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翊
摘 要: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同時也是一門邏輯性和規律性較強的實用型學科,是不少小學生心中“難以跨越的大山”。究其原因在于,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多以直觀思維為主,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很難順利地理解和掌握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可通過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觀積極性,以此打造多彩、高效的數學課堂,為學生將來更高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趣味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1-0072-03
Build interesting situations and create colorful math classrooms
ZHOU Mengyi? (Zizhu Primary School, Kunshan High-tech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Mathematics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sciences, and it is also a practical subject with strong logic and regularity,it is an "impenetrable mountain" in the minds of man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The reason is that the thinking mod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mainly based on intuitive thinking, and the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are weak, and it is difficult to successfu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more abstract mathematical knowledge. When teachers carry out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ey can create interesting teaching situati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mobilize their subjective enthusiasm, so as to create colorful and effici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s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higher-level learn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esting situations
與以往的情境教學類型不同,趣味情境落腳在“趣味”上,強調通過趣味化的方式將數學知識融入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在收獲快樂的同時收獲知識,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應善于觀察和摸索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興趣點,深度挖掘教材內容,發掘其中的趣味元素,通過設計有趣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掌握新知識、鞏固舊知識,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趣味情境的類型及作用分析
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情水平和思維興趣,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創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課堂學習環境,環境創設要求富有情趣化和童趣化,促使學生在這一環境中,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以此內化為學習、思考的內驅力,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可真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其更快樂地學習。
(1)激發和調動類
激發與調動類情境是指課堂上,教師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求知欲望而創設的教學情境。在新舊課程知識交替之際創設這類教學情境,可促進解決新舊知識融合交替的問題,以此幫助學生學會新舊知識遷移,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真正實現溫故而知新的教學目標,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2)維持和發展類
維持和發展類情境是指教師為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能力而創設的教學情境。在探索新知的時候,創設趣味化的深度教學情境,不但能起到維系和發展情感的作用,還能通過回顧知識產生過程,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內容,掌握基本概念,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
(3)深化與升華類
深化和升華類情境是指教師為幫助學生加深與升華思維而創設的教學情境。在課堂知識鞏固與練習環節中,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并通過運算推理論證,揭示新舊知識間存在的關聯性,從而不斷內化和鞏固知識,持續完善認知體系,以此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引發其情感共鳴,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真正實現“學玩兼顧”,進而愛上數學課,愛上探索數學知識。
2.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趣味情境的策略探索
(1)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質疑情趣
好奇、好問是小學生的特點之一,多因學生生活經歷較少,故而對許多事物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從而提出各種問題。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靈活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巧妙地設計趣味化和益智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質疑情趣,鍛煉其思考能力,從而形成自主思考、勇于質疑的學習素養。例如,在小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分一分”一課的教學中,在課堂引入環節,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情境:“某天,小明媽媽買回一張大餅,她想考考小明的數學知識,于是就向小明提出一個分一分的問題,如何以1刀切出相等的三塊大餅,這一下子把小明難住了,那么同學們你們知道該怎么做嗎?”提出問題后,學生也陷入了冥思苦想,有的學生甚至用筆在圖紙上畫了一個圓,在絞盡腦汁地思考,該如何平分出三塊大餅。但在他們細細思考之后,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質疑:“以1刀根本不可能分出相等的三塊大餅,所以這個分餅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應該將前提中的1刀換成2刀才可以做到!”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不但能有效地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更能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好奇、好玩和好動,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摸索學生的思維特點,根據其認知基礎,設計具有挑戰性和趣味化的質疑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挑起他們的猜想和質疑情趣,并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問題本身,最終掌握正確的分割概念,理解分割的本質。
(2)創設趣味辯論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
好勝心是促進一個人不斷進步的動力,幾乎所有人的骨子里都有好勝心,尤其是小學生,具有鮮明的不服輸個性,同時小學生處于語言高度發展時期,十分樂于表達和展現自我。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可設置趣味辯論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特別是在探索新知的時候,可鼓勵學生挑戰知識構成回溯的過程,來體驗數學家摸索數學規律的艱辛。在容易混淆和出錯的知識點問題處,巧設辯論情境,點燃挑戰情趣,鼓勵學生通過爭論和辯解來加深理解數學知識,鞏固數學技能技術和領會數學思想,進而通過自主探索與發現,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收獲學習的成就感。例如,在小學數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知”一課教學中,可設計以下辯論情境:教師可在課前準備一些道具,如瓶子、小球、衣架等,讓學生圍繞這些道具說一說他們有沒有“角”,一些學生端詳半天后覺得這些東西上根本找不出角,另一些學生則通過抽象觀察覺得這些東西都存在角,教師可分別讓不同意見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面對面的辯論,經過學生一番激烈的討論,最終發現所有的物品都是有角的,無論是瓶子還是球體,只要將其轉化為抽象的線狀圖形,便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他們的角。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學會合理地摸索和發現學生的興趣特點和思維特點,小學階段的學生好玩好動,同時有好勝心,教師就可以合理地運用這一特點,創設趣味化的辯論情境,引起學生之間的競爭和挑戰,在熱烈的學習氛圍中不斷探索新知,鞏固舊學,從而達到課盡意未停的境界。
(3)創設趣味化的真實情境,豐富學生社會經驗
真實情境是人與教育環境合二為一的真實映射,創設的情境越真實,學生的感受和體會就越強烈和自然,所激發的探知欲望就越強烈。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應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創設富含數學元素的真實情境,通過數學知識聯系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進而調動學生的經驗,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同時引導學生在真實化的情境中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數學問題,獲得豐富而深刻的學習體驗。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元、角、分”這一課時,創設趣味化的真實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貨幣的兌換關系和價值概念。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模擬商店”主題的角色扮演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抽簽的形式,分別扮演“商店老板”“顧客”等買賣角色,并設計出對應的商品名稱或價格,通過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商店購物情景,來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貨幣的使用方式,明確貨幣與商品的兌換關系,并借此鍛煉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溝通交往能力。通過創設這樣的趣味化真實情境,不僅能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人民幣相關的知識,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明白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由此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使其更樂于探索更多的數學現象,可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師也可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出行經驗,提出一道出租車運費的真實情境問題,設計情境如下:“假如小麗要坐出租車去動物園,動物園距離小麗家的距離是3公里,而出租車司機告訴小明本次起步價為10塊錢,后續每一公里為8塊錢,而小麗的媽媽本次出門一共給了小麗30塊,那么小麗的錢夠坐到動物園嗎?”這道生活情景問題對不少學生來說有一些難度,低年級的小學生普遍生活閱歷較少,無法理解起步價的意義,教師可先做出解釋,“起步價”就是出租車要走的第一公里。學生便可結合的生活經驗,去思考這個問題的解答思路,進而得出:第一公里單獨收費10塊錢,之后每公里才按8塊來算,也就是10+8×2=26,那么說明小麗的錢足夠坐到動物園。通過設置真實情境問題,不但能夠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心理,更能考驗其對生活常識的理解,加強獨立思考和邏輯能力,鍛煉思維靈活度。許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內心都產生過這樣的想法: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數學呢?不學習數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時,應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數學學習的目的在于學以致用,并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與數學問題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促進其積極地探究、鉆研和發現數學問題,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
(4)創設趣味化的操作情境,增強學習感悟能力
小學生大都格外熱衷動手操作,無論是堆樂高積木,還是各種拼圖,都是他們非常喜歡的游戲項目,這些游戲非??简瀸W生的操作力和觀察力,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通過創設趣味化的操作情境,不但能夠減輕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壓力,還能通過親身體會和實際操作,養成靈活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習感悟能力,進而促進數學思維的全面發展。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這一課時,教師可創設如下操作情境:教師可給學生們8個積木,其中3個三角形(2個紅色,1個藍色),2個四邊形(1個紅色,1個藍色),3個長方形(2個紅色,1個藍色),然后提出問題:“紅色的積木有多少呢?”并指導學生們通過親手操作找一找,還可提出問題:“長方形有多少個”或“三角形和長方形一共有幾個?”等等。學生們通過親手分類積木,不然能夠鍛煉動手操作能力,更可以提高個體的思維整合能力與邏輯判斷能力。小學階段正處于學生們思維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學生們普遍具有愛動腦筋、善于思考和樂于動手的優點。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鼓勵他們多多動手操作,養成獨立思考、善于實踐的思維模式,以此提升其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養成積極探索、勇于嘗試獨立解決問題的核心素養,對日后的數學學習有著諸多裨益。
(5)創設趣味視聽情境,提升知識理解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多以形象思維和直觀思維為主,具體來說他們可以快速理解與掌握直觀印象中的事物,而對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掌握普遍較慢。為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教師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趣味化的視聽情境,通過具有色彩鮮明、直觀生動的圖文、實物和實踐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主觀印象,提升知識理解能力的教學模式。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一課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構建趣味生動的視聽情境,教學生認識如何利用指向道具、自然天體、樹木和空氣流動等判斷自己所處的方向。在上課前,教師可備一個指北針,并在課堂上以多媒體技術放大指北針圖片,并講解指北針的使用方式,“當指北針的磁針靜止后,其N端所指的方向即為北方”,同時告知學生在使用時避免靠近磁鐵,容易引發指北針混亂,同時將S端看作北方,也會引起南轅北轍,并讓他們通過親自運用指北針,來辨別方向,深化對“方向”的認識。又如,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夜空中北斗七星的音視頻或圖片,并講解北斗七星是七個比較亮的星,形狀像一把勺子,將勺頭甲乙兩星連一直線向勺口方向延長,約為甲乙兩星間隔的五倍處,有一顆略暗的星,即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地方就是北方等。通過靈活利用學生的直觀思維模式,以多媒體技術創設豐富的視聽情境,可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幫助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理解能力。
3.結語
總之,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科學性極強的實踐學科,但同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書,要靈活運用教材知識,創設趣味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造寓教于樂、智趣共生的數學課堂,以此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君.以生為本 趣味教學———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的探討[J].甘肅教育,2019(10).
[2]謝劍平.創設趣味情境,讓小學數學學習更高效[J].試題與研究,2019(30).
[3]張科.依托情境,趣味引導——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學數學教學新思路[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