多為獨生子女,缺乏家務勞動的經歷,因此沒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三是學生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當前,全球化進程加快和市場經濟發展持續深化,多元文化、多元思想不斷撞擊、交融,大學生不免受到不良社會思潮影響,形成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等價值觀。此外,大學生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缺少生活的磨煉,未能形成艱苦奮斗的精神,抗壓能力較差,遇到苦、臟、累的勞動往往想著逃避、放棄。以上這些客體方面的因素,均會阻礙高校有效開展勞動教育。
(三)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
影響高校勞動教育的環境因素主要有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職業環境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們對勞動存在“不以勞動為榮,而以勞動為恥”的錯誤觀念,導致社會出現諸如歧視體力勞動者、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等不良現象,這樣的社會風氣嚴重影響著大學生正確勞動觀念的形成。家庭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過程中。當今,許多家庭不注重孩子的勞動教育,只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這種“重智育、輕勞動”的觀念與做法無形之中會被孩子復刻,導致他們不重視勞動教育課程。學校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學校的教育目標上,通常高校是以培養專業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往往將更多注意力與資源傾斜到專業、學科的建設中,因此對勞動教育的投入不足。職業環境的影響體現在大學生對崗位的選擇上,更多人認為從事腦力勞動者比從事體力勞動者更有地位,因此大學畢業生擇業時傾向成為社會白領階層,而非藍領階層。
二、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現實問題的解決途徑
(一)教育主體維度途徑
1.構建協同育人的新發展理念
一是高校各個育人主體要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五育并舉”的人才培養觀念,理解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明確勞動教育具有培養心性、增長智慧、增強體魄、提升審美能力的價值;二是負責實施勞動教育的教師、學生管理者等育人主體合力幫助學生樹立“知行合一”理念,使學生自覺地將知識與行動有機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增長知識,用知識指導實踐,實現“實踐—學習知識—再實踐”的良性循環發展;三是實施各門課程思政教學時,要注意融入勞動素養、勞動審美、勞動精神等思政元素,而實施勞動課程思政教學時,注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道德等相關內容融入其中,使勞動課程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增強勞動教育效果。
2.加強勞動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針對當前高校勞動教育因缺乏專任專職教師,導致勞動課程不成體系、教學質量欠佳的問題,高校應該加強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優化勞動教育教師隊伍結構。整合校內外師資力量,建立由專門從事勞動教育研究的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與輔助實施勞動教育的學校后勤保障人員、企業兼職教師組成的“專兼結合”教師隊伍,形成“勞動教育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校外企業導師”的育人共同體。二是加強師資培訓,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勞動教育教學研究、勞動實踐教學等經驗交流會或學習培訓;邀請勞動教育方面的專家、教授舉辦有關創業教育的講座;組織勞動課教師到校外掛職鍛煉,豐富實踐經驗,提高勞動教育教學科研水平。
3.加強勞動課程體系建設
高校勞動教育要系統化實施,須先建設完善的勞動課程體系。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科建設體系范疇,賦予相應的學分;系統制訂勞動課程的目標、方法、內容、考評方式;教學實踐過程抓好教學方法創新、教材運用、教學管理等課程建設環節;課程評價以育人為導向,強化量化考核和過程性考核,在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加入討論和分享環節,重點考核學生對勞動教育的體會和收獲,以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4.搭建勞動教育實踐平臺
勞動教育實踐是組成勞動課程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理論聯系實踐教學方法的重要體現。因此,高校實施勞動教育需要為學生創設廣闊的實踐平臺。除了創設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平臺,還可以將目光投向校外,開辟更多的勞動實踐場地、開發更多新穎的勞動實踐項目,如組織學生到廣大農村田間地頭、城市工廠、生產企業等地實地開展勞動實踐,由此擴大學生的勞動范圍,增加學生的勞動機會,加深學生的勞動體驗。
5.搭建勞動教育信息交流平臺
利用當前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網絡媒體,搭建勞動教育信息交流平臺,加大勞動教育宣傳力度,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以此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勞動學習。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推送最新的勞動教育政策與資訊、勞動先進人物故事、勞動教育經典案例等,同時開辟勞動成果展示區及勞動經驗交流區,促進勞動教育課程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向縱深發展。此外,勞動課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網絡平臺的分享與交流,把握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態度,進而對學生進行思想觀念的矯正。
(二)教育客體維度途徑
1.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其中富強、敬業、和諧、自由與勞動教育的聯系比較密切,教師設計勞動課教學方案時,要有意識地將課程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逐漸形成集愛國主義、革命傳統、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社會公德和勞動觀于一體的價值觀體系,為學生更好地接受勞動教育奠定思想基礎。
2.培養學生形成勞動意識與勞動習慣
現代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大學生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專業技術的學習實際上是勞動實踐的一種,在學生專業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其形成勞動意識與勞動習慣,有利于學生將來更好地建設國家、服務社會。因此,高校在開展好教育教學第一課堂的基礎上,需要開展更多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各種社團活動、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競賽比賽、文化節、科技節、藝術節、勞動教育活動周等,讓學生獲得更多勞動實踐的機會,并在勞動過程中享受勞動的樂趣與成果,進而產生熱愛勞動的意識、形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此外,學校還要為學生開辟廣闊的社會實踐課堂,如組織學生在假期參與“三下鄉”的活動、到工廠企業實崗掛職鍛煉、進入社區敬老助殘、進行社區調查等,讓學生在社會服務的活動和勞動中,形成為人民服務、快樂勞動的意識,為其將來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3.培養學生形成艱苦奮斗的勞動精神
當代大學生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但相對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這與學校日常缺乏相應的教育和要求、與學生所處的環境分不開。艱苦奮斗,就是不怕艱難困苦、英勇頑強地斗爭的精神品質,其與勞動創造具有密切的聯系。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新時代的就業競爭比較激烈,社會環境比較復雜多變,要應對這種局面,必須培養學生形成艱苦奮斗的精神,使其在未來的職業崗位上能夠不斷進取、吃苦耐勞、百折不撓、勇攀高峰。
(三)環境維度途徑
高校創設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有利于學生在環境的浸染與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首先,營造濃厚的校園勞動教育文化氛圍,如學校利用網絡平臺、報刊等刊載本校取得杰出創新創業成果、勞動教育成果的師生事跡;在校內公共場所張貼、懸掛“勞動最美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高貴”等宣傳標語;利用電子展示屏、校園廣播等播放與勞動相關的影視劇、歌曲等;開展勞動成果展示會、勞動創作學習交流會等,使學生能夠體驗形式多樣的校園勞動文化活動。其次,推進學校和政府、社區、工廠、企業的合作。政府出臺勞動教育相關制度或加強勞動教育方面的宣傳報道,形成崇尚勞動的社會風氣;工廠、企業提供更多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支持學生進行實習與實踐;社區、社會機構助力創設社會大環境,如在市政道路兩側宣傳欄、新聞節目、廣播節目中宣傳正確的勞動觀或具有正能量的勞動事跡。最后,家庭要從小給孩子創造勞動的機會,傳遞給孩子積極勞動、奉獻社會的價值觀,培養孩子對勞動的興趣,讓他們在為家庭、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體驗勞動的快樂,由此形成熱愛勞動的意識與習慣,為其開展大學勞動課程學習積蓄能量、奠定基礎。
當前,我國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要實現這一既定目標,歸根到底要靠全國人民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科學勞動。因此,高校要認真分析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以提升勞動教育的質量、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輸送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夏瑩,鄭云濤.大學生勞動教育途徑與方法探索[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6).
[2]郭瑩.高校勞動教育與管理研究:以廣西大學和臺灣東海大學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18.
[3]盧叢森.勞動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1).
[4]梁琴琴.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韋幫得(1980— ),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廣西財經學院后勤管理處副處長,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高教管理;吳名揚(1985— ),碩士研究生,講師,廣西財經學院后勤管理處綜合部主任,研究方向為高校后勤管理、后勤文化建設等;李奎霖(1986— ),碩士研究生,助理講師,廣西財經學院后勤管理處物業部主任,研究方向為體育經濟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