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璟
摘要:美術隸屬于藝術學科,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與能力的有效途徑。美術創作的源泉是生活,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發現、觀察、體驗生活,以藝術的眼光去審視、提高美術鑒賞與創造創新水平,成為全面性的美術人才。美術是小學教育學科的重點內容,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有步驟地授課,圍繞生活,鼓勵學生搜集素材,繪制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品。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美術;教學研究
在新課程改革推動下,美術成為基礎“美育”的重點教學內容,教師要精細化設計統籌,組織作品鑒賞、圖畫繪制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鼓勵學生感受生活之美,從生活中取材。基于生活化視角,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將美術融于其他學科,幫助學生掌握完備的知識,培養綜合能力,提高美術核心素養。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調整教學計劃,重置美術活動,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1? ? 生活化教學實質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學習知識的另一途徑。通過系統化的美術學習,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文化色彩的多元性,認識美術的藝術特征,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近年來,小學美術課程內容朝著系統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成為藝術教育的重點規劃板塊,是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的根本途徑。美術教學能夠對學生進行審美引導,以情感為基點,組織各類美術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術作為藝術體系的組成之一,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教學工作必須從生活環境出發,讓學生學會觀察周邊人、物、事,深刻地體會感悟,將生活經驗與審美有機結合,從而進行“美”的二次創造,這也是美術生活化教學的實質,符合新課程改革目標。
2? ? 小學生活化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生活是教育教學的基礎,生活化是小學美術教學未來發展的根本走向。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準確把握生活元素,抓住教學重點,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觀察生活,進行美術創作,將現實素材帶入作品當中,增添美術作品的生活色彩,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考慮到小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師可以主動將美術課程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創建豐富多彩的美術情境,開展趣味性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依托生活,大膽發揮想象力,根據生活背景,將美術生活化、藝術化,真正實現現代化教育。目前,很多學校、教師、家長都不重視學生美術能力的培養,甚至禁止孩子學習基礎學科之外的科目,嚴重阻礙學生藝術修養的培養。所以,為了更好地推動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要積極創新美術教學方法,構建良好的課堂情境,充分發揮生活資源的優勢,不斷豐富課程內容,最大化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基于此,采取生活化教學手段,能夠將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化教育背景下,成績并不是評判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將美術學科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評定維度,為學生創辦個人展示平臺,發揮其創造性。小學是學生思想性格塑造的關鍵期,生活化教學可以正確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從而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積極主動探尋新知識,強化綜合素質。
3? ? 小學美術課程改革的作用
美術教學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藝術修養具有輔助作用。美術學科涵蓋多個板塊內容,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規劃,遵循新課改原則,優化傳統授課模式,改良課程形式,創建具有個性化的美術課堂。美術教學如果沒有緊密聯系生活,那么美術創作會變得生硬,缺乏美感。因此,教師要找到連接美術與生活的點,引領學生觀察、分析、表現生活,鍛煉想象力、創作力、審美力,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生活是美術創作素材的來源,中小學生應當學會調動全身感官,主動探尋周邊的人、事、物,從而為美術學習奠定基礎。由于小學生身心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自我認知還是以行動為主,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學習發展,積累經驗,從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的探究。在環境的刺激帶動下,以生活為主題,將熟悉的事物以美術的形式呈現的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生身心特征。在新時期,傳統灌輸式教學已經不合時宜,如果單純傳授繪畫技法,進行基本功訓練,不能使學生掌握完整的美術知識點,因為缺乏生活體驗,很難創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所以,教師要從生活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聯合興趣與能力,陶冶學生情操,最大化發揮美育的作用,這也是現代化教育理念的關鍵。
4? ? 小學美術教學現狀
美術是一個特殊的學科,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的基本途徑;同時,對鍛煉學生動手制作、樹立良好品德、實現全面發展具有導向作用。近年來,伴隨教育體制的進一步革新,小學美術教學方式有很大改進;然而在當前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美術活動的推進,下面逐一分析。第一,美術教學授課模式固化,形式單一。就目前來看,大部分教師都是采取臨摹作畫、理論講解、作品展覽鑒賞,以及示范性教學,長期引用這一教學結構,學生的參與興趣會逐漸下降。美術課程是一個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學科,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充分滿足學生需求,拓展授課內容,增加野外寫生,從自然中獲取創作素材;或者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接觸多種類型的作品,豐富美術知識,提高教學效果。第二,盡管每個小學都開設了美術課,但形式化嚴重,師生沒有全身心投入,經常被其他學科占用,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活動時間。并且,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方案缺乏針對性,沒有綜合考慮不同學生的基礎能力,當內容難度不斷增加時,部分學生很難跟上進度,繼而漸行漸遠,感到疲憊,最終失去自主性。第三,美術教材知識內容少,只有水彩、作品欣賞,有很大局限性,很難刺激學生感官,脫離了現實生活,教學質量也直線下降。基于此,教師要多增添新鮮元素,如色彩美學、油畫、素描等,著重訓練學生基本功和審美能力,改變教學路徑,打破束縛,形成新型教學體系。第四,過度追求技法和真實性,缺少鮮明的個性化色彩。美術是一個雙向創作的過程,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表現自己的情感、想象,尊重學生的成果。但是,現在部分教師都將重點放在繪畫技法和真實性表達層面,以“相似性”評判學生作品的優劣,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偏離了美育教學目標。第五,教學評價不夠合理,教師經常以自身感受對學生作品內容做出判斷,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生的創作積極性,使其失去信心和動力。加之教師對學生美術學習沒有進行嚴格要求,學生會產生懈怠心理,進而影響學習的有效性。第六,美術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貼合,導致教學成效降低。總之,小學美術教師要深層次探究潛在的教學問題,從實際出發,以生活化視角來組織活動,強化學生興趣,促進藝術表達與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5? ? 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具體措施
5.1明確美術教學目標,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根據新課改要求,中小學要重視美育的重要作用,這是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主要方式。很多教師和家長認為美術只是一門藝術課程,讓孩子學習純粹是浪費時間,毫無意義,只有提高學科成績才是重中之重。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文化知識教育,還需結合其他藝術類課程,打破固化的教學理念,創建一體化的教學模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美術與生活是一個有機體,兩者相互聯系,教師要抓住這一點,指引學生從生活出發,主動探尋美、發現美,這也是美術創作的前提條件。現階段,一些中小學并沒有明確美術教學的目標,具有盲目性。在課堂上,教師只會傳授基礎性的繪畫技巧,實踐活動方面的安排很少,導致學生的學習面較窄,社會適應能力差。因此,教師要明確授課目標,確立生活化視角,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藝術美。
例如,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教師要最大化還原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感知,強化自主學習意識。在教學小學二年級“茂密的花”章節時,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從網絡中搜集不同品種的花,以圖片和短視頻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欣賞綻放的花朵。在直觀化的觀察下,學生了解了各種花朵的特點,并進行現場繪制;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輕音樂,輔助學生創作。在教授“太陽”篇章時,則可以組織學生在戶外觀察太陽升起和落下的狀態,如初升的太陽和傍晚的太陽都呈火紅色。或者,教師可以搜集不同季節“太陽”的紀錄片視頻,激發學生的表現和描述熱情,在生活經驗基礎上大膽創作。將生活引入美術課堂,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增加了課堂趣味性,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開發了自我潛能,達到了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
5.2舉辦創作活動,進行小組比拼
近年來,伴隨素質教育的深入貫徹,美術逐漸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性人才的關鍵。在新課標要求下,教師要精細化設計課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教學內容,轉變教學形式、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增強課堂靈動性。基于美育教學環境,中小學校要正確認識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從藝術領域來說,藝術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生活,否則藝術創作將沒有思想和靈魂,無法引起觀者共鳴。所以,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深入理解美育的內涵,勇于創新、巧妙設計,推出個性化的授課模式,搭建展示平臺,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主動創造意識以及欣賞美的能力,真正成為復合型人才。
5.3提供學習平臺,豐富生活體驗
美術源于現實生活,又通過生活來表現。美術創作是對生活的探索和思考。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術與生活的聯系,增強藝術審美能力,就要從生活化視角出發,設置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創建良好的學習平臺,在課外活動中感受美術的獨特魅力。同時,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資源,將教材理論融入社會生活,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有步驟地教學,深化理解,提高創新能力。但是,根據實際調查發現,現在有很多教師、家長都不重視美術教育,只關注學生的成績、班級名次,長期沉浸在語、數、外等學科,使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逐漸削弱,審美能力培養受阻。此外,部分中小學美術教學師資力量不夠完善,沒有專門的教學場地和設備,不利于對學生審美思維的引導和啟發。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校要把握這些問題要點,不斷拉近與生活的距離,引領學生捕捉生活中的美,制定生活化教學機制,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5.4創新教學方式,摒棄滯后教學
美術是小學教育的組成部分,與生活密切相連,是培養學生藝術思維,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藝術、體育類學科是副科,沒有作用。為了避免美術教學工作形式化,教師要加強教學實踐,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生活為媒介展開教學,實現美術學科的生活化。同時,要向學生展示生活素材,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感受生活之美,實現全面發展。然而,目前小學美術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理念滯后、教師因循守舊、不懂得創新教學方式等。這會大大打擊學生的創新想法和欲望,繼而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摒棄落后的教學觀念,大膽創新,改變教學模式,正確引導學生參加生活實踐活動,并給予鼓勵和支持,促使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創作出精彩的美術作品。
例如,在教授“剪窗花”一課時,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訪問一些民間手工藝者,去搜集各種類型的窗花,如“喜字、福字、玫瑰、兔子、老虎”等,當然,學生也可以從“網絡視頻”中學習一些剪窗花的技法,一步步練習,最終做到熟能生巧。又如,在學習“ 生活日用品的聯想”時,在翻閱完課本后,按照要求搜集材料,如包裝紙、紐扣、圖釘、塑料袋、卷紙筒等。而后,教師布置作業,利用這些材料,發揮想象,制作一個“家庭裝飾品”。或者可以讓每個學生準備一份美術日記,將每天的生活經歷繪制在日記本中,可以是校園、朋友、家人等,利用這些元素再現生活情境,有效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6? ? 結語
美術創作是一個雙向的行為,要取材于生活,以自身為基礎,將自己的感受通過繪畫來表現。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家長都要重視學生美術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我探究、體驗,努力成為一個藝術人才。
基于新課改背景,美術課程逐漸成為重點學科。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創新創造與感受力,教師要將美術生活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捕捉素材,挖掘自身潛能。傳統美術教學是“板書繪畫、圖冊講解”,這一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效率也會大打折扣。美術與生活是相互聯系的,教師可組織一些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生活事物的變化,深入體驗感悟,提高美術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黃華英.聚焦核心素養 發現生活之美——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J]. 女人坊,2021(11):7.
[2]吳景暉.聚焦核心素養 發現生活之美——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J].新智慧,2021(13):59-60.
[3]章曉丹.打開生活之窗,徜徉多彩課堂——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J].讀與寫,2021(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