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數學教學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本文闡述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內涵本質、價值取向與操作要義,希望能為其他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內涵本質;價值取向;操作要義
作者簡介:張雅潔(1994—),女,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街道童店小學。
無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這兩大教育理論都提到了“生活”,論述了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強調了生活對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應當與生活相聯系。教師不應當讓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而應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做中學習。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所研究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等都源于生活。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內涵本質、價值取向、操作要義進行分析。
一、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內涵本質
所謂數學生活化教學,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可以將數學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聯系,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融合[1]。這改變了傳統的教死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需要結合生活中的實物、事例、現象等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采用生活調查、社會實踐、實驗探究等方式進行學習。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具體的生活場景,有利于營造濃厚的生活氛圍,讓教學更有溫度。
將數學教學生活化,需要以生活為中心,將教、學、做相融合,從僅僅關注課本向關注課本和生活轉變,從讓學生死記硬背向教學做合一轉變。教師從課本走向生活,將數學教學融入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不僅能夠豐富數學教學內容,拓寬數學教學路徑,而且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避免出現操作誤區,進行低效教學,如生活化教學流于形式、選材不合理等;應當基于學生立場,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在數學課堂上開展,還可以延伸至課外。
二、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取向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路徑,是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也是知行合一思想的體現。這樣能夠讓學生樂學活學,覺得數學易學好學,成為數學學習的主體,在實踐和體驗中實現全面發展。
(一)樂學,保持學生心情愉悅
教育家斯賓塞認為:“兒童欲望的正當滿足,能導致兒童精神上的愉快,而這種愉快反過來能成為求知的動力?!北3中那橛鋹偸菍W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助推劑。學生如果缺乏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就容易產生消極心理,難以激發學習動機。
根據情緒心理學的觀點,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2]。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只有保持心情愉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教學活動。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旨在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喚醒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是真實的、可感可知的;讓數學教學散發生活氣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梢?,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可以保持學生心情愉悅,讓學生樂學愛學。
(二)易學,使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具體
有的學生認為數學難學,或認為數學學習比較枯燥,所以不喜歡數學,也學不好數學。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是數學主要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容易。小學階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相對比較薄弱。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抽象的知識會讓他們認為數學十分復雜,這不利于他們理解相關知識,甚至會降低他們學習的興趣。而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使復雜難學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易學,同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具身體驗。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融入生活元素,創設生活場景,直觀地呈現數學知識,賦予生活中的實物、事例、現象數學教學價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借助生活素材進行動手操作,有利于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實現數學思維的發展。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將抽象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具象化,能夠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使數學知識變得易學好學,并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數學教學的效果。
(三)趣學,優化學習策略
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趣”中學。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學生練。學生學的知識僅限于課本內容,做的題目一成不變,學習模式單一,這容易讓他們感到枯燥,覺得學習缺少樂趣。而將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能夠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既可以在課堂中模擬生活場景,組織學生在教室內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進行實地觀察或者實驗探究,運用課本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同時,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教學活動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四)在做中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僅需要記住數學概念、公式等知識,還需要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正所謂“我聽見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說明有效的學習是基于理解的學習,學生在理解了知識之后,印象才會更深刻。教師需要讓學生在親自實踐、親身體驗中學習。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既要將現實生活與數學教學內容相聯系,也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教學做合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演示操作過程,再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折一折、拼一拼,或通過實驗搜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能夠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做到學以致用。
三、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操作要義
(一)尋找生活原型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一般有對應的生活原型。教師可以在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時,引導學生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融入生活,讓學生喜歡上數學。
利用生活原型進行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貼近學生的生活,也可以拉近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積累經驗。有的知識在生活中的原型是顯性的,它們與生活之間有著外在的聯系;而有的知識的原型是隱性的,它們與生活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這需要教師用敏銳的眼光發現兩者的聯系,尋找知識的原型,借助生活素材開展教學。例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時,教師可以從吃飯前拿筷子的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用字母表示人數與筷子根數之間的關系,進而發現筷子根數是人數的2倍。學生從這一現象中既能找到用字母表示數的原型,也能找到乘法和倍數知識的原型。
(二)選取生活素材
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需要將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從生活中選取教學素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選取生活素材,要求教師將生活中的事物、現象等作為數學教學的資源和學生學習的載體。
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素材,適當拓展課本內容;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營造濃郁的生活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此外,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將這些素材作為學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課本編者在“折線統計圖”單元的“蒜葉的生長”一課中,選取了生活素材,根據大蒜根須和葉子的生長情況繪制了折線統計圖。教師在教學本節課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其他素材,如讓學生統計自己身邊的家人、同學喜歡看的電視節目的情況,然后呈現在統計圖上;把大蒜換成黃豆、綠豆等,引導學生觀察、記錄它們生長的情況,并繪制統計圖。合理選擇并運用生活素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而且能夠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體會到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帶領學生走進生活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要想學會游泳就需要進入水中,要想學會種地就需要到田里去。這說明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將生活引入數學課堂,還可以讓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教師在教學中既可以從生活中挖掘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也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教學場所,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觀察,旨在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講解“大樹有多高”一課時,筆者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觀察大樹,測量大樹的高度。在“公頃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到操場上走一走、看一看,切身感受1公頃有多大。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筆者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到商場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用人民幣購買商品,以此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同時更全面地認識人民幣。
(四)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經驗包含著珍貴的學問,經驗可以制造一切未來。學習與經驗密不可分,學習是形成經驗的過程,也是運用經驗的過程。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其實是將生活經驗數學化的過程,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生積累生活經驗,有利于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體現。在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找準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融合點,借助生活場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利用生活經驗有效解決問題,享受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方向與位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用右手(或左手)拿筷子”的生活經驗認識“左”和“右”;結合“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的生活經驗,認識“東”和“西”,根據北極星所在的位置認識“北”。
(五)深入體驗生活
數學生活化教學主張讓學生體驗生活,獲得生活和數學學習的體驗。將數學教學生活化,需要學生在親自體驗中探究數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理解數學的內涵。在做中學是學生進行生活化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應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深入的體驗和實踐,主動獲取知識,熟練掌握知識。
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體驗生活的效果。學生對生活的體會越深刻,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往往就越強。教師應當為學生設計生活體驗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體驗生活,充分了解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運用生活素材幫助學生學好數學。例如,在“升和毫升”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各種常見的容器,如茶杯、水壺、牛奶盒、飲料瓶等,為學生創造了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看一看、猜一猜、分一分,在親眼觀察與親身體驗中理解與容量有關的知識。在課后,筆者布置了“利用塑料瓶制作一個1升的量具,然后用這個量具去測量水勺、臉盆等容器的容量”的任務。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進行體驗,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真正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
【參考文獻】
[1]李雪琴.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8(22):105.
[2]莊恒謙.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策分析[J].數學大世界(小學五六年級版),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