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正娟
【摘要】語文學科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培養學生多元思維和跨學科閱讀的目標和任務。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應通過跨學科閱讀,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提升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的能力。當前,小學語文跨學科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缺乏指導、學生負擔過重等問題。本文就這一現象,從審美鑒賞、生活延伸、文化探討等方面,為解決小學語文跨學科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帶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跨學科閱讀;教學策略
當前,各學科快速發展,交叉融合。小學語文教育也應適應這一趨勢,幫助學生形成跨學科的思維和眼光。教師應通過跨學科閱讀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基礎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理解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注重深挖課內閱讀的價值和內涵,讓學生精讀細讀,并且適當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面,同時引導學生依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適當進行提升和深化,逐漸形成跨學科思維。
一、審美鑒賞,聯結興趣
小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且抽象思維尚未形成,有待于培養。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不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系統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也會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其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之后,將目光放到其他學科的知識上,將語文作為橋梁,不斷提升探索學習的興趣。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音樂、書法、繪畫等學科作為輔助展開教學,讓學生直觀立體地感受到學科教育的魅力。
(一)自然探索
數學等學科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形象直觀的東西更易于理解,也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教師除了教授基本的閱讀方法,還可以結合主題,展示圖片、影片,讓學生對文章主題和寫作對象形成立體感知。高年級的學生大都具備了自主搜集資料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主題搜集資料,在課上進行分享。
例如《太陽》一文屬于說明文,簡要介紹了太陽對人類的重要作用。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紀錄片,讓學生深入了解太陽對人類生產生活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搜集關于太陽的傳說故事,以豐富學生的民俗知識。對于這類說明文或以科學現象為主題的文章,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通過圖畫、影像等直觀的方式,拉近學生與文章之間的距離,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德育滲透
語文與德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材內的課文是學生了解大千世界的鑰匙,其中的美文,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可以在開展誦讀教學時,讓學生配合音樂進行朗讀。情感豐沛的文章宜用激情澎湃的音樂,溫婉動人的文章宜用優美舒緩的音樂。教師也可以通過情景劇的方式,讓學生自導自演,深化對正確價值觀和道德秩序的理解。
例如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節選)》一文,展現了百年前中國仁人志士的強國夢想。教師可以選擇莊重澎湃的音樂作為背景,領讀文章,然后讓學生齊聲朗讀,感受其中豐沛的情感和崇高的情懷。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誦,感受文章中振奮人心的力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高遠志向。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文章中的道德力量,并輔以恰當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身體力行,深切感受到其中的道德力量和道德高度,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生活延伸,提升能力
語文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斷發現生活中的語文之美。教師可以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教師可以組織集體活動,讓各小組成員相互配合,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教師還可以將生活中的情境帶到課堂中來,以培養學生跨學科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一)強化實踐
各個學科的發展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多教師將教育固定在應試的框架中,導致學生的學習生活索然無味。這種做法不僅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際上也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從生活實際中獲得啟發,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提升知識運用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寫觀察日記》一課,要求學生長時間連續觀察,記錄下動植物成長的過程。教師除了要講解觀察日記的寫作方式,還要引導學生向葉圣陶、比安基等文學大家學習,寫出真實、準確、簡潔的觀察日記。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動植物類科普書籍,讓學生從中尋找目標和方向,并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以增加應用經驗[1]。教師要重視實踐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并鼓勵小組合作,使學生集思廣益,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解決問題。
(二)深化思考
語文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基礎知識,提升閱讀能力和素養。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主題的閱讀材料,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所推薦的閱讀材料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一些教師只注重閱讀材料的全面性,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導向,以至于加重了學生的閱讀負擔。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興趣,推薦適合學生水平的文章,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素養。
例如《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講述了20世紀的科技生活變遷。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后,將文中介紹的科技發展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感受科技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捷,以及由此引發的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歷史類、紀實向的閱讀書目,讓學生課下進行閱讀,并在課上分享交流。教師還可以結合時下的社會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以培養學生對時代變遷的敏銳觀察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教師應該讓學生多接觸跨學科的知識,讓學生以閱讀為窗口了解大千世界的各個方面,培養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三、文化研討,拓展知識
文章往往是結合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寫成的。有的直抒胸臆,闡述對于時代問題的看法;有的記錄情感,反映特定時代下人們的思想情緒變化。教師可以組織活動,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背后的風俗文化和史學價值。
(一)引入人文
每篇課文背后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初步領略文化的魅力,對文化形成整體感知,然后通過網絡、書籍、報刊等渠道,搜集資料,逐步提升文化素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前往當地的人文景觀,近距離感受文化和傳統的精神魅力。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均選自四大名著,有條件的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特色,帶領學生前往歷史故事中出現過的古跡,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歷史的震撼和文化的魅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排演名著中的情節,模擬其中的對話、動作,并且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個性色彩[2]。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前往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等場所,以豐富知識,增強素養。教師還可以與家長聯系溝通,讓家長在空余時間帶領孩子去參觀游覽,共同開啟一場人文之旅。
(二)節日活動
有的文化內容時間較為久遠,如果只是通過閱讀文章、觀看紀錄片等方式,學生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內涵。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節日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漸產生深刻印象,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也可以在活動后,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或寫活動感悟,以豐富見聞,加強了解。
例如《清明》等詩歌描繪了清明時節的美麗畫面和清冷氛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冷食、祭掃、踏青等活動,感受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搜集其他關于清明節的詩歌,體會古人筆下清明節的不同文化魅力。 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參加節日活動,加強對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同時教師需要注意節日活動的歷史變遷,讓學生形成辯證發展的認識和思想觀念。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重視小學語文教學中跨學科閱讀的開展,通過跨學科閱讀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激發多學科學習興趣,豐富知識脈絡,提升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審美鑒賞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引導學生將多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不斷為學生研討深層次的文化問題提供機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劉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跨學科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 2021(7):23.
[2]王雷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跨學科思維能力培養探究[J].新課程,202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