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已經成為新時代下的重點教育內容。優秀傳統文化涵蓋了親情、友情、家國情懷等相關方面的知識,歷經五千多年的歲月沖刷源遠流長。《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大力倡導將弘揚民族精神列為重點教學任務。本文從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出發,依次探究了傳統文化與高中校本課程融合的意義以及融合路徑,以供同行參閱。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高中英語;校本課程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英語校本課程體系,能夠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學生對國內外文化異同的鑒賞力及敏感性,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本文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融合教學實踐進行深入探究,以期尋求突破。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波折所累積的千年財富,在我國發展的征程上猶如啟明星般指引著千萬的中華兒女。傳統文化中大多蘊含了積極向上的內容,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建立良好的思想觀念,強化文化認同。“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更是中華民族延續之間的精神支柱。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逐漸流向海外,受到了許多外國友人的關注與追捧,文化軟實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日益凸顯。只有深刻感知到中華文化傳承的精神內涵,才能夠進一步實現深層次文化交流,強化文化認同,提高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校本課程融合的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高中生自當肩負起建設祖國的偉大重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中英語校本課程合二為一,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心靈具有良好的浸潤作用,在優秀文化的影響下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對其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這也是本篇文章的選題意義,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高中英語校本課程教學中是實現文化自信、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積極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理念滲透于教學當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爭當文化傳承先鋒。
三、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英語校本課程策略
(一)優化教學內容,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當中,篩選與分類傳統文化門類是構建校本課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包含了外部顯性因素,如名勝古跡、歷史遺跡、傳統節日,同時也涵蓋了諸多精神、思維、習慣、道德等內部隱性因素。在校本課程構建方面,教師可以從我國歷史文化古跡著手,帶領學生穿越古今來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不竭魅力,感受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無限智慧。
為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充分挖掘網絡資源為學生構建圖文并茂、聲色結合的學習形式,使其在視頻、圖片中深化理解,通過文本閱讀擴充自身詞匯量。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要重視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例如:教師在為學生介紹我國著名建筑——長城知識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導入長城圖片和視頻,也可以在相關網站上,直接搜索the Great Wall,如此就有很多優質視頻資源彈出,教師從中選擇適合本節課程知識點的視頻,以帶中英文字幕,且語言地道、發音標準的視頻為佳,比如CCTV紀錄片、國外的Ted節目都有介紹很多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使大家感受長城這一歷史名勝古跡在我國的重要地位,同時教師也可為大家展示長城在太空中的鳥瞰圖,在浩瀚的宇宙長城綿延不絕矗立于云霧之中,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與力量。在教師的徐徐講述下,學生對長城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及了解,同時也牢記并拓展了military、symbol、architecture等詞匯[1]。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升自身人文素養
有效的師生交流互動也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為學生提供校本閱讀范本,比如上網站搜取閱讀素材,如China Daily,下載相關文本,整合處理,形成語篇材料供學生閱讀,創設開放式與趣味性并重的學習情境,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提出問題,指向深度思維。幫助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梳理語篇結構,掌握文本脈絡。古建筑是我國留存的偉大歷史遺跡,凸顯了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及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在英語校本課程中教師應增設此部分內容,以問題為導向詢問學生:What are the famous buildings in our country?初步了解學生對我國古建筑的了解情況,在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呈現我國著名古建筑:岳陽樓、故宮、頤和園等建筑物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置身于情境中感受我國古建筑的恢宏磅礴,帶領學生共同學習中國文化遺產[2]。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構建這樣的問題情境:假如你是一名導游,該如何為外國友人介紹我國古建筑?在問題的指向下學生開展深入研討,就古建筑的介紹與傳承交流意見,從而不斷提升自身口語交際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人文素養。
(三)構建合作小組,培育積極文化品格
鑒于高中生的年齡特征及青少年學習英語的特點,教師所構建的校本課程應秉持著趣味性與知識性、傳統性與時代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交流活動中習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實現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強化文化認同,提高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合作學習是新課改下所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生生交流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保障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有所收獲。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構建學習小組,并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大家通過實踐合作進行深度探究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生生交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得到有效調動,文化品格也會得到有效培養,同時在此環節中也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觀念,為其后續學習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以校本課程中“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例,教師可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the Beginning of Spring、Summer solstice等節氣制作PPT,以英文的方式進行呈現。使大家了解我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感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構建學習小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提供交流溝通的平臺,幫助大家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英語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魅力,提升校本課程的趣味性,同時幫助學生在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自身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
(四)布置寫作任務,強化語言運用能力
聽說讀寫是高中階段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四種英語學習技能,寫作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較大分值。近幾年高考英語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考查越來越多,其也越來越注重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在高考命題上,“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積極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的思路逐步清晰,在試題中增加傳統文化考查,增加反映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發展進步的內容已成為高考命題的趨勢。由此可見,高考英語命題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考查已從簡單的介紹,逐漸發展成為對文化的講述,也就是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文化,用英語來講述中國故事。
因此,在校本課程構建中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增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習作板塊。目前,大部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清晰的知識脈絡,只將著眼點放在語法規范上,忽略了文化背景意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謀篇布局的方法,確定文章脈絡關鍵詞,自主擬訂提綱。如,教師在引導學生介紹“鼓浪嶼”時,學生可以從廈門的文化角度出發擬定四大框架:Traditional operas、Traditional activities、Folk arts、Historical sites,在框架擬定完畢后以此開展寫作任務。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得學生的文章更具條理性,通過對廈門文化的深入了解,進一步感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豐富內涵。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時間線為主導引導學生構建語篇,例如,在訪問著名景點后,以子話題進行碎片化寫作訓練,統籌整合完善寫作提綱。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不斷擴充自身詞匯,在此基礎上建立良好的語篇與段落意識[3]。
(五)組織實踐活動,感受傳統文化精髓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形式也逐漸呈現多樣化,英語劇、角色扮演、配音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層出不窮,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應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學生在班級內開展話劇表演活動,引導大家在參加演出的過程中錘煉自身語言,體驗人物情感,挖掘藝術內涵。話劇表演內容由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劇本內容由組內成員利用工具書進行查找,如遇不會的詞匯時及時向教師請教。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充當監督者、欣賞者與評價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劇本及人物形象進行深度推敲,引導其不斷進行優化完善。同時,教師也可結合“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National Day”等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節日帶領學生們在班級內開展英語演講活動,邀請學生為大家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淵源,在演講結束后由學生及教師進行投票選舉,得票最多者可獲得“文化傳承大師”的稱號。
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英語校本課程教學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文化的碰撞,教師可邀請傳統文化專家前往學校與學生進行一場面對面的交流,實現文化互動。通過活動的舉辦,教師能夠切實掌握并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及訴求,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拓展校本課程的基礎上,校內也可定期開展英語競賽或英語手抄報等一系列的活動,制訂不同獎勵規則,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校園內形成一股良好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風氣。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英語水平,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爭當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傳承者。
(六)開展多元評價,爭當文化傳承先鋒
現階段我國英語教育側重于對學生語言知識及技能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文化品格及其思維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建立健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也要挖掘與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了解其實際發展需求,使學生全面認識自我增強文化自信。想要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校本課程的有機融合,教師應將評價策略滲透到實際教學當中。
例如,教師在提出某一問題邀請學生回答時,但學生卻不知問題答案,此時有其他同學對其進行幫助時,教師應夸贊其擁有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當學生取得學業上的進步,攻破難題時,教師應用“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對其進行評價;當學生取得成績卻驕傲自滿時,教師應利用孔子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其進行勸告,引導學生明白不可因為一點成就就驕傲自滿,應該時常保持謙遜的態度。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從教師多樣化的評價當中及時了解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通過正向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身英語綜合素養。
針對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應制訂明確的課程總體目標,幫助學生掌握以下技能:語言技能——了解并掌握我國著名景點、歷史遺跡、風土人情等話題英語談話,能夠自主利用英語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語言知識——能說出表達地域文化特色及源流的專業表達方法;情感態度——具備良好的文化傳播理念,爭當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理解并尊重本國、外國文化;文化意識——通過中外文化對比,進一步增強自身文化自信,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內化。教師也可將每學期的評價表格進行封存,以多元視角引導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指引下不斷提升自身文化自信,爭當文化傳承先鋒,為實現祖國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束語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英語校本課程教學相結合,能夠突破傳統教學壁壘,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寫作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富有趣味性、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可以充分發揮英語學科教育的人文性價值,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推動英語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邢林靜.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高中英語整體閱讀教學探究[J].英語廣場,2021(36):122-124.
[2]張瑩.讀后續寫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21(17):191-193.
[3]陳宇博,解慶福.高考英語試題對勞動教育的滲透及教學啟示[J].中國考試,2021(9):87-93.
本文系教育部 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開放課題“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中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立項批準號:KCZ202106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