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隨著各類青少年問題的出現,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學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關注。然而從當前具體形勢來看,許多農村小學并未真正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作用,這不僅不利于教育戰略目標的實現,同時,也對小學生的健康和全面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一、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農村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情況來看,雖然在國家的推動下課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不容樂觀的問題。
(一)教育部門缺乏重視,評價體系不合理
通過對農村小學的調查和研究發現,發放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學校僅有四成左右。從根本上來看,造成教材發放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門缺乏重視,同時,在教育機制上也存在明顯的漏洞和問題。
從評價體系來看,當前教育部門在對教師的教學成果進行評價時主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主要判斷標準,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情況并未被列入教師的評價機制,更缺乏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測定與評價。與此同時,將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名次與教師的薪酬制度以及晉升機制相掛鉤,導致教師為了自身的調動問題不得不過于關注其他科目成績的提高。而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僅僅是通過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做出判斷和評價,既不考慮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創新能力、實踐水平,更缺乏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態度等的了解和判斷。在此背景下,被排除在考試科目外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自然無法引起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學校、學生還是教師都無法真正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用。
(二)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過于單調和枯燥
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農村小學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且講解以教材內容為主,學生在聽課后對課堂所講解的內容機械式背誦。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單調無趣,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無法確保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教師的專業素養達不到要求
從當前農村小學的具體情況來看,由于師資力量匱乏,大多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任課教師都是其他專業的兼職教師,而非對口專業的人員,導致許多教師都是在咨詢和摸索的過程中開展教學,且身兼多門學科的教學任務,導致教師無法全身心投入到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中,因此在教材的研究以及課標的理解方面較為乏力。
(四)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未得到真正保證
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都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能動性的發揮。除此之外,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育也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從當前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情況來看,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仍然占據最重要的地位,而忽視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都不容樂觀。
(五)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
馬克思主義指出,實踐是理論知識的來源,也是驗證理論知識正確性的根本途徑。因此,只有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生活,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和優勢。然而,當前許多學生并未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作用,導致這些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動力和熱情。很多學生在學習時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缺乏必要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熱情,不僅與學習的根本目標相違背,更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高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具體策略
隨著社會形勢的變革,各類青少年問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青少年問題的發生頻率,更能幫助學生提高思想品德素養,從而為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加強品德建設并更好地融入社會帶來深遠影響,更能為國家的發展培養更優秀、更全面的綜合型人才。除此之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還能對政治、歷史等課程的開展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為了提高農村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提高教學技巧的基礎上,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首先,應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相融合。具體來說,比如在講解“低碳生活每一天”這一課時,教師可將這一課的內容與化學相關知識相融合,幫助學生了解低碳生活對于人類生活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并結合相關的化學知識,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具體的低碳物質以及碳排放對環境的危害等。除此之外,還可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總結在生活中為了實現低碳生活所能夠采取的具體方式和手段。
其次,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設置更有趣、更能吸引學生的課堂導入。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采用有趣、新穎的導入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本次課的興趣,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通過打造更輕松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本科的教學質量和效率,視頻導入、故事導入等方式都能夠達到這一目的。如在講解“煙酒有危害 毒品更危險”這一課時,教師則可通過播放與煙酒和毒品相關的視頻,將煙酒和毒品的危害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并在此基礎上引出本課的主題和內容。幫助學生真正認識到煙酒和毒品不僅會對自身健康帶來威脅,更會對社會和環境帶來不利影響。除此之外,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在課堂上更容易出現記憶力不集中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設計更有趣且更有啟發性的問題,這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夠激發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同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確保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如在講解“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這一單元時,教師則可提問: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民間藝術有哪些?通過這一問題,不僅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更能幫助學生提高觀察生活的能力和意識。
(二)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以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借助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更直觀、有趣地將知識呈現給學生,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講解“感受家鄉文化 關心家鄉發展”這一單元時,教師則可通過播放家鄉變化前后的圖片和視頻,來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家鄉的發展歷程。與此同時,可對學生提出問題:“除了圖片上所展示的內容外,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家鄉的其他變化?”在拋出這一問題后,學生則會對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景象進行思考,在分析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時代的變化以及社會的變遷,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幫助學生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懷。除此之外,在講解“心中的‘110”這一課時,教師則可通過播放動畫視頻,來幫助學生了解110的作用以及撥打110的具體流程,并對學生提問:“除了110,大家在遇到其他困難的同時,還能撥打什么電話呢?”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知識來回答這一問題,通過這一提問,能夠幫助學了解到更多的自救知識,從而在遇到困難和危險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確保生命安全。
(三)對學生加以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新課程改革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只有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才能真正達到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目的,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入小組討論、合作實踐等教學模式。如在講解“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時,則可對學生進行分組,并要求學生對生活中所常見的各類規則進行討論。同時,在完成討論后,每一個小組可選取一個發言人向全班同學闡述討論結果。最后,由教師對大家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從而幫助每位學生認識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四)教師應自我完善,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
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帶來最直接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國家教育目標的變化,不僅全新解讀了學生的學習,更對學生的人格培養以及道德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師的角色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人格培養的關鍵人物。教師不僅應根據新課標要求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應幫助學生了解做人、為人處世的道理。由于小學生存在顯著的向師性,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對自己的言行加以規范,真正做到以身作則,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在環境形勢瞬息萬變的今天,必須秉持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以緊跟時代潮流。除此之外,在國家教育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對教師的能力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師必須立足國家教育戰略,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提高知識水平。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總結和分析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從而采取措施進行改善,以達到不斷完善自我的目的。總而言之,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緊跟時代潮流,在不斷獲得自身進步的同時,為學生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農村小學而言,首先應認識到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從而解決當前所存在的問題。在提高對這一課程重視程度的同時,不斷壯大教師隊伍,通過優化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雄飛.淺談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J].輕松學電腦,2018(8):1.
[2]王丹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12).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自籌課題“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以北塬學區為例”(立項號:GS[2021]GHB086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