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往的作文教學與教材脫離,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缺乏興趣,甚至部分學生對寫作充滿恐懼,缺乏正確的寫作計劃。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師應將作文教學與教材素材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為此,筆者依據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了相關策略,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高中作文;教材應用;新時代背景;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姚衛軍(1984—),男,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移民中學。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教材為藍本,積極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分析學生的情況,制訂教學計劃,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新高考改革對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素材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經調查發現,不少高中生的素材運用能力薄弱,寫作技巧不熟練,甚至對寫作有恐懼心理。面對這些情況,本文分析了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現狀,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具體實例詳細闡述了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有效運用教材素材的策略。
一、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方式枯燥
在進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時,教師往往局限于單一的教學素材,且教學方法缺乏趣味性。高中生在學習知識時往往以興趣為主導,教師單純地提供素材并讓學生加以記憶的教學方式過于枯燥乏味。枯燥的作文素材記憶既會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會使得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動,這就導致教師無法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動向,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在新時代教學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沒有及時改進創新教學方法,這是導致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1]。
(二)脫離教材素材
高中教學要以教材為藍本,但是學生在進行作文學習和寫作的過程中往往會脫離教材,追求課外作文素材的積累,僅重視作文素材的量,所以他們在寫作時,時常會產生所采用的作文素材與教材割裂的情況。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由于個人精力有限,也常常會忽視這一現象,導致學生無法活用教材素材,這就使得學生認為教材素材沒有引用價值。在新時代教學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注意教材素材的運用,還應注意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將教材素材與寫作教學相結合,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缺乏有效計劃
筆者還發現部分學生和教師無法得心應手地運用教材素材寫作,其原因如下:一是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二是缺乏明確清晰的教學或學習計劃。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部分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無法確立寫作主題,更無法準確恰當地運用素材,寫作思路相對混亂,這都是其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寫作計劃造成的。面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現狀,教師應該積極結合時代特點,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有效運用教材素材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有效運用教材素材的策略
(一)分析學情,選擇有效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高中階段的知識相對晦澀難懂,需要教師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及時分析學情,挖掘教學素材的趣味性,選擇合適的內容加以運用,并及時進行知識講解,展示素材運用技巧,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給予學生鍛煉的機會,提高其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條件[2]。
以《勸學》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荀子是秦漢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讓利于民、成仁取義,其同時也鼓勵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并及時了解學情。教師會發現一部分學生不理解《勸學》中的一些重要字詞、典故,對此教師應將其作為難點知識重點講解,說明性善論和性惡論的內涵。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勸學》全篇文章,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還應該結合篇中的名句,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向學生講述積累的重要性;還可以借助“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句向學生講述“江山代有才人出”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意義,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二)積極互動,結合教材素材進行知識拓展
在學習過程中,相對于晦澀的理論,學生往往對蘊含知識的故事更感興趣。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的寫作背景含義深刻,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所以在進行高中作文教學時,教師應該積極結合教材素材進行知識拓展,鼓勵學生自主發揮,并通過故事講述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拉近師生距離,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的壓力。
以《短歌行》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對曹操有多少了解,大部分學生都會提到《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曹操有關的視頻或者音頻,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還可以講述《短歌行》中“呦呦鹿鳴”的來歷以及“周公吐哺”的典故,并講解這些詩句可以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此外,教師還可適當為學生拓展有關“三曹”的知識,比如曹丕的《典論》以及他的詩詞《燕歌行》,告知學生在描寫秋天景色的時候可以引用其中的詩句。教師應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3]。
(三)融合素材講解寫作技巧,奠定學生寫作基礎
學生的寫作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學生的寫作思路較為混亂,經常寫出流水賬作文,寫作用詞不準確,條理不清晰,在寫作過程中不清楚寫作重點。因此,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教師應該積極融合素材,結合相應的范文講解寫作技巧,幫助學生奠定寫作基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仔細賞析這篇課文,由課文優美的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為了突出景色描寫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此,教師可以教導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也可以適當使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同時教師還應該告知學生,寫作用詞要精準、簡練,多用成語。教師可以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分析在特定描寫中可以使用什么寫作技巧,并鼓勵學生先進行模仿寫作,鍛煉寫作技巧,然后再進行創新,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提供主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寫作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鍛煉,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以提供寫作主題,讓學生依據相應主題搜集資料和素材,給予學生鍛煉寫作能力的機會,教師也可以積極參與其中,師生之間進行寫作比拼,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4]。
以《記錄家鄉的人和物》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介紹一些文化習俗,隨后讓學生講述他們了解的風俗。比如一些學生說到族譜,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族譜的知識,有學生說道:“家中的族譜是按字排輩,而且以前的人是有名有字的。”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基所在,當前全球化的速度加快,部分年輕人的思維逐步西化,這種現象不利于民族發展,傳統文化要有人傳承與弘揚。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描寫自己家鄉的歷史人物和文化習俗,初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教授學生一些寫作技巧,比如寫作不能急,要先想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然后再進行潤色,循序漸進,這樣才能寫出好文章。
(五)查漏補缺,積極總結經驗,提高學生能力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再好的文章也是有瑕疵的,所以在寫完文章后,教師和學生還應進行討論,分析各自文章中的缺點和優點,及時進行總結,查漏補缺,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明白文字的力量,使學生充分體會文字的魅力,讓學生對教材素材產生新鮮感,也讓學生逐漸對時代產生正確的認知,對寫作產生親切感。
以《哦,香雪》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教育學生,人的寫作能力是在一次次積累中提升的。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講述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巧妙化用教材素材,比如在《短歌行》中,曹操就化用了《詩經》中的句子。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模仿、化用或者引用積累的優美句子,逐步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課外知識,帶領學生對其進行適當的化用,并整合學生的意見及時優化和完善教學方式,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六)結合社會生活素材,消除學生寫作恐懼
一些高中教師認為高中生在初中以及小學已經接受了部分寫作訓練和語言對話訓練,所以他們在進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時往往只注重對書面表達的要求,卻忽略學生的口頭表達訓練,導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無法得到提升;此外,教師對素材的選取也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寫作模式化,這些都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對此,教師應該有效結合社會生活素材,消除學生的寫作恐懼心理[5]。
以《故都的秋》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閱讀其中關于秋景的描寫,比如開篇“北國的秋,來得輕,來得靜,來得悲涼”直接點出北方秋天的特點。教師還可以講述郁達夫對秋天意境的理解:“那是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通過學習作者對北方的槐樹、秋蟬、秋雨的描寫技巧,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大自然中的事物進行簡單的描寫。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可結合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角度描述自然中的事物,同時還應注意文章的結構。教師在教授寫作技巧時,應該告知學生,一篇好文章不在于其用詞多么華麗精美,而在于文章的架構以及立意。教師應該多指導、多鼓勵學生,逐漸消除學生的寫作恐懼心理。
(七)設置課后寫作訓練,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很多學生經常匆忙看一下題目、主題或者材料,就直接開始動筆,并沒有對相應素材進行詳細的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時間不足,還與學生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寫作計劃有關。對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制訂寫作計劃,鼓勵學生進行課后寫作訓練,想方設法地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接觸更多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為其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除了要告訴學生屠呦呦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還應該教授學生刻畫人物事件的技巧。比如可以按照時間線來寫,也可以挑選少量重要事件來著筆;在寫作的過程中注意用詞,同時還應注意弘揚正能量。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主題,自行搜尋相關的素材,進行課后寫作訓練。在學生完成習作后,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并給出相關的意見,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現如今的高中作文教學方式相對枯燥,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需求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課堂互動,實現知識拓展,激發學生興趣。針對高中作文教學脫離教材素材的現象,教師應融合教材素材,講解寫作技巧,幫助學生奠定寫作基礎,同時可以適當提供主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進行寫作實踐。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還應查漏補缺,積極總結經驗,聯系社會生活內容,逐步消除學生的寫作恐懼心理,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春娟.高中作文教學策略的優化與整合[J].作文,2021(16):56-57.
[2]王棟生.高中作文教學應當有新思路:兼談如何用好新教材[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0(6):9-12.
[3]邵明記.高中生作文的寫作困境與對策[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4]李珂,顧宇佳,武天杰.《新時代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有效運用教材素材的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反思[J].才智,2019(6):80.
[5]白小潔.高中作文教學中的素材積累與運用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