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雨杉
摘要:進入新時代以來,勞動教育已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學生“邊緣化”、課程“空殼化”和資源“分散化”的困境。基于此,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必須以科學價值觀為引領、夯實課程育人的根基和整合勞動教育的資源,精準把握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使高校的勞動教育迸發活力。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37
新時代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教育,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最后一環,必須發揮相關主體作用。同時,勞動教育作為高校全面育人的重要內容,其成效如何直接影響著大學生能否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新時期在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思想方面,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在教育方面,有利于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在政治方面,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1.1思想價值: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勞動教育是永恒的教育,正確且科學的勞動價值觀是檢驗勞動教育成效的試金石。中國青年“面對外部誘惑,要保持定力、嚴守規矩,用勤勞的雙手和誠實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拒絕投機取巧、遠離自作聰明”。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體現了引導新時代青年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的重要性。
在實踐之前,人們總需要有一定的價值觀念,也總是在一定的觀念指導下進行勞動實踐。如果我們輕視勞動,必然會直接導致社會總體勞動實踐效率低下和社會成員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責任感缺乏。這不僅不利于大學生在學校期間的學習,也不利于他們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正確的擇業觀,更不利于國家層面的良性發展。新時代呼喚有正確勞動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新時代高素質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大學生是勞動教育的目標群體。在高校有針對地對大學生群體集中開展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傳授勞動技能,良好的輿論環境也可以激發青年學生對勞動的高度熱情,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標準的勞動價值取向,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正確勞動價值觀。
1.2教育價值:有利于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素質教育向來就不是抽象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能單單止步于傳統空洞的理論說教。五育融合是新時代全面育人的新路徑,而勞動教育作為體驗式教育,是五育融合的關鍵突破口,更是其他四育的有效補充。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被賦予了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首先,勞動可以樹德。它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在培育積極勞動觀的同時,培育學生的勞動品質。其次,勞動可以增智。傳授勞動知識和技能本身就是勞動教育的一部分,它可以擺脫傳統的說教,加深大學生對勞動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再次,勞動可以強體。如果將勞動理論與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可以激發身體潛力。適度的勞動能調動人體,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最后,勞動可以育美。教育過程中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美麗等審美觀念,使學生在勞動中創造美麗,感受勞動的魅力。雖然五育彼此滲透融合,缺一不可,但有所側重才會使素質教育有序開展。基于此,推進勞動教育和秉持勞動為先原則,使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螺旋式貫穿其他四育,真正形成“五育融合”的培養人才新方式,高校才能答好新時代育人命題,加快發展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1.3政治價值: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展望未來,民族復興大業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踏上新的偉大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勞動者的艱苦奮斗。如今,隨著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滿足生產所需,以前重復機械的勞動已經被高度智能的機器所取代。這一變化,要求新時代的勞動者需要具備更高的勞動素質。
勞動教育作為培養一代又一代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基礎性教育,它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獲得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培養積極的勞動態度等。這些觀念、能力、技能等,與高素質勞動者所具備的思想素質、智力素質和體力素質具有高度契合性。同時,勞動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也是意識形態教育。“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勞動鑄就美夢,高校培育大學生以勞動為榮作為人生追求,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幫助大學生成為實現偉大復興夢想道路上的勞動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現實困境
近幾年,我國高校勞動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學生“邊緣化”、課程“空殼化”、資源“分散化”等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
2.1學生“邊緣化”
在高校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勞動教育主體的邊緣化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之下的結果。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進入新時代,雖然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沖突日益消除。但是具有消費性、娛樂性和顛覆性的獨特青年亞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仍占據著主導地位。消費主義、躺平文化、喪文化等一些不良現象極易導致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和實踐出現偏差,進而導致與勞動教育緊密相關的奉獻精神、奮斗精神和創造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缺失。這些不良現象和錯誤思想,代表著個人欲望和社會期待會產生無法跨越的鴻溝,這種只為了滿足個人欲望的勞動是“異化”的。
大學生作為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的群體,在這些不符合主流的現象和價值觀念的作用下,部分大學生缺乏勞動意識,不愿意勞動、漠視勞動;不再以辛勤勞動為榮;對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態度冷漠,即便是參與了勞動實踐,也抱著投機取巧和功利的心態,從內心深處難以達成對勞動的真正認同,一些大學生甚至對部分職業歧視,認為體力勞動者就是低級勞動力,導致在大學生群體中攀比、好逸惡勞、聽天由命之風盛行。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游離于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勞動教育主體逐步趨于邊緣化,成為新時代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障礙。
2.2課程“空殼化”
由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長期分離,加之部分高校對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理解不準確,導致高校大多數過于強調勞動教育的實踐性,而且普遍存在著重實踐、輕理論的問題。把開展勞動教育的方式只依托課外實踐活動,陷入了把勞動教育等同于體力勞動的認識誤區,使高校的勞動教育課程呈現空殼化和膚淺化的趨勢。
勞動與自然的關系最為密切,勞動教育理應回歸自然與實踐。但是部分高校雖然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但實際缺乏系統整體性的設計,直接用簡單機械的體力勞動代替對勞動的教育設計,陷入了“有勞動無教育”的誤區。同時,未能根據學生的身心狀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學生進行勞動知識的系統教學,在學科專業中也缺乏對勞動知識有機滲透,對勞動育人整體的體系、課程和內涵建構缺乏關注,導致勞動實踐活動的高等教育特色不明顯。總的來說,雖然體力勞動是勞動教育的重點,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只目光單一地注重體力勞動,沒有實實在在地把精力放在教育內容的精細編排上,可能會忽略勞動教育的本質。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該是勞動與教育并重,高校勞動教育的方式應該著力破解勞動課程“空殼化”的困境,做到知行合一,勞動教育才不能脫離育人的軌道。
2.3資源“分散化”
過去,由于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使得勞動教育資源呈分散化的趨勢,高校的勞動教育長期以來被置于尷尬的境地:有形但不實用。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需要系統思維,需要融通社會層面的多種資源。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只有形成立體化的教育空間,才能突破原來的教育資源單一的現狀。在國家大力支持并重視勞動教育的今天,高校無疑會重新定位勞動教育,這就需要重新整合和分配勞動教育的資源,為勞動教育的前行保駕護航。
然而,在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今天,教育資源呈散點分布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高校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主體,學校包含著許多的勞動教育元素。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部分高校尚未將勞動教育完全納入高等人才的培養體系中。具體的實踐活動操作性不足,勞動實踐活動往往停留在社團活動或學生自發組織的勤工助學活動之中,缺乏勞動場所、勞動項目、勞動經費和相應的保障機制。同時,高等教育不趨同于基礎教育,高校作為大學生與社會的連接站,必須凝聚社會層面的勞動教育的育人資源,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發展。但是從現實角度看,部分高校在開展過程中陷入了“閉門造車”的誤區,沒有與社會層面的相關企業、志愿服務等優質資源實現對接,無法真正推動高校的勞動教育落地生根。
3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當前,加強我國高校的勞動教育,需要針對勞動教育的突出問題,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形成更加科學的勞動教育新模式。
3.1以科學價值觀為引領,提升勞動教育的思想性
在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下,對勞動的淺表性認識是造成大學生缺乏勞動意識的主要原因。勞動教育雖然有傳遞勞動技能與知識、培養勞動品質等作用,但是其根本目的并不在此,勞動教育的本質在于培育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關鍵在于對勞動意識、情感和精神的激發。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時至今日,雖然人類勞動的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基本原理并沒有失去其現實意義。可以說,在理論層面,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提供了支撐,而且為高校培養高尚的勞動精神提供了價值導向。總之,以科學理論為引領開展勞動教育可以傳遞勞動情懷,把個人幸福與國家興旺結合起來,讓大學生真正理解“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真諦,糾正對勞動的偏差認識,摒棄一切存在偏差的錯誤價值觀,引導大學生自覺參與到勞動教學中,做新時代高素質的勞動者。因此,高校的勞動教育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思想引領作用。并且找準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進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遞勞動教育內容。
3.2夯實課程育人的根基,提高勞動教育的系統性
勞動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手腦一致、身心合一。要使勞動教育在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真正扎下根基,必須正視有勞動無教育的問題,使勞動教育有機滲透到教育教學中。
高校有效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離不開系統思維,需要以第一課堂為基礎,注重建設配套課程。一是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實現學術與趣味的融合,傳授勞動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勞動與商業、法律等社會各方面的深刻聯系。同時,根據學校勞動教育需要,配備必要的專職專任教師,承擔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以及教學與研究工作,提高教師隊伍的專任化程度,增強其職業素養。二是注重發揮思政課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政課上著重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的重要闡述等內容進行充分的解讀,幫助學生了解勞動的基礎地位,并有意識地加強他們勞動的認識,使思政課的勞動教育內容專題化。三是樹立“大勞動教育觀”,加強專業的引領作用,以“專業+”為路徑,依托已有課程專設勞動教育模塊。具體來說,“專業+勞動”的路徑可以使學生能夠學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體驗勞動,在具體的工作中檢驗自己的專業,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應用專業技能。
3.3整合勞動教育的資源,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勞動教育資源是高等教育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依托,可以擴展勞動教育的學習空間。所以,高校必須聚集好家庭、社會、政府各方面的育人資源,攜手下好勞動教育“一盤棋”,激活勞動育人的活性因子。
首先,校企共建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共建人才培養高地可以進一步推動校企的深入合作,聯合培養專業化人才,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良好形勢,打造出獨特的品牌。同時,推動家庭和學校層面攜手合作開展教育。提高學校、家庭對學生參與的勞動過程進行多樣評價,可以避免假期出現的教育斷層問題,有效打造勞動教育新動態。其次,依托網絡的資源優勢,為高校勞動教育注入新活力。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大部分素材來自真實的線下生產生活。因此,網絡媒體應深化整合素材,加強媒體融合,創作出傳播性強、更具時代感的勞動題材宣傳作品。使大學生在網絡上以更直觀的方式接受勞動教育。通過這種多元化的方式,在網絡平臺上普及勞動的樂趣及其重要性,引領勞動的潮流和趨勢,營造有利于勞動的輿論氛圍,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內生力量,培養學生的職業品格,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勞動品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0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N].人民日報,2022-04-22(010).
[4]列寧.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63-464.
[5]李雨燕.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育人導向[N].光明日報,2020-04-27(06).
[6]施桂紅,馮江英.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4):48-50.
[7]張亮,丁德智.新時代高校立體化勞動教育體系建設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4):45-47.
[8]曲霞,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辨析與體系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9,(02):73-77.
[9]呂艷嬌,姜君.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維度[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82-87.
[10]裴文波,岳海洋,潘聰聰.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多維透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