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芳
摘? 要: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從而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運用到數學教學中,運用這一創新的教學方法時,教師需將生活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講解,在講解中立足于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主動投入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知識,此模式可讓學生快速吸收生活化的數學知識,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及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
一、生活化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意義
數學作為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教師一定要抓住此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來進行小學數學的改革創新。教師可營造充滿趣味性的教學課堂,逐漸提升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的能力,并要促進素質教育提出的“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目標,讓學生走出去,而不是局限于書本當中,使學生體會到小學數學并不是脫離生活的科目,而是將所學的知識作用于生活中的重要課程。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應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落實到教學中,從而結合實際生活講解數學知識,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非常積極地學習生活化的課程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而非常主動地投入生活化的教學中思考知識,有效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此外,在課堂上,教師可結合生活中的事物滲透數學知識,使學生感覺數學知識非常貼近實際生活,并且讓學生對生活化的數學知識理解得非常深入,由此學生快速掌握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有效推動學生高效吸收知識,這不僅能構建高效課堂,還可提高教學效率,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生活化教學法,有利于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所以說,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融合起來,這樣能夠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教師展示出“窗花”“卡紙”“對聯”,進而告訴學生這些物品的形成特點,使學生認識生活中的不同圖形和不同物品,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物品、圖形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可見生活化模式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有著重要意義。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的現狀
(一)未能將生活化教育與課堂相結合
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下,小學數學實際生活與數學課堂相結合,在注重知識培養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部分教師未能明確自己的教學任務,在實施生活化教育與課堂相結合的過程中只停留在知識理論的層面。長此以往,教師難以開展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依舊采用傳統模式的教學課堂。教師主動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這就導致了學生機械化吸收知識的同時,遏制了學生邏輯思維、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教師選題與課本中不符
經過調查得知,教師不能高效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原因之一便是選題與課本中不符。教師濫用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進行舉例,做不到結合學生自身的基本情況,這就導致了教師在利用生活化開展教學時,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虛構的教學情景并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選題時,不僅要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進行生活化教學,更要在選題時選擇能與學生產生共鳴的實際情景。
三、生活化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必須采取更為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將資源進行整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根據學生自身情況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促進小學數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中重要任務之一。兩者相結合能夠高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思維,提高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的興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運用生活化教學法,在講解知識時,教師應告訴學生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知識,使學生積極在生活中發現知識、探索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教學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由此教師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紙盒,講解紙盒的形狀特點,并引導學生舉手說出生活當中還有哪些常見的紙盒,以及說出紙盒的形狀,進而調動學生積極回想生活中看到的牙膏盒、鞋盒,隨后學生積極舉手說出正方形紙盒和長方形紙盒的形狀特點和不同之處,有效提高學生對不同紙盒的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
(二)聯系生活講解數學知識
以講解“認識人民幣”為例,在講解中教師可展示出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人民幣,在展示不同人民幣時,引導學生舉手說出不同人民幣的面值和區別之處,由此調動學生積極觀察人民幣,在仔細觀察中學生了解不同人民幣的區別和特點,同時在教師帶動下,學生積極舉手說出人民幣的面值,此外,學生還表述生活中如何辨別假幣,這樣一來,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真假人民幣的辨別能力、區分能力和認知能力,以及提高數學教學效果。所以說,教師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應在授課時將課程內容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能夠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并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教師開展生活化學教學時,發現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能夠高效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教師非常注重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創設這一教學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思考知識,在不斷的思考中、分析中深入理解生活化的知識,使得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知識點,進而推動學生高效學習數學知識。
如講解“加減法”時,教師先講解加減法的算法,然后,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情境,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教師展示出生活中常用的文具,在展示文具的過程中,教師告訴學生鉛筆有五支,給小明一支,還剩幾支鉛筆,以此調動學生積極進行減法運算,在運算中學生頭腦靈活,注意力專注,并且可學會進行減法運算,進而促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減法運算技巧。
(四)創設小學數學趣味性生活情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數學教學當中,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一般使用的是“問答法”“講授法”,這種傳統授課方式,在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數學核心思維發展的同時,限制了學生對小學數學的積極性,導致部分學生覺得數學是枯燥的、無趣的。在此基礎上,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創新改革,構建小學數學趣味性的生活情景教學,使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到數學帶給自身的樂趣,促進小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在課本中《角的初步認識》中,教師便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自身情況來設置情景教學。教師首先出示自行車的圖片,引導學生發現自行車的車輪是圓形。教師帶領學生大致了解后,創設情景《我是小法官》,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鞏固對角的認知與理解,在課后讓學生發現生活中哪些有著角的身影,并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家人等。教師打破了固有的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更加大了學生對生活中關于角的觀察。
(五)課后作業生活化,將數學帶到生活中
根據研究表明,大量的作業會使學生的生活以及身心發展得到負面作用,但具有“正確量”的規范性作業能夠使學生對一天所學習的內容進行鞏固,得到最優化的作用。因此,在素質教育的推進下,打破了固有的大量作業,改成布置為生活化的家庭作業,在促進課堂內容滲透入生活中的同時,將數學應用到生活中。
在課本《克和千克》中,教師在課堂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場景《米店老板》來進行課程教學,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為學生布置了較為輕松的家庭任務,尋找身邊需要運用到“克和千克”的事情。學生通過輕松充滿趣味的生活化課后作業,將書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將抽象化的事物變得更加具體化、生動化,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生活化的理解,幫助了教師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邵英.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 小學時代(奧妙),2020(07):66-67.
[2]陳飛.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 新課程導學,2018(26):40.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