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 要: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高校不僅可獲得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的正確方向引領,還能進一步提升創新實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水平發展,同時完成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育人目標。但在當前環境下,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還面臨一系列困境,如話語主體文化自信程度的不足、話語內容的單一、話語方式的落后及話語場域的固定等,都嚴重阻礙話語體系創新的進程。所以,高校應首先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自信水平,助力教育者有效引領話語體系創新的正確方向,并致力于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變革教育話語方式及拓展話語場域,從多角度全方位推動文化自信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創新。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2)03-0107-06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在新時期,黨和國家提出了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任務,致力于將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其能否以文化自信為導向對話語體系進行創新,展現出其培育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形式及話語場域等共同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只有深化文化自信對構建及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重要引領,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正確發展方向,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重要價值。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全新形勢,大學生主體特征及習慣的變化、教育內容的創新、教育目標的變化等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提出了新要求,而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話語體系可得到方向的引領、內容的深化、形式的變革,進而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2]。
一、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重要意義
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可獲得正確的創新方向和更多樣的創新資源,保障創新的實效,同時在此視角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還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緊跟時代發展要求及深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目標,進而幫助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更高水平的發展。
(一)堅持正確創新方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效力
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屬于兩種體系,但二者在教育性質層面極為相似。文化自信可為教育話語體系創新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引,使其實現更高效的發展。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展現出國家在文化發展層面的方向和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文化自信既是重要教育內容,又是發展方向,
所以需要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話語體系創新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引領作用。
在展現文化自信與話語體系之間密切聯系的基礎上深化話語體系創新內涵,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話語形式,拓展大學生接受文化自信影響的范圍,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的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教育內容傳播的重要載體,只有依據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話語,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完成教育任務,傳播核心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在接受話語內容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得全面發展。但當前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多種多樣的非主流價值觀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高校及教育者應在文化自信引領下創新話語體系,在堅持正確發展方向的同時提升話語體系傳播效力,助力思想政治教育高水平發展。
(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緊跟時代發展,展現教育話語體系先進性
文化自信作為國家發展重要戰略,展現著國家進步和時代變化的特征,再加上目前高校大學生多為“00后”,其在個人學習習慣和學習需求等層面表現出較多新特征,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如還依照傳統模式開展,便會表現出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難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等多種狀況,進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而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教育話語體系,便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以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展現話語體系的先進性,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完成新形勢下的立德樹人任務。在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獲得更為全面深入的話語內容和更為多樣的話語形式,同時還能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富有生機活力,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便可實現更有效率的創新,同時借助話語體系創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的進步,在符合時代變化和要求的基礎上展現育人價值,為大學生帶來豐富的話語內容和多樣化的教育體驗,也逐步在符合當代大學生學習習慣的同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4]。此外,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高校還可在整體范圍內拓展文化自信影響,通過教育話語體系營造文化自信氛圍,并發揮環境塑造人、影響人的重要作用,提升高校培育時代新人實效。
(三)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通過話語體系深化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還是以大學生為教學主體、深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需要。只有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話語中多樣化展現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才能帶領學生在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培育其文化自信,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一方面,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主要體現在大學生身上,所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也應以大學生學習實際為主要依據。結合當代大學生學習習慣,在保持文化自信正確方向的基礎上實現話語體系的有效轉化,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展現文化自信對學生的影響,以具有針對性和親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培育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在傳統模式下,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處于被動地位,在接受教育者話語傳播的過程中無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與大學生學情實際之間聯系不密切,以此培育大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和堅定理想信念便缺乏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受到嚴重影響。而以文化自信為導向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便可有效突破上述困境,增強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在轉變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關系的同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學生思想價值觀的重任[5]。
二、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現存困境
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需關注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方式及話語場域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高校在話語體系一重或多重層面表現出各類問題,影響話語體系的有效性,也難以實現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創新。
(一)教育者文化自信程度有待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教育話語的傳播主體在話語體系創新過程中承擔著重要責任,其個人文化自信程度及文化自覺水平,不僅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對高校能否完成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教育話語體系任務也帶來一定影響。當前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文化自信程度普遍存在短板,也難以有效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育人作用。一方面,高校在考核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狀態及教育實踐時,較少涉及教育者文化自信程度,也并未發現教育者在文化自信層面存在的不足。同時,高校還缺少對教育者文化自信的相關培訓,教育者缺少深入系統了解文化自信發展要求、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有效途徑,提升其文化自信水平也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日常教學育人活動中對文化自信的了解不夠深入,自身強化文化自信程度缺乏指導和幫助,便嚴重限制其提升文化自信水平的效果,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也缺乏正確的方向引領。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創新有待加強
當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多為教材知識、相關政策指導及部分熱點信息,以此為基礎開展教育,不僅難以展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時效性,大學生主體也難以形成對教育話語的認同,以此類教育話語內容為基礎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便難以順利開展。一方面,當前高校教育者在選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時,多以教材、教學大綱、相關政策指導等為依據,尚未充分關注學生主體學情實際,此類話語內容不僅難以吸引學生主體的關注,話語內容也難以真正為學生主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接受話語內容的效果也有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開展育人工作時,對其中的文化資源挖掘不充分,難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以此為依據選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也缺乏必要基礎,便會形成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阻礙。此外,教育者缺少對學情實際與文化自信要求聯系不夠,影響學生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興趣,以教育話語內容為基礎提升育人效果也受到阻礙。
(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有待創新
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者在設計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時,未充分關注學生主體地位,對當代大學生的話語習慣也缺乏重視,導致教育內容多以單一化的方式呈現,難以以此為依據深化教育話語對學生的影響。另一方面,教育者對應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的重視程度不足,仍以傳統教育模式為主,難以吸引學生關注,從而影響創新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的形成,同時對以此類教育話語展現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造成一定阻礙。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設計話語方式時,也缺乏學生主體的共同參與,導致話語方式與學生主體存在較遠距離,難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也難以以此為依據實現文化自信視角下教育話語體系的有效創新。
(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場域有待拓展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多依靠教室、報告廳等固定化場域,教育時間也較為固定,難以持續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難以深化對學生主體的影響,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教育話語體系也缺乏系統支撐。一方面,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空教育較為固定,高校難以與家庭及社會形成教育密切聯系,教育話語對學生的影響受時間和空間雙重限制,鑒于教育話語場域在話語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較為固定的話語場域便成為創新話語體系的阻礙因素。另一方面,高校校園環境中人文關懷氛圍營造不足。當前,高校在建設校園環境時,文化自信深刻內涵及多重形式融入較少,難以為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提供隨處可見的影響,也難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對學生的影響,進而成為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教育話語體系的阻礙因素。
三、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有效路徑
為有效解決各類問題、突破現存困境,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共同努力,從密切聯系文化自信與教育話語體系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各類困境產生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探尋創新路徑,在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方式及話語場域等多層面實現變革,為文化自信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整體性創新奠定基礎。
(一)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者文化自信,引領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的正確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傳播教育話語的重要主體,其自身文化自信意識和程度對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在文化自信視角下,教育者是否具備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直接影響著教育話語體系的形成和創新。所以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效力,高校應關注教育者自身的素養,并注重提升教育者文化自信水平。首先,高校應注重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文化自信水平和育人能力的考察,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設置專門的考核機制,全面真實地反映教育者在文化自信層面的素養。在此過程中,高校應完善教育者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在保證真實、客觀的基礎上從多角度考察教育者在育人活動中的表現,及其在日常育人過程中對教育話語的傳播情況,并通過創建動態化監管機制充分反映教育者文化自信涵養,明確教育者隊伍在文化自信層面存在的問題及在引領教育話語體系創新過程中的不足,為后續設計培訓體系、開展指導工作奠定基礎。其次,高校應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提供文化自信相關培訓及學習交流機會,為教育者提供深入了解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之間聯系的便利途徑,并結合當前教育者文化自信涵養及現實水平有針對性地強化教育者文化自信,幫助教育者真正成長為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話語體系的有效引領者[6]。在培訓中,高校應結合本校教育者隊伍的實際選擇培訓內容,既要關注文化自信總體要求,又要聯系本校辦學實際,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切實有效的系統培訓,幫助教育者全面系統了解文化自信要求及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話語體系的策略。同時高校還應創新培訓方式,在培訓者與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互動及合作探究中完成培訓任務,并為教育者提供創新教育話語體系的鍛煉和指導,切實幫助教育者提升文化自信水平,也強化其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話語體系的能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對自己提出高要求,在日常教學育人工作中時刻以文化自信傳播者及培育者為引領,并積極參加高校組織的培訓及學習交流,明確自身與文化自信要求之間存在的差距,也發現自身在構建及創新教育話語體系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和研究,不斷提升自身文化自信育人能力,也切實引領話語體系創新。
(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以文化自信提升的話語吸引力
話語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重要基礎,以文化自信為引領創新話語體系,必須重視教育話語內容的創新和優化,以能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內容深化學生主體對文化自信的認知和認同,并在此過程中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價值,促進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7]。首先,在選擇及設計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時,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調查研究本校大學生的學習實際,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開展學情調查,充分掌握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用的內容基礎。在調查研究過程中,高校及教育者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采用先進且科學的方式收集學生相關信息,調查學生對文化自信的了解程度及學生思想觀念層面對文化自信的認同度,為后續選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創新話語體系提供有效參考。其次,結合本校辦學實際、學情基礎及文化自信發展要求,高校及教育者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以此支撐教育話語體系在內容層面的創新,也展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全面性。為此,教育者應在文化自信深刻內涵的引領下,重點挖掘教育中多樣化的中華文化內容,如思想政治課教師可從各類課程教材中挖掘多種文化元素,輔導員可在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留意文化自信資源,如此通過多種多樣的挖掘及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便可得到更全面的優化和創新。最后,高校及教育者可在依據學情實際、文化資源等基礎上優化話語內容,在文化自信角度下展現教育話語的吸引力,既發揮文化自信對話語體系創新的引領作用,又以文化自信吸引大學生對教育話語內容的關注。在此過程中,教育者要密切聯系學生學情實際,在以文化自信深刻內涵優化教育話語內容的同時,引領話語內容滿足學生主體需求,進而提升話語內容的吸引力,在奠定話語體系創新內容基礎的同時強化教育話語的育人功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更高水平的發展。
(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多樣化融合文化自信提升話語親和力
話語方式是話語內容的有效載體,話語內容需借助話語方式進行傳播,所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高校還需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的變革,在教育話語多樣化展現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展現教育親和力,也積極推進話語體系的有效創新[8]。首先,高校及教育者應密切關注當代大學生的話語習慣,為變革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提供參考和依據。教育者應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同時深入學生主體的學習生活,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發現其話語習慣和特征,并充分認識到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對學生的影響,明確當代大學生多樣化的話語習慣。其次,教育者應參考大學生主體話語習慣,密切聯系文化自信發展要求,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符合教育實際的多種話語方式。為此,教育者應樹立創新意識,在全面認識話語方式對傳播效果重要影響的基礎上開展變革,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多樣化發展,也為文化自信在教育中的融合提供多重載體,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才可有效被學生接受,并蘊含較深刻的文化內涵,能真正在傳播過程中達到思想政治育人效果。最后,教育者應吸引學生主體參加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變革,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提升話語方式親和力,提升文化自信多樣化內容的傳播效果,也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整體創新提供多重支撐。在此過程中,教育者不僅應從學生主體角度考慮教育話語方式的變革,還應將學生主體融入話語形式設計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豐富內容進行多樣化輸出[9]。為此教育者可采用信息技術變革話語方式,采用短視頻、動漫、表情包等方式承載具有文化自信深刻內涵的教育話語內容,以此展現教育話語的生動性,也展現教育話語的親和力,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實現話語形式的變革。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全方位展現文化自信對話語體系創新的影響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對話語場域的拓展也是重要環節,只有突破常規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固定化的場域,高校才能全方位深化文化自信影響,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創新話語體系才能獲得更有利的環境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也可在人文關懷濃厚的氛圍中實現新型話語體系的有效落實。首先,高校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場域,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對學生的影響深入學校、家庭、社會及網絡,確保文化自信對學生影響的全面性。為此,高校應密切聯系家庭和社會,三方協作共同構建育人文化場域,促進教育話語對學生影響的全方位性,同時高校還應指導教育者占領網絡空間,教育者應結合文化自信的方向引領和高校的幫助,積極開創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將教育話語影響深入網絡空間,在學生主體網絡生活中展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為學生的網絡生活提供方向引領,也增強話語傳播效力。其次,高校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時間場域,提升教育話語對學生影響的持續性。高校應在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安排時,注重大學生個體成長的規律,確保其在校學習期間都可接受教育影響,并以此為依據調整教育話語,持續深化教育話語的育人效力,保障學生接受教育話語的時間,也提升話語的影響力。最后,高校還應關注校園環境中人文關懷的建設,將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既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人文關懷,又展現文化自信的深入影響,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提供更廣闊的場域支撐,確保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即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也進一步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10]。
參考文獻:
[1]陸風.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4):119-128.
[2]田佳佳.文化自信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話語體系新創建[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7,(7):52-54.
[3]胡剛.人工智能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構的融合創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2):92-98.
[4]毛延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效性提升的語用向度[J].廣西社會科學,2020,(12):176-180.
[5]張九童,張金福.高校思想政治課文化自信培育:問題省思、應然優勢、話語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8):40-42.
[6]李超民,茹奕蓓.文化自信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研究[J].學術論壇,2017,40(5):172-180.
[7]湯亞玲.基于價值觀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構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9,11(4):50-53,59.
[8]王晶.文化自信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5):40-43.
[9]朱婕.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話語的生成、邏輯及創新實踐[J].韶關學院學報,2020,41(8):23-28.
[10]吳瓊,林冬芳.短視頻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臨的挑戰與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1,(10):89-94.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nov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LI Pe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6, China)
Abstract:Innova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only obtain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but als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promote the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owever,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nnov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faces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single content of discourse, the backwardness of discourse methods, and the fixed discourse field, all of which seriously hinder the discourse system innovation.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ir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help educators effectively to lead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devote themselves to optimiz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changing the way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and expanding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編輯:鄒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