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保

摘要:鄉村要振興,模式必多樣,要有一套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模式,在鄉村陣地上經過實踐、總結、深化的發展模式才能對鄉村振興起到實效。油溪橋村在彭育晚書記的帶領下,經過14年的摸索,總結出了一套實用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文章圍繞油溪橋村的多種發展管理模式,學習其模式的具體做法,以助推新時代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網格化積分制
一、序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要創新收益分享模式,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促進農業內部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農業新型業態等多模式融合發展。本文通過實地走訪,座談會等獲取相關資料,發現其模式多樣,獨特的網格化積分制綜合管理模式,有可借鑒性和推廣性,同時也發現存在的問題: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二是宣傳團隊還需進一步打造;三是文化底蘊還需加強。
二、油溪橋村發展模式現狀
(一)網格化積分制管理模式
油溪橋村網格化積分制管理模式是結合了婁底市當前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和積分制相結合的一套管理模式。具體做法是以書記帶頭,覆蓋了社會管理、產業發展、服務保障三方面,在網格聯戶建設中,以村干部牽頭,分別管理A、B、C三類人員,A類代表重點管理對象,B類代表中度管理對象,C類為優質對象,分別以紅黃綠三種顏色作為標記,A類為紅色,B類為黃色,C類為綠色,在三方面管理中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具體如圖1所示。
其中A類到B類加10分,B類到C類加10分,這樣可以促進產業發展,責任落實,反之則要扣10分,當然也可以越級加分,比如從A類發展到C類可以加20分。
油溪橋村以問題為導向,在戶主文明檔案袋管理的基礎上推行積分制管理。為確保積分制管理程序規范、嚴謹、具有可操作性,村里成立了積分制起草領導小組和積分制管理領導小組,積分分為基礎分和管理建設分兩大類。積分制起草由積分制起草領導小組負責,最高的制定機構是村民代表大會,運行操作由積分制管理領導小組負責,最高的裁定機構是村支兩委。
為確保積分制規范推行,油溪橋村從三個層面、九個方面實行積分制管理:
組織層面:組織建設層面、自治管理層面、發展模式層面。
管理層面:定崗干部、黨員、群眾。
參與層面:參與建設情況、遵規守約情況、占用資源情況。實現了積分考核管理全覆蓋。
推行“五個五”:積分制制訂以“五會”為基礎(“五會”:提議、商議、審議、決議、合議)、統計評定以“五本”為依據(“五本”:交辦事務本、加扣分登記冊、會議記錄本、管理臺賬、積分卡)、公示、分享以“五步”為要求(“五步”:評比、統計、審核、公示、分享)、分數匯總以“五面”為線索(“五面”:個人申報、群眾推薦、檢查評比、事務交辦、表彰通報)、操作運行以“五個一”為舉措(一事一記錄、一月一統計、一季一公示、半年一評比、一年一總結)。
積分制考評堅持“三個全”:堅持村民群眾全參與、堅持村級事務全覆蓋、堅持黨的領導全方位。
網格化積分制管理模式是一套鄉村治理模式,這套模式覆蓋了村支兩委、黨員干部、村民。鄉村中的熟人社會,來自祖輩傳承以及歷代積累的血緣和人際關系,積分制的推行必須要村干部先帶頭,然后分別帶動黨員、村民代表、村民群眾一起推行網格化積分制,循序漸進地實行網格化積分制管理。網格化積分制管理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實現“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最大限度贏得村民的認可與支持,真正管出了戰斗力生產力、管出了好村風好民風,實現文化振興、人才振興,進而實現組織振興、產業振興。
(二)產業發展模式
1. 三乘三模式
以短期、中期、長期產業規劃相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結合;發展小農戶經濟、村集體經濟、股份制經濟相結合的“三乘三”模式進行開發,有效整合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源。短期以稻田養魚、養牛、小籽花生,中期以甲魚養殖,經果林開發,以奈李、葡萄、水蜜桃、獼猴桃為主,長期以開發鄉村旅游為主,集餐飲、住宿、農副產品銷售為一體。形成了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良好局面。
2. 二三五模式
這個模式有兩個方面的使用:一是在村集體經濟方面,收入的20%作為投資者的租金、30%上交給村辦公司作為村集體經濟的保障來源、50%作為經營承包者的利益支配,這樣就破解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資源、人力缺乏等瓶頸,實現了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和資源利用的統籌。二是對從種苗公司購買的苗木,采取第一年付款20%,第二年付款30%,掛果并產生利潤后付款50%,這樣就實現了把種苗公司的利益與村產業發展效益緊密相連,售后技術指導服務更加到位,規避了技術風險、市場風險。
3. 四不要模式
即不要發工資的員工、不要花本錢的苗木、不要花租金的基地、不要愁銷路的產品。全村土地不需要流轉,村民按照村委的規劃來種、養殖,所以基地不要花租金;村民以土地與山林入股,參與村里的旅游發展公司、生態農莊等產業項目,村民變員工、農戶變股東,所以員工不要發工資;村委和苗木公司形成合作,苗木使用二三五模式,達到了苗木不要花本錢;村委和合作社、公司統一合作,與市場接軌,村里生產的產品不要愁銷路。
4. 四位一體模式
實行“村委+公司+合作社+農戶”產業模式,推動人力、物力和資源整合共享,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村集體成立2家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村民資金入股30%、勞動力入股15%、土地入股5%,全村村民共同參與經營、共享發展成果。創立稻田養魚、甲魚養殖、經果林、養牛等4個專業合作社,采取村委統一組織開發、公司統一收購銷售、合作社統一規劃管護、技術人員統一培訓指導、農民統一參與行動“五統一”模式,農家樂實行公司化運作實現三統一,統一經營、統一標準、統一價格;投資開發采取產權與經營權分開的形式進行開發經營,確保全村有產業、戶戶有股份、人人有分紅,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共同致富,實現了村民產業發展零成本、零風險、高收益。
油溪橋村的產業模式結合了當地居民地少人多,地小分散的實際情況,實現了由村里統一規劃產業基地,村民統一種植,統一規劃管護、技術統一培訓指導、統一收購銷售,其中不用流轉村民土地,實現了村民產業發展規模化,多種利益分配模式連接起來,共同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三)基層組織管理模式:首創“1+2+3”模式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鄉村振興誰來引領?這是困擾鄉村振興的大“弱點”,面對村級組織作用不強,人才不足,村堅持黨建引領、凝心聚力,推動基層組織振興,以“1+2+3”的模式,從村支“兩委”建起、從黨員干部抓起,打造一支推進鄉村振興的“鐵軍”,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人才支撐,引進專業人才,讓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清晰”起來。
第一,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采取公開承諾、公開競選的方式推選村支“兩委”成員。
第二,以村校合作、村企合作的形式提升鄉村振興的組織建設能力。與湖南師大、長沙理工大學、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北京商會等建立了鄉村振興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第三,采取“選舉一批、招聘一批、培養一批”的形式,面向市場、引進各種專業技術人才,搭建起鄉村振興隊伍。聘請康林峰為種植技術員,周工健為甲魚養殖技術員,郭峰、康移風等為鄉村振興特級顧問。
基層組織管理模式使用內部+外部共同選人才的模式,內部選舉的人熟悉鄉土、鄉情、鄉里鄰居的關系。通過村校、村企輸送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通過招聘專業技術人才以保障村內產業技術需要,進而實現人才振興。
三、油溪橋村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
主要是硬件設施不夠完善,文化設施,停車場停車位不夠,房屋外觀風貌不夠統一,公共地段衛生間不足。
(二)第二產業發展較弱
沒有加工廠,不能把第一產業生產的產品進一步加工,不能實現進一步升值,盡快實現產加銷服一體化建設。
(三)宣傳團隊還需進一步打造
缺乏專業的接待隊伍,線上線下專業化宣傳團隊未形成,本土化的宣傳隊伍還需進一步打造。
(四)文化底蘊不足
沒有與梅山文化、蚩尤文化融為一體,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專有節日。
四、對油溪橋村發展的建議
(一)美化一片環境
加快打造4A景區,基礎建設要加強,水路電網升級改造,馬路白改黑建設,全村房屋統一風貌改造,培訓中心配套建設,民宿改造,增加大型停車場,新增路燈,垃圾桶,涼亭的建設,新建休閑場所、文化廣場。打造油溪橋村特色院落,以戴家排原始村落,張家院特色小吃為主。在村進出主要公路和院落公路進行綠化、亮化、文化氛圍打造。新建鄉村振興示范片中心學校和醫療中心。晨光電壩河道修復改造。申報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成為市、縣定點培訓基地和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培訓中心多功能服務樓,配套會議室、賓館、圖書室、娛樂室。
(二)建設一個加工廠
打造晨光片區食品加工廠,分為果蔬加工區、水產加工區、肉食加工區、成品倉庫、停車場、保安室、公共衛生間、非機動車停車場。
(三)成立一個機構
成立油溪橋村對外交流考察團隊聯絡機構和各部門駐派油溪橋村工作聯絡人員指導幫助油溪橋村開展相關業務辦理工作,確保油溪橋村正常發展運行。
(四)打造一支隊伍
精神產生信仰,打造一支專業講解的隊伍,用村里的人員,使用本土化的語言講解油溪橋的精神,可以給講解的村民發補貼,也可以用積分的方式獎勵給村民,講油溪橋村“鋤頭開路、錘子鑿水、擔土栽樹”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講“節約就是發展,文明鄉風就是生產力”的理念,講“只栽樹,不砍樹”的兩山實踐精神,講每年正月初八黨員干部重走油溪古橋的奉獻精神,講“釣魚者和修塘者”的長短期發展精神。講好精神,講出鄉村振興。
(五)定制一個節日
每年正月初八重走油溪古橋為“油溪橋感恩節”,帶領黨員干部群眾一起走過古橋,重塑儀式感,形成獨一無二的節日文化,讓所有人把奉獻當感恩,把任務當作機遇,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形成強大的戰斗力。
(六)出演一場大戲
結合梅山文化把油溪橋村的精神搬上舞臺,積極發揮“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生態優勢,通過鄉村游、培訓游、精神游等各類特色旅游活動,打好培訓牌、走通生態路,著力推進油溪橋精神旅游、生態旅游和鄉村振興培訓學院一體化建設,不斷推進農文旅培融合,做大產業,做優產品,豐富油溪橋村內涵、打造精品、叫響品牌,進一步放大油溪橋村品牌知名度,讓更多的游客體驗油溪橋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發展之美。重點是守住鄉土文化的“根”,最大程度還原鄉村本土風貌,保留歷史文脈,留住鄉土味道,把梅山文化和蚩尤文化融入農耕技術展示、鄉村農事體驗、鄉村民宿體驗中,喚醒游客的原始記憶,引起游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推動鄉村旅游振興發展。
五、結語
鄉村要振興,必定是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不能落下,所以鄉村振興模式必定是多種多樣的,一定要因地制宜。油溪橋村經過十四年的發展,總結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以期更快地推廣到全國各地。
參考文獻:
[1]馮莉,社區社會治理積分制及其機制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
[2]白維軍,郭喜.社會保障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基于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5(12):57-60.
[3]李鑫團.農村產業共同體的構建——基于廣西 S村的個案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0.
[4]傅伊麗.積分制管理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以油溪橋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7):285-286.
[5]李曉慧,龔松柏.黨建引領? 治理先行——湖南省新化縣油溪橋村發展之路的經驗與啟示[J].黨政干部論壇,2020(04):41-44.
[6]用“小積分”撬動“自強發展大力量”——湖南新化油溪橋村探索村級事務積分考評管理[J].農村工作通訊,2019(16):42-43.
[7]徐佳蕾,王國安,陳凱琪,文灝.三產融合發展? 助推鄉村振興——以湖南新化縣油溪橋村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0,37(01):92-95.
[8]陳桂元.油溪橋村蝶變之美[J].人民之友,2019(09):59-60.
(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