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摘要:農業作為我國支柱性產業,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對農業的發展應予以高度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現階段我國各地開始逐步落實生態農業,逐步推進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工作。基于此,文章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論述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未來的發展路徑,以期為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可持續性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現存問題;發展路徑
一、生態農業的特點
(一)生態農業具有一定的生態性和隱蔽性
生態農業具有較高的開放性,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開放性主要是指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以各類生產技術為基礎的,隱蔽性主要是指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會涉及生態環境、生態的社會承受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轉變生態農業傳統的發展理念和方式,就要重視發展觀念的轉變,以此來適應當前新發展、新變化。首先需要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生態農業實際生產過程,轉變生態農業傳統的運行方式,利用技術手段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土地資源利用率。另外,新時代生態農業發展要科學規劃和高效運用國土資源,這樣有利于加強生態農業發展的穩定性,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農業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生態農業發展一定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進步,生態農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進一步優化現階段的生產系統和生態系統。土地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載體,沒有土地資源的農業生產是無本之木,生態農業必須嚴格遵守自然規律,并且結合當前先進的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進一步優化和提升土地效益,這樣既可以實現社會效益又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實現全面發展。
(三)生態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系統性
生態農業是一個整體系統,所以生態農業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既不能將工作重點全部放在某一資源上,也不能忽略某一部分資源,而是要站在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角度開發和利用全部資源。新時代生態農業發展需要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整合與協調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各方面資源的真正價值。所以,在新時代生態農業發展要系統分析各項資源,根據分析結果整理各項資源在農業生產中的價值,在后續的農業生產工作中對各項資源加以充分合理地運用,以此來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不僅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結構的轉型升級,同時還能夠最大化地運用各方面的生產要素、技術資源,提升生態農業整體的生產效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目前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落后的生產模式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率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農業生產已經取得諸多成就。但是我國基礎的農業生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數地區依然是傳統的生產模式,沒能夠跟上時代和技術的變化,導致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在現代化農業發展過程中無法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并且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競爭優勢較低,不僅科研成果沒有得到有效轉化,也阻礙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大多數地區的農民缺乏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過程中接受能力差,對新興技術、設備的核心優勢不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使得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無法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廣。并且大多數地區依然沿用傳統的生產模式,使得當地的農業生產水平依舊比較滯后,不僅降低了生態農業的生產效益,也難以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
(二)傳統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對生態農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依然沿用傳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種植模式,在農村當中,以家庭為單位通過相對獨立的形式進行農業生產,這種方式雖然能夠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但由于家庭為單位生產資金較少,沒有充足的資金雇傭和購買大型機械進行機械化生產,導致傳統的土地種植模式無法適應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并且,我國沒有緊跟時代步伐制定與時俱進的土地種植管理條例。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并不能滿足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由于相關制度不完善和傳統觀念為新型農業生產理念和先進技術的普及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對農業生產模式的升級改造產生了不利影響。雖然目前我國一些地區開始應用先進技術升級和改造農業生產模式,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導致其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面臨著不小的阻力。
(三)經濟體制和城鄉發展規劃對生態農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我國現行體制缺乏完善性,經濟體制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導致生態農業無法進一步發展。因為沒有大規模使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生產效率較低,無法充分有效地利用各項資源,現代農業生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無法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因為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大部分年輕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缺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使得農業生產不僅缺乏年輕勞動力,同時也缺少能夠使用先進生產技術的人才,致使農業生產水平難以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由于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缺乏資金支持,所以無法進一步實現規模化、一體化發展,對生態農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城鄉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大,導致一些城市居民對農民缺乏深入且全面了解和認識,僅僅是根據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就對務農人員產生一定偏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務農人員的生產積極性,并對生態農業的普及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生態農業的優勢
(一)農業和生態環境可以實現有機結合
我國經濟體系構建的基礎是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公眾賴以生存的條件為生態環境,所以農業發展既要保證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提升,同時還需要保證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保證生態可持續。因此,要實現農業與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既可以落實農業生產,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有效協調,有機結合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可以實現傳統農業經濟的轉變
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并且可以為我國全面構建政策體系奠定良好基礎,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進步,推動中國實現更好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改善目前我國農業體系發展受約束的現狀,能夠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更加完善和先進的生產理念,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和質量,并且在保證農業生產水平穩步上升的前提下,有效保證生態環境不會受到破壞。與此同時,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對我國的勞動力流向進行有效矯正,讓更多的年輕勞動力與掌握先進生產技術的人才留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并進一步保證我國農業環境的穩定性,為我國地方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必須要采取先進的生態農業發展理念,通過對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環境的轉型與升級,打造更為優秀的生態環境文明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實現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四、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發展路徑
(一)因地制宜,重視協調發展
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相較于其他產業的生產模式具有更為復雜的生產結構和產業鏈,因為生態農業發展既要重視農業的生產模式,保證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還需要重視整合與協調農林漁牧各個環節中的所有資源,保證各項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與此同時,生態農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根據自然規律、作物的生長特性以及漁期,根據農作物和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工作,科學合理規劃農業生產,根據農業不同的生產特性制定科學且合理的生產管理計劃,以此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目標。另外,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且由于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農業環境,自然資源存在一定差異,某一地區的農業生產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適合另一地區的環境。所以,生態農業一定要因地制宜,尊重不同地區的差異,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區的生產條件,結合實際情況調整農業生產工作,有效協調和整合每個農業生產環節,實現因地制宜的高質量發展。
(二)生態農業發展要以自然規律為前提
生態環境對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制約性,因此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統籌整合各個方面的條件,一定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保證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逐步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的生產管理既要重視農業的經濟效益,又要重視生態效益,既要以自然規律為基礎,又要堅持可持續性發展,這才是生態農業發展的真正目的。生態農業要轉變傳統的生產模式,不僅要積極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農業機械,同時還需要在農業生產工作當中采取規模化生產的方式,這樣既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又可以提高農業產品的質量。并且還可以充分發揮當地特色,結合當地的農業環境和農作物特點,因地制宜種植合適的經濟作物,將農業經濟的作用充分有效地發揮出來。與此同時,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要重視農業系統的全面升級和改造,一定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全面升級和改造農業系統,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是退耕還田,既有利于提高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又可以提高生態農業的社會效益。
(三)重視新能源的發展
生態農業發展要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就要提高對資源的重視程度,在農業生產當中充分利用各項資源,同時還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優化。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原料一定要環保,不能因為謀求農業生產的產量,而犧牲生態環境,因此需要盡量減少具有危害環境特點生產原料的使用,保證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此外,生態農業的生產方式一定要提高對環保效應的重視程度,提高農藥使用的合理性,在非必要情況下,盡可能避免使用農藥,如遇到病蟲害問題,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等對環境無害化的手段,盡量減少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且,生態農業發展要有效利用新能源,盡量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如: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生物能,可以因地制宜使用動物糞便開發沼氣池,利用沼氣為農業生產提供能源,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化石燃料,同時還能夠有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促進農業經濟實現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四)提高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
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提高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要切實保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提高農民群眾的收入。國家在政策方面要給予農民更多的支持,由于當前農民群眾的受教育水平較低,無法使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所以國家需要通過政策對農業生產進行科學地引導,并且還需要保障農產品順利進入到市場,通過政策保證農產品市場暢通,利用政策強化農產品市場的管理,保護好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與此同時,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科學合理規范相關經濟行為,確保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通過生態農業經濟建設,努力推進農民、農業以及農村實現同步、協調發展,這樣既可以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又可以有效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
生態農業要構建科學完善的生態農業體系,這樣既可以穩定整體的地理環境,又可以對農業系統進行規范和優化。全面且深入地分析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保證不會因為發展農業而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并且盡可能通過農業生產提高當地的生態保護水平,切實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為農業經濟優勢的有效延伸奠定良好的基礎,利用農業發展的優勢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在滿足社會經濟建設需求的基礎上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
(六)重視農業社會服務職能的鞏固
對農業社會服務體系進行完善,重視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政府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以保持生態農業市場的平衡。同時,政府要加大對生產綠色農產品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支持我國綠色農產品走向國際舞臺,通過相關政策推動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并且要在國內發展規模化的農產品經營試點,逐步推進規模化農業生產,首先進行規模化農產品經營試點,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不斷放寬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原則,豐富當前的農產品市場種類。此外,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可持續發展觀念,將可持續發展觀念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始終,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以此為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七)構建科學完善的農業環保產業鏈條
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并且生態農業的發展有利于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可以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和控制,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所以,我國發展生態農業要重視在內部逐步構建科學完善的農業環保產業鏈,為農業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五、結語
新時代,重視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既能滿足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的需要,又可以為多元化城市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因此生態農業發展既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又要高效利用新型技術的推廣應用。生態農業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科學且合理的生產管理方案,緊密銜接每個生產環節。與此同時,生態農業發展既要重視經濟效益又要重視社會效益,提高對“三農”問題的關注程度,既有利于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又可以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錢昕黎.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J].農場經濟管理,2018(06):50-51.
[2]閆夢歌.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18(07):38+47.
[3]宋彩平,魏言妮,尚杰,李淵.黑龍江省農業經濟——農業生態環境—玉米產業發展耦合協調研究[J].生態經濟,2017,33(04):110-114.
[4]闞威,陳旭雯,余婉霞,蔣偉林.農業經濟創新優化發展的對策——結合蚌埠藍莓莊園生態農莊發展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5):473-474.
(作者單位:四川省大竹縣媽媽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