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卿
【摘要】本文闡述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工作的意義,分析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措施,即深入挖掘公共體育課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強化體育實踐教育、創新公共體育課中的教育方法、構建多元化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體系,以提升學生綜合體育能力、發揮體育課程思政同向育人作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 公共體育課 課程思政 同向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8-0061-03
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需要借助精神啟發、思維引導讓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更加全面、深刻、積極,從而健全大學生的人格,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工作,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思想教育和學科教學相互融合,體現學理性與政治性的相互統一性,打通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點,構建穩定、和諧、文明的校園,讓學生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高校公共體育課是一門普及性的課程,每個專業、每名學生都要學習這門課程,參加體育運動。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開展思政同向育人活動,是一種廣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將體育技術技能學習、訓練和思政教育融合起來,更好地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團隊協作的精神,鍛煉學生毅力、增強學生意志,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此筆者主要探究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工作,希望能對大學生的成長有所幫助。
一、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工作的意義
(一)促進體育與思政課程結合,同向育人
素質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育活動不僅要強健大學生的體魄,而且要強健大學生的心靈,促進大學生成長。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活動,是利用公共體育課程和思政教育中的共點——體育運動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滋養學生。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思想可塑性大,政治意識還不是很強,看問題還不是很全面,有時候不夠理性、不能明辨是非,容易被不良的思想意識干擾。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信息更容易得到傳播,一些良莠不齊的信息通過網絡平臺流傳在大學校園中,會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極大的沖擊。這需要高校各專業攜手并肩,扎實地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公共體育課程因此要協同思政教育課程同向育人,用公共體育課程活動中的思政元素教育大學生,使之更好地成長。比如,把耐力訓練與競技訓練轉化為意志力訓練,把集體競賽活動轉化為培養團結合作精神的活動,把觀看國際比賽轉化為培養愛國熱情的活動,等等,培養大學生的意志力、團隊精神、家國情懷以及規則意識。思政課程涉及的內容廣泛,教師受課時限制不能細致地與體育結合,無法挖掘和運用更多的體育運動中的例子。如果體育教師能深入挖掘體育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學中適時地滲透思政教育內容,那么就能很好地彌補這個短板,把體育教學與思政教學結合起來,同向育人,共同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
(二)錘煉學生意志力,健全學生的人格
人格一般指人的性情、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中認為:“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體育、智育、德育、美育。”他把體育放在第一位,可見體育對健全人格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大學是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這三到四年的大學生活和教育將會影響他們一輩子。因此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要秉持“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增強體質、享受樂趣”的理念,與思政教育同行,同向育人,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力,健全大學生的人格。意志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素質,意志力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標的品質。體育訓練正好是意志力的一種具體表現,體育訓練通常是在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之后,學生克服心理、生理、身體等帶來的困難,以及其他物質條件方面的困難,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制訂計劃,持之以恒地練習,從而實現目標的運動。在大學里,體育鍛煉是一種很好的錘煉人的意志的方法,它把意志素質訓練、身體素質訓練融合在一起,堅定人的毅力,讓人在運動中感到快樂、獲得成就。比如,進行長跑練習,在最初的一周里,長跑的人往往會腰腿疼痛,特別是小腿的肌肉異常酸痛。如果沒有一定的毅力,那么將很難堅持。只有堅持練習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運動中,把意志素質訓練、體質訓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磨煉中提高自己,一點一點地提高成績,并在運動中收獲快樂,達到忘我的境界,也自然地培養堅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難的勇氣,樂觀地對待學習和生活。體育有無窮的魄力,將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進行同向育人,不僅能挖掘人的身體潛能,而且能激發人向善的本能,使人健康豁達地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高校公共體育課思政育人措施
當前高校的體育場所、設備、裝配、器材都比較齊全,高校的公共體育課開展得有聲有色,運動項目豐富多彩,非常重視技能、體能訓練,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但仔細分析起來,也發現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公共體育課沒有很好地把德育作用與人文價值展示出來,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沒有把體育課程中的育人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對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認知較為狹隘、片面,無法體現體育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師大多只關注體能、技能的培養,僅僅從技能技術等方面傳授體育知識,開展體育鍛煉,缺乏培養大學生道德修養、體育精神、人文精神的意識,無法實現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最后,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活動中,教學內容和方法沒有很好地體現全面育人、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之間缺乏關聯性。除此之外,教師沒有深入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素材,在教學中缺乏價值觀教育與政治教育指導;體育教育模式、教育內容較為單一,教師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身體素質、思想修養的培養不夠重視,也沒有很好地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政治覺悟。為此高校公共體育課必須實施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的針對性措施。
(一)深入挖掘公共體育課中的思政教育資源
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教育活動中,體育教師一定要深入挖掘公共體育課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找到公共體育課與思政課的共同點,把每一個運動項目中蘊涵的政治、道德、人文等元素充分利用起來,以增強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蘊含著許多隱形的思政教育資源,體育教師要善于從各個體育運動項目中發現這些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并將其滲透到在各個教學項目及其各環節中,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比如,在籃球比賽中培養集體主義精神與公平競爭的思想、在跆拳道訓練中培養拼搏與不畏強敵的精神、在太極拳教育中培養尊師重道與文明禮貌的品質,等等。體育教師要把公共體育資源和思政教育資源深度融合在一起,打通思政教育與體育的通道,把“報國行、強國志、愛國情”融入體育知識學習與體育運動訓練中,發揮體育教學中的價值引領與思想引領作用,讓大學生具備優良道德品質與崇高思想品格,學習和掌握更多的體育技能與體育專業知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習與訓練的動力,外化為積極向上的追求,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育人、育才的辯證性統一,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
(二)強化體育實踐教育,提升學生綜合體育能力
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實施課程思政同向育人活動中,教師要強化體育實踐,提升學生的綜合體育能力,引導學生把專業體育理論知識內化為體育運動技能,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首先,教師要把體育競賽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融合在一起,體現體育學科的思政功能、實踐特征,構建以體育訓練為主要內容、以競賽活動為輔助內容的教學模式。在體育訓練中,教師要強化學生自我體育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與運動技能,提升學生的體育綜合實力,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學校要把校園文化活動和體育運動相互融合起來,構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體育活動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校園專題體育競賽活動,比如,校園馬拉松比賽、越野跑比賽、拔河比賽及各種球類比賽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體育實踐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體育素質。定期舉辦校級運動會和校級球類比賽,把體育運動和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其次,學校和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融洽的體育文化氛圍,強化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優良的體育文化氛圍有助于促進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的實施,最大限度地消除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轉化阻力。比如,在校園的田徑場之中繪制多元的體育文化標識,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提高大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樹立強身健體準備為國工作五十年的信念。除此之外,高校要舉辦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展示大學生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與體育風貌,讓大學生在濃郁的體育文化氛圍中,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提升綜合體育能力。
(三)創新公共體育課教育方法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就要改變以往單純的理論灌輸式、動作示范式的教育模式,要創新公共體育課程的教育方法,引導大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比如,借助網絡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把一些體育項目的重難點制作成視頻,讓學生利用課余模仿練習,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教師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同向育人,構建探索型、合作型、自主性的體育教育模式,將思政教育與體育理論教學和運動訓練結合,以思想引領,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和體育鍛煉觀,使大學生自覺地開展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大學生的綜合體育素質,提高大學生的品德修養。在自主型的體育活動中,教師詳細指導學生的體育動作、技術后,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發揮、自主學習的空間,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干擾,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與創新能力。在合作型的體育活動中,教師安排集體性的公共體育教育活動,比如,排球活動、籃球活動等集體性活動項目,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教師通過群體性體育活動,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和他人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和訓練,提高自我適應能力,學會與他人互動與交往。在探索性的體育活動中,教師要讓大學生自主消化體育專業知識,探討體育動作,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挖掘自己的潛力,激發自己的體育運動能力,并培養頑強拼搏與堅韌不拔的精神,提高體育運動品質。
(四)構建多元化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體系
學校要想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同向育人,除了重視教學過程,還要重視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教學改革與創新的一種方式。它既是對教師的“教”的檢驗,又是對學生的“學”的檢驗。因此要構建多元化的公共體育課評價體系,客觀地反映教師教的質量和學生學的情況。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學生的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評價方式,轉變為以評價學生的體育知識與技能為主,以評價學生思想道德意識、責任意識為輔的比較綜合的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促進體育與德育融合,充分體現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讓大學生在多元化教育評價中不斷完善自我、修正自我,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來說,教師要圍繞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在原有的知識、技能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增加體育課程育人的內容、標準,使公共體育評價體系更加完善、全面,從而更加全面地評價教學質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評價方式上,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結合,將個人評價、朋輩評價、教師評價結合,進行多維度的綜合評價,促進體育與德育協同發展,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除此之外,在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活動中,除了要評價學生的體育能力、思想道德修養,也要評價教師的體育水平、道德修養、教學能力、綜合素質,促進教師更好地引領學生,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和體育深度融合,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總而言之,在高校公共體育活動中,學校、教師都要重視課程思政同向育人,從而推動公共體育課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創新,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教師要圍繞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興趣愛好,科學、合理地選擇公共體育課的教育內容,采取恰當的教育模式,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觀、文化觀,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學會.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優化研究:以合肥師范學院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0(6).
[2]王芳平,盧紅軍,邱嵐.江蘇科技大學公共體育課引入啦操的可行性分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29).
[3]傅新宇,姚亞中.課程思政視野下大學生思想狀態與高校公共體育課改革[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9).
[4]賀飛.探析大學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實踐及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20(23).
[5]黃韜,王佳.高校公共基礎體育課思政建設探微:以北京工業大學為例[J].體育視野,2020(3).
[6]趙飛燕.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職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途徑研究[J].科技風,2020(17).
[7]李爭.對高校公共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探討[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4).
[8]劉佳旻,張正芳.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入研究[J].灌籃,2019(11).
注:本文系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桂經貿職院教科〔2021〕76號JMSZ2021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羅心宇(1984— ),四川仁壽人,碩士研究生,國家級裁判員,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現就職于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