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發展理念;現代化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為此,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看作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舉措。
新發展理念指的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針對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國整體科技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而科技創新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支撐和驅動作用。因此,要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二)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針對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我國長期存在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即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不協調。推動協調發展,對緩解社會矛盾、提升整體效能具有重大意義。
(三)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針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經濟的飛速發展造成了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堅持綠色發展,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模式和幸福指數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開放是國家強盛發展的必經之路,注重應對發展內外聯動的問題。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頻繁的經貿摩擦,我們需要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才能爭取到國際話語權。開放發展,將使發展更加注重創新,更加有利于實現合作共贏。
(五)共享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注重應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分配不公的問題,尤其是城鄉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必須堅持共享發展,同時為其他發展提供出發點和落腳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回顧過去工作和歷史性變革,雖然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但是這些成績背后依然隱藏著不少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一是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駕馬車”動力不足;二是實體經濟下滑嚴重導致動力不足;三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環境面臨挑戰。這些極大地制約著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很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所以,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為此,要追求更加平衡充分的發展,而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能夠有效地激發全社會創造的熱情,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從以下六個方面著力: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化,供給質量不高、結構失衡仍然需要通過“發展”來滿足“需要”。發展尤其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從供給側方面發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要全面提高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水平,把著力點放在供給端和生產者,主要包括勞動者、企業、產業三類;二是要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目前,我國的創新成果比較豐碩,而在硬科技方面與美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面對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只有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夠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為此,一是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通過布局國家實驗室、創建關鍵領域基礎設施及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來打造我國戰略科技力量;二是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三是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改善辦公和生活設施等硬環境,同時要從學術氛圍、創新平臺等方面營造更具吸引力的軟環境,并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具體而言:一是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新動能,從而提升農業發展的競爭力;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通過實施承包地“三權分置”、創新土地經營方式及強化鄉村人才支撐等措施,從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黨中央提出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發展戰略,為區域協調發展掀開了新篇章,而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因此,需要實施以下舉措:一是對革命老區、邊疆地區等特殊地區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二是全面提升西部、東北、中部、東部“四大板塊”的發展,并構建有利的區域協調發展體制;三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四是促進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同時協調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為此,一是加快完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有效激勵,強化產權保護;二是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本三個市場的要素自由流動;三是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實現統一開放、有序競爭。
進入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所處的外部條件和內部環境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應對發展問題和各種挑戰;另一方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主要經濟大國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的步伐,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必須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才能主動把握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有利機遇,以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支撐高質量的經濟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它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出發,致力于解決發展效益不夠好、創新能力不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到位、區域發展不協調等突出問題。通過實施建設現代化體系的六大重點任務,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N].人民日報,2016-4-29(09).
[2]王明姬.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什么、如何建設.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研討會報告,2017-11-10.
[3]朱澤.以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學習時報,2018-07-06.
[4]楊丹輝.把握新時代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點.經濟日報,2018-06-28.
(作者單位:中共長治市上黨區委黨校 李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