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渭芳
摘? 要: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民族音樂興趣,傳承民族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情懷。通過聆聽民間歌曲,鑒賞民族樂曲,品味說唱音樂,學唱戲曲,使學生接受民族音樂熏陶,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喜愛,給學生展現(xiàn)出一個新的藝術(shù)思維。
關(guān)鍵詞:小學;民族音樂;教學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鮮明的民族代表性,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zhì)和審美文化,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國的民族音樂集中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凝聚著民族藝術(shù)的精華,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們56個民族擁有數(shù)以萬計的色彩、獨特的民歌,它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shù)寶庫,還有品種繁多的民間歌舞、民族樂器、曲藝及戲曲種類,都具有鮮明的音樂風格。舒曼說過:“要留神聽所有的民歌,它們是優(yōu)美旋律的寶庫,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睛,讓你領(lǐng)略到不同民族的風格。”這讓我感到,民族音樂進入小學課堂勢在必行。
一、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傳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
音樂課程是義務(wù)教育階段面向所有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新課標音樂教育理念中就提到音樂教育要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各民族在自身的發(fā)展和進化中將其歷史與人文都通過音樂歌舞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通過在小學階段的民族音樂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加深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以音樂結(jié)合文字,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
(二)提升學生的民族意識
小學階段的音樂課本中,有很多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民族音樂作品具有獨特的音樂風格。現(xiàn)階段很多學生對西洋樂了解得更為詳細,民族音樂的加入也能讓學生去領(lǐng)略我們本土的、歷史悠久的音樂文化,體會它與眾不同的魅力,感受到我國音樂文化中百花群放和兼容包并的精神。費孝通先生曾經(jīng)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為小學生,祖國未來的棟梁,要做到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fā)展好本民族文化,民族音樂的欣賞,幫助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
(三)有利于推廣素質(zhì)教育
目前教育要求我們要全面推廣素質(zhì)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的教學,學生能夠在欣賞民族音樂的同時陶冶情操,培養(yǎng)自己的音樂興趣。民族音樂教學的加入,豐富了小學生的文化生活和情感認識,為素質(zhì)教育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二、加強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措施
(一)學唱民歌,了解民族音樂
1. 廣西有一首民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劉三姐的《唱山歌》,欣賞苗族民歌《苗嶺的早晨》《竹竿舞》,維吾爾族的《天山之春》等,都是本學期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這些歌曲是學生自己的民族歌曲,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課堂也非常活躍;三年級的四川民歌《一顆豆子圓又圓》,貴州民歌《唱首山歌給誰猜》,侗族歌曲《吹蘆笙》,撒尼族童謠《轉(zhuǎn)圓圈》等,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區(qū)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民歌中的不同體裁形式、基本特征,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樹立民族自尊心。
2. 我國戲曲歷史悠久,它是綜合性的藝術(shù),歌舞詩的合一。尤其要欣賞的是我國的“國粹”——京劇。欣賞經(jīng)典曲目,并了解京劇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著名的流派和代表人物。此外,還要讓學生欣賞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如越劇、豫劇、黃梅戲等。京劇中,通過學唱歌曲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武山》里的“甘灑熱血寫春秋”;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中的“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讓學生了解京劇的四個行當“生、旦、凈、丑”,以及劇中各類人物的角色扮演,京劇的唱腔等。再如廣西的桂劇《穆桂英》《黃三打鳥》等,用桂柳方言演唱,通俗易懂,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也更為感興趣。
(二)在音樂欣賞課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音樂教育中,我們常把聽賞和學唱民族類歌曲作為一個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切入點。在了解和學習民族類歌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的教育。我國56個民族在數(shù)千年文化的發(fā)展中,為后人留下了曲調(diào)獨特,數(shù)以萬計的民歌,留下了風格眾多的民間歌舞和各具特色的民族器樂和各種流派的曲藝及戲曲,它們理應(yīng)成為當代小學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
認真上好音樂欣賞課,選擇有特色的民族味濃的歌曲、樂曲。在五年級上冊一欣賞課《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花兒”,是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由民間歌手朱仲祿演唱,他的聲音明亮挺拔、剛?cè)嵯酀㈨嵨兜氐溃杪暽揭皻庀夂瘢o人以天高氣朗的高原感受。讓學生感受了歌曲音域的寬廣、音調(diào)的淳樸,從而了解“花兒”具有高亢、奔放、粗獷、剛健的風格。再如侗族大哥《嬋蟲歌》,傈僳族民歌《梭著梭著梭著跳》,哈薩克族民歌《美麗的夏牧場》等。欣賞時,教師要進行引導、提示,介紹當?shù)氐泥l(xiāng)土風情,曲意及歌曲特點,侗族大哥《嬋蟲歌》,給學生介紹大哥是侗族最具代表性、最有特點否認多聲部民歌。
此外,進入音樂活動中,苗族的《跺跺腳》,展示蘆笙,讓學生認識苗族的自制樂器,并給學生介紹蘆笙的音色及發(fā)音特點。音樂起時,讓學生歡快起舞。又如維吾爾族民歌《祖國頌》,此民族在服飾上做重點介紹,以及他們獨特的舞蹈動作和常用的樂器——鈴鼓(打擊樂),讓男同學演奏鈴鼓,女同學跳舞,一起感受新疆維吾爾族民歌的風情。這樣,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增加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實踐中陶冶民族情操
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音樂是以歌唱和舞蹈為主的表演形式。可讓學生欣賞各族特有的歌舞。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開闊視野,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情,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tǒng),充分認識民族音樂的藝術(shù)魅力。
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苗族、侗族人口居多。每逢民族佳節(jié),如苗族的趕坡會,男女老少都身著自己縫制的民族服飾參加活動,有蘆笙踩堂、斗馬、唱山歌比賽等。讓家長們自行帶學生觀看、參加各項民族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少數(shù)民族風情,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情感,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鄉(xiāng)土,熱愛鄉(xiāng)土。結(jié)合第二課堂,組織“民族聲樂演唱”“民族樂器”興趣小組,每周定期活動,為弘揚民族音樂教學工作起了推動作用。另外,組織部分班級開展“民歌演唱會”“民歌賽”等活動,使學生懂得什么是民族音樂。
(四)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豐富教學內(nèi)容
目前我們大部分的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學形式還是比較單一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生自己也沒有探索編創(chuàng)的求知欲。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給學生播放民族音樂有關(guān)的視頻,讓學生視聽結(jié)合,多角度、多維度地重新認識民族音樂。有條件的話也可以請當?shù)孛窀鑲鞒藖韺W校和學生近距離接觸,讓學生用方言去跟著傳唱人學習演唱或者欣賞。例如鎮(zhèn)江潤州區(qū)廖老師在她的《聲聲鄉(xiāng)音傳鄉(xiāng)情》中,就通過實地考察,錄制現(xiàn)場版的打硪號子,讓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欣賞“號子”,直接主動地了解號子的作用以及演唱方法。
讓民族音樂教育進入小學音樂課堂,是音樂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僅僅在于向?qū)W生傳授知識,而且能使學生認識到它在世界音樂寶庫中的重要地位,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高尚的情操。
參考文獻:
[1]胡雅男. 小學民族民間音樂課堂實踐探索[J]. 讀寫算,2022(07):88-90.
[2]衡永慶. 民族樂器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J]. 新課程,2022(05):66-67.
[3]鄧樸琦. 小學民族音樂欣賞教學的問題與策略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1.
[4]陳小靜. 淺析中國民間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滲透[J]. 當代教研論叢,2016(12):126-127.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