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鴦
【摘? 要】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感受生活美、享受生活美、創造生活美的關鍵素質。為此,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立足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論述了小學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時候,要避免紙上談兵,而是能借助蘇州園林藝術資源,讓學生在真實的教育資源中去感受美的存在,體會到美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并且能掌握創造美的技巧。從而實現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培養,并且掌握學以致用的技巧,讓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能力;蘇州園林;教學策略
在過去,一些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審美能力教育的時候,存在局限性,總是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范圍局限在教室里、教材內,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宣講,組織學生審美知識體系的建立,這對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培養非常不利。所以,小學美術教師必須要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美的存在,體會美的內涵,學會美的創造。也只有通過這一途徑的審美教育,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一、了解作品背景,產生鑒賞興趣
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時候,最為基礎的要求是學生對鑒賞作品要有足夠高的熱情,愿意去欣賞,從而才能積極去學習鑒賞理論知識,才能主動思考美的元素,才會積極創造美的作品。而培養學生鑒賞興趣的主要方法是了解藝術作品的背景,在了解背景過程中去領悟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去感悟作品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對藝術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才能將作品放置在時代大背景下去領悟美。教師在介紹藝術作品背景的時候,不能流于形式、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多介紹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人文特點、發展歷史等。并且在介紹背景的時候,能采取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包括多媒體展示、掛圖展示、影視作品展示、實地采風等,這樣學生不僅愿意去了解背景,而且對背景會有更多的領悟,這樣才能將自己置身于背景下,才能對作品鑒賞產生濃厚的熱情。
如小學美術教師在借助蘇州園林藝術來激發學生鑒賞興趣的時候,首先需要引導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建筑背景,教師可以通過蘇州園林照片展示或者紀錄片播放等途徑,激發學生鑒賞蘇州園林藝術作品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到蘇州園林的創作藝術背景是人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與夢想,是人們對大自然美的元素的領悟,并且借助園林中的樹木、花草、假山、亭臺等展示出來,讓學生了解到蘇州園林是江南水鄉所特有的風景。通過這樣的背景介紹,學生領悟蘇州園林美的興趣將會高漲,想一探究竟江南水鄉的文人墨客、商賈官宦是如何去領悟美、展示美的,這將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社會閱歷不是很豐富,對很多的美術作品缺乏鑒賞的基礎,也就難以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以背景了解為基礎,會拉近美術作品與小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小學生對藝術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
二、直覺作品識讀,理性審美判斷
學生在鑒賞作品的時候,要具有理性的審美判斷,而不是很武斷地認定這個事物很美、那個事物很丑,這顯然不是科學的審美,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所以,小學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性審美判斷,尤其是能自覺識讀作品,引導學生以作品情境為支撐,去實現更高水平的理性審美判斷。這里的直接識讀主要指的是“視覺形象”,所謂的“視覺形象”指的是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不再以直觀的視角為根本,而是能結合自己的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圖像識讀,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識讀去深入引導,從而幫助學生養成理性的鑒賞思維。一旦學生具備這方面的素質,那么審美能力的培養將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能幫助學生建立審美素養知識體系,這樣學生在鑒賞作品的時候,能以科學的視角來發現美和創造美,這才是學生審美能力得以扎扎實實培養的關鍵要求。
例如,在蘇州園林的藝術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漏窗,成為整個園林的點睛之作,也是教師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素材。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漏窗的時候,首先通過多媒體將一些代表性的漏窗圖片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帶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以此激發學生鑒賞的熱情。接著以此為基礎,帶領學生直接識讀漏窗中蘊含的美的元素,還需要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及審美基礎,去思考為什么設計師在建筑蘇州園林的時候,需要用到這么多的線條與造型,并且能相互交流,實現審美思想的碰撞。這樣的審美教育才具有系統性、理論性、深入性,才能通過線條、圖案等“視覺形象”,更好地實現理性審美判斷意識與能力的增強。
在實施直接作品識讀的時候,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對于小學生而言,過深的鑒賞理論會讓學生產生畏懼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融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包括舉例、互動、問題等,以此實現學生對審美理論知識的形象性認識。
三、合作探究實踐,解決鑒賞問題
小學美術教師在實施鑒賞能力教學的時候,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在一些問題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實踐,會幫助學生對審美素養有深層次的認知,能形成自己的審美理論體系,這才是美育教育的關鍵性內容及目標。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善于為學生設計一些鑒賞問題,也要引導學生自我設計一些審美問題,然后借助理論知識去分析和探究問題,在尋找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審美能力的培養。為了實現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整體提升,教師要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多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在探究問題過程中發揮集體的力量,進而實現審美能力培養的互通有無。
例如,小學美術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節《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內容,可以成為鑒賞教學的重點內容,以此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之前,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之余,能借助互聯網、書籍對蘇州園林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上課的時候能講述自己的認識,同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去深層次地探究蘇州園林所蘊含的美的元素。同時,因為小學生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如果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時候以灌輸知識為主要途徑,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的熱情。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社會實踐問題,結合對蘇州園林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到生活中尋找古建筑,分析古建筑中蘊含的建筑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并且能和小伙伴交流,去檢驗自己的分析與判斷是否準確,他人的分析是否得當。這種鑒賞教學過程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實現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目標,對于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實踐過程中,教師還是要進行適當的講解與引導,增加學生課堂參與感,讓學生可以自主地去探究、去交流、去學習,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能得到全面的鍛煉。
四、立足多元評價,實現全面發展
小學美術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時候,最為關鍵的舉措之一是實施有效的評價,尤其是通過多元評價來提高教學成效。首先是教師要實施專業性的評價,以專業的角度來檢驗學生的審美能力有無得到有效提升,能不能更高效地發現生活美、創造生活美,這也是小學生實現審美能力有效培養的關鍵性舉措。其次是學生要積極實施自我評價,尤其是能在生活中實施自我評價,來檢驗在生活中能不能發現蘊藏的美,能不能更加陽光地生活,能不能打造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同時還能檢驗自己有沒有將掌握的審美理論知識與真實的生活結合起來。最后是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也就是學生之間通過相互評價,來發現在審美能力增強方面彼此之間的優缺點,進而能在互通有無中實現班級學生審美綜合能力的整體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解《線與造型》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可以以蘇州園林藝術作品為教學媒介,引導學生在蘇州園林藝術作品的鑒賞中去感受線條的形式多樣、造型各異,能從整體上去感受園林中各種物體布局的合理、美觀。在學生鑒賞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能談一談自己對園林中的“線與造型”美的認知與理解,并且能將自己的觀點分析給小伙伴聽,其他同學根據發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尤其能多發表一些不同的欣賞角度、鑒賞路徑,這種相互評價,可以實現學生鑒賞思路的開拓,對于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多開展積極的針對性評價,要能結合班級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教學內容,從深層次評價學生審美素養,并且結合評價內容能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實現較好的教育成效。
五、強化文化理解,領悟審美內涵
審美不僅體現在對美的夸夸其談,更應該立足于作品的文化內涵,不僅是對外表美的認識,更應該是對內涵美的領悟。為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時候,更需要引領學生能感受到文化的存在,領會到文化對于作品美呈現的意義,學生只有具備了這種水平的審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創造美。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時候,要多分析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以及文化元素對于提高作品美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去自己尋找文化元素的存在,學會在美術作品中融入一些文化元素,以此實現審美意識與能力的增強。
例如,教師在講解《快樂的回憶》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可以將文化作為回憶的媒介,引導學生以蘇州園林為學習資源,去尋找蘇州園林中的文化存在,然后思考這些文化對于提高蘇州園林藝術層級的作用。如蘇州園林中大量的書畫、碑石、匾額、家具陳設等,無不蘊含著大量的文化元素,這些文化元素的存在讓蘇州園林有了靈魂,讓蘇州園林別有一番韻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發掘蘇州園林中蘊含的文化種類及內容,并且能分析這些文化元素對于蘇州園林的作用。這樣學生就能意識到文化對于深層次美的作用,學會了如何利用文化來提升美的層級,以此實現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對于小學生而言,在鑒賞中去理解文化元素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借助文化理解實現學生審美能力有效培養的時候,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或者進行適當的引導與鋪墊,讓學生對藝術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有自己的理解與認知。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學科是實現美育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學科,為了實現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的有力有效,還需要教師多借助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高度契合的蘇州園林藝術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蘇州園林教育資源的幫助下,去感受美的存在形式,去掌握創造美的能力,去體會深層次美的價值,從而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審美教育效果,引導學生領略到多彩的世界,并且具有改造多彩世界的能力與勇氣。
【參考文獻】
[1]杜敬.淺議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的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16.
[2]吳紅嶺.淺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9):115.
[3]李婧怡.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19(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