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婷 王婉蓉 傅凱莉
摘要:當前數字媒體技術不斷迭代更新,和藝術結合,推動了數字交互動畫的發展。新媒體時代,交互動畫憑借豐富的交互體驗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受到大眾的廣泛歡迎。近年來,我國以非遺為題材的交互動畫不斷涌現,在傳播文化的同時也推動交互動畫的發展。文章從觀眾的角度入手,分析觀眾在交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結合現今交互動畫與文化產業之間的背景關系,探討其在傳承非遺中的價值。
關鍵詞:數字媒體;數字交互動畫;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承
中圖分類號:TP39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7-00-03
數字動畫一直以來都很受大眾歡迎,高自由度的表現方式使動畫幾乎能夠容納所有類型的題材,也因此被廣泛應用到數字媒體的各個領域中。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動畫有了新的特征——交互。傳統的動畫存在一種距離感,觀眾與作者、作品之間無法進行互動交流,而交互式動畫為傳受雙方搭建了互動交流的橋梁。創作者可以有目的地讓觀眾觀看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而觀眾也可以選擇性地接收信息,雙方實現了順暢的互動交流,觀眾從被動接收信息轉向主動選擇信息,動畫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交互式動畫能更高效地傳遞文化信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一直是我國重點保護和傳承的對象。數字交互動畫是數字信息時代的產物,能夠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給受眾帶來觸覺體驗,在展示視頻、圖片的同時滿足受眾的趣味性閱讀需求,進而有效傳達非遺的精神內涵,有溫度、有情感、有價值地傳承和傳播非遺。
1 數字交互動畫:動畫的傳承價值
1.1 承載文化的藝術美感
數字動畫一直以來都是創作者們熱衷于選擇的藝術表現形式,它通過包羅萬象的藝術載體,能夠呈現出不同個體之間多姿多彩的審美共性和文化表征[1]。面對多種多樣的非遺,數字動畫能夠結合各自的風格特點,將非遺轉換成觀眾能夠感知的視覺符號,通過畫面、聲音、內容結合技術美展現文化的多樣性。這種方式賦予了非遺新的意識形態,而數字動畫可以在傳播過程中發散意識形態中的藝術美感。
數字動畫中的藝術美感是從動畫內容的敘事和審美體驗中總結出來的,有利于人們在觀賞中獲得愉悅體驗,滿足審美情趣。次元指的是維度或者獨立的空間,動畫中的跨次元藝術美感一是指非遺內容上的跨次元表現,文化內容表現從一次元到三次元的設計轉化與創作者的個人藝術美感和審美感知高度相關,最后通過不同的敘事方式表現。二是指文化內涵的跨次元傳播,將非遺中的精神內涵通過動畫媒介傳播至大眾文化里[2]。這種跨次元的藝術美感區別于其他的影像視頻,數字動畫可以不受時間、空間以及形態的限制,其高自由度的創作能夠完美契合不同的非遺。
數字動畫與不同的優秀非遺結合,能創造出不同的文化內涵,而這種跨越時間空間的藝術美感往往能夠吸引受眾,給受眾帶來深刻的體驗,增強受眾對文化的感知力,有效輸出文化。此外,藝術美感受到個人主觀意識的制約,每個人獲得的不同程度的審美愉悅和審美情趣都有助于激發其二次創作。在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優秀作品和短視頻充斥人們的手機,通過感知動畫中的藝術美感激發人們的創作欲,對傳承優秀非遺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2 文化傳承的產業發展
如今數字動畫視頻與非遺的結合已經非常成熟了,其中不乏優秀的動畫作品。但是傳承非遺必須融入大眾的生活娛樂,只有貼合大眾的生活,文化的傳承才有意義。數字動畫視頻的優勢在于其兼容度,能夠應用在各個場景以及不同的設備中,具有非常顯著的傳播優勢,它通過藝術的方式重構非遺的形象,打造屬于本身的文化品牌,產生良好的品牌效應,有利于非遺的傳承[3]。其次,在愈發成熟的文化產業鏈中,加深大眾對非遺品牌的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公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提高公眾對非遺的重視程度。
數字動畫與非遺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數字動畫需要優秀的文化滋養,進而不斷豐富自身內容,創作出更優質的動畫視頻,推動動畫視頻產業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數字動畫的傳播有利于強化非遺傳承效果,尤其是瀕臨消亡的非遺手工藝,可以通過數字動畫得到傳承,同時非遺傳承人也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以經濟效益反哺非遺傳承發展。因此,數字動畫應該致力于將非遺的精華展現出來,正確有效地傳承文化,使其迸發頑強的生命力。
2 數字交互動畫:交互的互動價值
2.1 沉浸式體驗的交互感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動畫的交互性進一步擴展和延伸,早期的交互動畫一直試圖通過鏡頭語言營造觀眾主觀感受方面的交互式體驗。這種交互方式只是讓觀眾以旁觀者的身份“圍觀”,并沒有實現創作者與觀眾真正的雙向互動。目前較為成熟的交互式動畫以HTML5網頁協議作為載體,主要被運用在小程序、移動端APP和網頁中,用戶可以通過點擊動畫實現人機交互。例如H5新聞作品《天渠》通過多種運動交互方式使受眾獲得了強烈的沉浸式體驗,運用動畫、視頻、音樂和插畫等營造了一個逼真的新聞環境,給受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4]。受眾通過沉浸式的方式參與互動,在不斷交互的過程中獲取信息,從這樣的行為活動中獲得強烈的愉悅感,同時通過個人行為方式控制作品的發展走向,從而完成數字交互的審美活動。
VR頭戴式混合現實設備的產生使數字動畫有了新的交互方式——VR交互動畫,它解鎖了新的交互方式。在VR交互動畫中,由于人們觀看的畫面已經脫離現實世界,超脫真實世界的行為邏輯和審美體驗迫使受眾遵循創作者的意愿參與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受眾潛移默化地感受藝術的吸引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受眾出現了不符合現實世界邏輯思維的審美期待,在虛擬場景中獲得了自由行為交互的審美體驗。探索式的審美體驗能夠最大限度地激起受眾對非遺的審美期待,深化受眾在體驗過程中對文化的審美認知。基于這種沉浸式的交互美,在創作者的逐步引導下,受眾不由自主地產生認知探索,受眾的這種交互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與作者進行無形的交流[5]。換言之,當受眾通過互動使畫面產生某種結果時,受眾就已通過自身的行為與作品產生了潛在的交流,這種交流可以理解為以作品為基準的創作者與接收者之間雙向的理性與感性互動傳達,互動的價值也由此體現出來。
2.2 主動參與的體驗感
傳統的動畫作品體現的是創作者個人的主觀思想,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審美差距阻礙了兩者的交流,呈現出以創作者思想為中心的特點,創作者無法得到反饋,交互動畫作品在傳播過程中的去中心化使作品本身沒有最終形式,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藝術生產而創作的最終作品不是文化生產的機械復制,而是會變化的作品[6]。從觀眾的體驗角度來看,觀眾既是欣賞者,又是創作者,交互動畫的人機交互特性使觀眾從被動接收信息轉為主動參與活動。交互動畫使觀眾由旁觀電視、電影的視角轉向第一人稱視角,視角的轉變使觀眾以主觀視角參與到動畫的敘事情節中,進而主動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觀看角度。交互動畫的人機交互特性縮短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審美距離,充分發揮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使觀眾融入故事情節。
例如,在VR交互動畫《紙鶴》中,觀眾可以通過手部追蹤指揮音樂、解鎖門戶、點亮隱形世界等,為動畫主人公音樂家尋找真正的靈感。在這個過程中,觀眾通過自主體驗在物理、情感上與音樂家建立聯系,從而獲得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的沉浸式滿足。
傳統的動畫藝術作品都是通過線性敘事實現的,由于技術的限制,觀眾無法參與作品創作。交互動畫在觀眾的參與下自主交互,觀眾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某個劇情,整個劇情發展脈絡隨著觀眾的選擇而改變,觀眾的不同選擇使作品呈現不同的效果,也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受[7]。與此同時,觀眾通過作品和其他觀眾交流,還可獲得新的思想感悟與情感體驗。觀眾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還體現出對非遺知識的需求,促使非遺在傳播過程中做到真正的知識輸入,而非單方面的強制觀看。比如《獅頭彩扎工藝》這部交互動畫將獅頭彩扎工藝的每一個步驟通過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觀眾可以通過點擊、拖動等交互方式主動參與其中,體驗每一道制作工序,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制作環節。觀眾在交互體驗中獲得樂趣的同時也吸收了相應的文化知識,不僅受到了非遺的熏陶,還促進了非遺的傳承發展。
3 非遺類交互動畫的傳播價值
3.1 數字交互動畫的文化信息傳播
傳承非遺,提煉文化內容至關重要。當今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中充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數據信息,這要求非遺傳播做到凝練精華。同時,展現的內容必須符合主流價值觀,順應當今時代發展潮流。數字交互動畫可以有效地傳播圖像信息,加深人們對非遺的印象[8]。對非遺進行數據化采集意義重大,針對難以有效保護和呈現的非遺,可以基于數字技術進行形態保護和呈現,將非遺轉化為圖形、圖像、文字等信息,再通過極具創意的創作方式賦予非遺勃勃生機。
非遺具有一定的藝術特征。數字交互動畫可以將非遺的藝術特征轉化為特有的藝術符號進行有效的傳播。非遺在傳承中面臨諸多問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搭建的數字信息展示平臺和系統具有跨媒介、跨時空的特征,通過數字交互動畫普及和傳播非遺可以增強公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抵御外來文化入侵、提高非遺的受關注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2 數字交互動畫的精神內涵傳播
數字技術為藝術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技術泛濫也會導致創作者對工具產生盲目崇拜,要求作者在進行文化傳播的同時也要精準把握藝術內涵。在數字交互動畫中,虛擬化的創作主體是多種數字媒介的重要展現方式。而數字媒介的強大媒體容載量和信息資源共享提高了創作的自由度和參與度。數字交互動畫對非遺進行藝術化處理和加工,其中富含人生哲理、生活真諦等具有啟發性的作品常常能夠跨越時空引導人們思考,進而引發情感共鳴,為發展和擴充非遺傳承人隊伍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此外,創新是維持文化遺產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動畫可以靈活地與其他藝術學科交叉融合,利用數字媒體的藝術與技術特征重新解構文化遺產的內涵,活化文化精神,文化遺產就能憑借數字交互動畫這一載體進行活態的內涵傳播,通過交互動畫進一步凸顯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意義。這是數字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數字化資源與開發應用中數字化展示與傳播的重要功能[9]。與此同時,數字化創作也為傳統文化藝術提供了新的傳承方式和發展空間,豐富了藝術表現形式,賦予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取向和審美,促進公眾參與其中,實現文化內涵的傳播與傳承。
4 結語
數字交互動畫高度的創作自由、虛擬再現和較強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滿足非遺的傳承需求,提取文化遺產的精華,凝練當今時代的語境,對傳承發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數字媒體平臺能為我國的文化建設提供保障和支撐,利用數字技術“復活”文化遺產絕不是單純的技藝結合,數字交互動畫一直在向更高階段邁進,追求多元化的發展。在注重視覺、技術、交互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時,也要把握藝術在文化傳播中的核心內容,文化遺產該如何與數字技術結合以實現更好的傳承發展才是目前的重要課題,需要人們不斷探索,使其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宗偉剛,段曉昀.數字交互和媒介參與:微動畫的技術進階與文化表征[J].中國電視,2021(4):78-81.
[2] 姜沛勃,韓靜華.未來影像發展趨勢下的動畫交互形態轉變研究[J].藝術教育,2020(4):137-140.
[3] 戴梅萍.數字動畫短視頻在非遺文化傳承保護中的運用[J].今古文創,2021(47):77-79.
[4] 崔浩月.論H5新聞作品《天渠》的“沉浸式傳播”[J].今傳媒,2020,28(7):25-27.
[5] 類維順,齊恩源.時空重疊:混合現實技術在交互式動畫中的應用[J].文藝爭鳴,2021(11):162-166.
[6] 高源,劉堅.數字影像藝術創作多元化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2(3):265-269.
[7] 高源,劉堅.數字影像藝術的交互審美分析[J].文藝爭鳴,2021(10):187-192.
[8] 楊喜帆.數字媒體藝術在影視動畫中的價值及應用[J].大眾文藝,2021(15):124-125.
[9] 魏穎,徐明.動畫電影:數字技術應用與美學價值[J].電影文學,2020(23):124-127.
作者簡介:王婉婷(1997—),女,江西南昌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媒與影像數字化。
王婉蓉(1997—),女,江西南昌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媒與影像數字化。
傅凱莉(1988—),女,江蘇蘇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實證美學、感性工程學、用戶體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