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婷
摘 要:中職思政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旨在培養具有良好政治素養、法律意識、職業道德和健全人格的專業技能人才。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學的內在要求,也是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找到兩者的契合點,發揮最大合力,是提升思政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中職? ? 思政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 ? 融合
課? ?題:本文系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級別為校級重點,課題號為SK201904)的研究成果。
一、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需要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
中職學生處于由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青春期,心理較為敏感、脆弱。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由于認知水平有限、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受進入職業學校后教育模式改變等因素影響,中職學生在心理方面容易產生各種問題。由于中職學生的成績普遍不太好,他們受到很多來自家庭、學校的壓力,不少學生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另外,中職學生也普遍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嚴格自律的意識和堅持不懈的毅力,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止步不前或直接放棄,逐漸產生畏學、厭學的情緒。此外,職業教育更為注重專業教育和技能傳授,很多學生在進入中職學校后,面對學習節奏的改變、學習方向的調整,往往茫然無措,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和放縱心理。
因此,為實現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需要將思想政治引領和心理教育疏導有機結合起來,防止青年學生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出現心理失衡、人格障礙等心理問題。
(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為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對2008年發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修改和調整。在課程設置上,將之前的“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整合為“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心理健康”由選修課調整為必修課,可見國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在課程目標上,課程標準提出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和公共參與等五大核心素養,明確健全人格的內涵是具有積極心理品質和向上的心態,能自我調節和管理情緒,并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職業心理素質。由此可見,相關部門在課程標準的設置中已將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思政課程。
二、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同向性
從教育目標看,中職學校的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教學目標是各有側重、相對獨立的,但兩者最終都要實現“育人”這一目標,即為國家建設培養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合格技能人才。這一出發點與歸宿點使兩者同向同行,緊密聯系。
(二)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交叉性
從教育內容看,中職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同屬精神層面的教學,思政課程中含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需要教師努力挖掘。以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為例,在辯證唯物主義的教學中可以結合主觀和客觀的知識,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自己發展的主客觀因素,鼓勵學生積極調整心態適應環境,并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學好專業知識;在唯物辯證法的教學中,可以結合矛盾論,幫助學生以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擺正位置,克服自卑或自滿心理;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教學中,可以結合本質與現象的知識,幫助學生學會辨識真相與假象,透過現象抓住問題本質,學會認人識人,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在人生觀的教學中,結合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知識,使學生懂得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克服自私自利的心理,培養學生樂于助人、奉獻社會的品質。
(三)?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通性
從教學方法看,中職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相似性,可以互通互借。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認知療法與思政教育中常用的說教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脫敏法與思政教育中的體驗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榜樣示范法與思政教育中的先進人物案例教學法等,在原理和方式上都具有相似性、相通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研習,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教學方法,來補充和拓展思政教育方法,以拓寬教學思路,豐富課堂內容,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四)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促性
從教學作用和教學效果看,健康的心理是有效開展思政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順利開展,并增強其針對性、有效性,而思政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則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調節心理狀態,解決心理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機能,使學生成為情緒穩定、心態平和、人格健全的健康人,只有這樣才能樂觀地面對學習和生活,才能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思政課程的學習。同時,由于思政教育的理論性強,著重于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意識形態的引領和道德規范的教育等,教師只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人生經歷和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讓思政教育深入學生的內心,在心理上與他們拉近距離,在認知上使他們產生共鳴,才能使學生對抽象的理論有切實的感知、有深刻的領悟,并在思想接受的基礎上自覺踐行。總之,思政教育是關乎思想意識和心理認知的教育,學生只有將書本理論內化于心,才能真正做到外化于行。
思政教育以馬列主義等科學理論為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意識決定“三觀”,也直接影響人的心理機能的正常發揮。中職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往往源于思想認識的偏差,如攀比享樂心理往往源于政治信仰不堅定、價值取向偏離,偏執與自私的心理則可能與責任意識不夠、缺乏辯證的思維方式等有關。因此,要使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塑造健康的人格,教師必須以正確的世界觀、道德準則、法律規范進行引導,從而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定位和價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有利于明確心理教育方向,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
三、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具體途徑與實施方法
(一)轉變觀念,構建大思政格局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思政教師應當與時俱進,認真學習領悟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明確現代社會對技能人才各項素質的要求,充分認識教師的責任不能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層面,思政教育也不只是單純地傳授政治理論和道德觀念,“育人”才是核心。教師要深刻體會中職思政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努力構建大思政格局,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動交流、素質拓展等與思政課程的目標創設、任務驅動結合起來,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的生命教育與價值觀澄清。
(二)整合師資,加強教師團隊的協作
一方面,如前所述,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雖然聯系緊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在理論基礎、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目標側重上還是存在諸多差異的。因此,要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中職學校要為思政教師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交流與互學創造條件,組織雙方共同研究學生在思想、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集體探討解決方案,實現兩個學科的良性互動和有效滲透。
另一方面,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需要教師立足實際情況進行區別教育。思政教師要與授課班級的班主任及其他任課教師加強溝通與交流,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洞察變化,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地實施教育計劃,使思政教育與心理疏導相結合,課堂教育與日常教育互為補充。
(三)完善教學,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始終是課程教學的主渠道,中職學校的思政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從學生認知水平出發,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在備課時深入挖掘心理教育素材,在教學設計中呈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如增強學生自信、提高抗壓能力、正確認識自我等,力爭做到教學情境學生易融入,課堂問題學生肯思考,教師講解學生可接受。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以平等之心對待學生,以關愛之情包容學生,以人格魅力感化學生,讓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角。
(四)科學評價,矯正學生不良心理狀態
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考試等是檢測和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中職思政教師可通過練習、作業、考試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一方面,善于發現學生的每一點微小進步,及時給予認可與贊許,使他們不斷增強自信心;另一方面,對于學生出現的成績不佳、成績退步等問題,要認真分析成因,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紓解焦躁情緒,改變不良習慣,改進方式方法。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全面審視自己,客觀作出評價,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以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人生起伏。
四、小結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都肩負著“育人”使命,共同致力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中職思政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積極探索新途徑、新方法,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努力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志鳳.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J].職業,2020(8).
[2]馬雪梅.在中職政治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芻議[J].中等職業教育,2018(12).
[3]李萍.談中專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5(7).
[4]祝文娟.論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課的必要性[J].快樂閱讀,2015(12).
(作者單位:宣城職業技術學院、皖南醫藥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