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斌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德育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涉及大量的理論知識,對于培養初中生的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在教授道德與法治時,主要以引導學生背誦、記憶為主,在課堂上主導學科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時,缺乏思考,也難以將理論與現實結合在一起學習分析,而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傳統教學理念轉化,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也逐漸探索和研究出各類創新的教學方法,其中案例教學法也是較為典型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法,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可以恰如其分地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和表達機會,有利于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案例教學法;分析;價值觀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條件,引入一些實際案例,增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聯系,讓學生對理論知識點有更深的理解,也能夠運用理論對現實存在的案例有理性分析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在分析案例中達到深度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案例教學法能讓學生建立道德與法治知識系統,借助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客觀評價,對于塑造初中生良好的品德,使其能夠懂得保護自己,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1 ? 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知識教學內容勝過實踐教學
在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理論知識教學往往占據了課堂的多半時間,缺少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甚至在部分地區學校中,道德與法治的整個課堂均是理論教學,教師在課堂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會讓學生自由背誦理論知識點,以期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識內容,這無疑壓抑了初中生思維發展的可能性。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育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時更渴望的是有趣、生動的知識教學方式,而傳統教學中純粹的知識教學顯然不能滿足初中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讓初中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時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這對于發展初中生良好的學習能力是不利的。
1.2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參與性較低
傳統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這樣一類問題,即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低,不愿與教師進行互動,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理論知識,嚴謹的理論往往也造成學生的學習有一定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采取互動方式,無法引發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難以參與到課堂知識的多樣化學習中,這不利于學生知識學習和積累。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與語數外等學科在學生的心中存在不對等的分量,許多初中生可能更側重于將學習時間花費在語數外等重點課程上,認為道德與法治需要記憶的知識內容過多,且在升學考試中占據比例不大,從而忽視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致使初中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低,學生個人學習的功利性較重,這同樣不利于學生各項素質的提升。
1.3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能力效果不明顯
傳統教學中,以知識教育為目標,而新時代下,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這也注定了教學理念與素質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必定存在較大差異,如傳統教學重教輕育,以知識教學為目的,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也較為單一,而現代化的教學中,以素質教育為目的,教師在課堂上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對知識的應用實踐,常常運用案例教學法等多元教學方法教學。傳統教學中道德與法治對于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效果不明顯,而現代化教學中多樣的教學方式更適合初中生的健康發展和素質培養。
2 ? 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2.1提升初中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利用一些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中的理論知識。在案例教學法中,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經驗去分析案例,而在分析中,學生將理論知識進行綜合應用,有利于實踐運用能力的提升。初中階段屬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強的學習階段,對一件事進行評價分析時,學生個體會產生不同觀點,而通過案例教學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發表個人意見、評價的機會,使學生能夠達成共情、共鳴,或是理性評價,這有利于學生個體正確是非觀的形成。而這也為學生之后的道德行為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在遇到類似案例的問題時,學生可以快速采用正確的態度、手段保護自己,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提升應對實踐生活問題的能力,培養綜合能力。
2.2有利于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
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起到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夠還原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自主性。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打開了多扇不同的門,而學生選擇不同的通道理解案例、分析案例的過程,都是其發揮自主意識、參與意識的過程,當學生建立一定自主學習意識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知識時,便會更用心鉆研,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在案例教學法中,學生希望表達、希望與他人互動交流,并在交流之中深度學習知識,促使學生能夠聯想到個人行為舉止,能反省、提醒、警示自己,在生活中遵守法律規則、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能夠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等,讓學生發現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學習對于自己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樹立道德自覺意識,成為一個高素質人才。
2.3有助于營造互動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必然會有互動環節,不僅是教師在案例教學中設問與學生達成互動,而且學生之間在分析案例和表達評價時也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實際案例”在課堂上充當了師生、生生互動的媒介,教師可以通過案例了解學生個人的認知及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以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調整教學內容,進行多個梯度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而對于學生而言,也可以借助“案例”更好地理解理論或運用理論解釋和評價案例,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或即將學習的知識有更具象的了解,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和諧、自由的互動環境,學生在其中能夠發表個人看法,從多個角度談論案例,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而學生在案例學習中則能夠塑造良好的品格。
3 ? 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3.1選擇合適案例,設置恰當情境,提升課堂積極性
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是案例,而案例的選擇恰當與否,關乎著案例教學法在課堂上的實踐應用。
一般而言,案例的選擇要注意三點:一是注意與教材內容相契合,道德與法治教學總體而言還是要圍繞教材知識展開,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時,選擇的案例需要與教材內容相契合,才能發揮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雙重作用,并有效完成教學目標;二是注意選擇的案例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從生活中選擇案例更容易引發學生對案例分析的積極性,學生也更容易聯系自身生活經驗學習,并結合案例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三是選擇的案例要具有教育價值,生活中案例眾多,而學生是否能從案例中學習到一些知識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案例選擇上要盡量選擇初中生感興趣的話題、關注事件,以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而案例的具體呈現,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多媒體視頻、圖片文字融合的方式,將案例進行情境化展示,這種引入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方便學生更快速地理解案例的內容,并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對這一課時的學習內容有整體的了解和認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法律的存在,促使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依據案例選擇的三個注意點,引入校園中每周升國旗活動。每位在校學生都會參加學校的每周升國旗活動,這一具體案例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都有一定的認知經驗和參與經驗,同時升國旗這一實際事件中也蘊含著諸多法律知識,正好契合教材內容有關“生活”與“法律”兩個主題,綜合而言,這一案例有良好的法律普及教育價值。
而在引入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有真實感,可以拍攝一段班級學生參加升國旗活動的視頻,以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展示升國旗這一案例,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法律無處不在,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為之后教材中法律知識內容的學習做鋪墊。促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擁有較高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綜合運用法律知識,提升學生法律素質,讓學生知法懂法,遵法守法。
3.2借助案例設問互動,提高學生分析運用能力
案例教學法離不開設問互動,教師在前期做好案例選擇的準備之后,需要對案例展開預設問題的設計,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和案例內容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案例展開分析。
在問題的互動中,師生之間建立了一種良好的交際關系,教師通過學生的分析和回答、反問和質疑,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繼而設置更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提高學生對案例的研究熱情。而學生也通過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結合起來,提升道德與法治知識綜合分析運用能力。
仍以“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后半段時間引入新的案例,并設計相應問題,以引導學生關注法律知識,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如教師引入案例,“小明在網絡上買了一件品牌衣服,發現買來的衣服是假冒的,質量不符合標準,而當小明要求退款時,店家表示衣服已經拆開被試穿,不能退貨。”此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么解決退款問題?”在問題中,教師將學生置于案例中“小明”的角色,學生在置換小明的位置思考問題時,仿佛具有更真實的體驗,在分析問題時學生提出了投訴、向消費者協會打電話投訴,乃至通過法律手段等解決途徑,而教師也在學生回答之后再次發問:“從這一案例中,你發現了哪些法律知識?”學生結合這一課時所學的內容,對法律的認識更具深度,之后教師再根據案例的問題,綜合學生回答,補充學生分析案例的不足之處,促使學生在分析案例中與教師達成良好互動,使學生學習到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權益的方法,強化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和應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3.3引入實際案例促成辨析,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不僅要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特點,促成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能夠取長補短。如在總結案例中知識內容時,教師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小組成員由于思維的差異化、知識學習程度差異,對案例的綜合分析、歸納總結也會呈現不同的結果。學生經過交流,可以相互補充、發散多個角度思考案例,使案例的總結更加完善。
此外,生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對立,教師可以在引入實際案例后,從案例中提取相關的話題作為辯題,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進行辯論分析,充分發揮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主體性。在相互辯論中,學生對案例中知識內容的挖掘更深,甚至會為了證明觀點而拓展一些知識內容、案例內容,同時,在辯論中,學生也在逐漸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能夠借助案例辯論,認識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促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品行。
例如在“合理利用網絡”的教學中,教師導入案例:“A同學經常在課外時間上網打游戲,由于沉溺在網絡游戲中,上課期間經常發困,以至于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而B同學在課外時間每天都在特定時間內玩游戲,放松自己,并會利用網絡來學習一些新知識,在課堂上經常會有不錯的表現,通過A、B兩位同學的行為,你認為網絡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是有害還是有利的?”之后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有害大于有利”“有利大于有害”兩方觀點中的一個,在案例教學中組織辯論賽。同一觀點自由組合形成辯論小組,共同探討分析辯論的內容。學生在辯論中對立互動、合作互動均有所體現,為了更好地證明己方的觀點,也會對案例進行拓展,提升了學生對于本課內容的掌握。
此外,在學生對案例辯論中,逐漸感知到對網絡的利用是利弊兼得的,作為中學生,應該合理利用網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網絡服務于自己,而不是讓網絡“奴役”自己,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借助案例教學時,需要在案例的選擇、問題的設計、課堂互動環節上進行多方面的準備,借助案例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使其能夠主動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素質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蒙泳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施生命教育的實踐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21(01):35-36.
[2]呂曉偉,劉雨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實施生命教育的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9(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