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學習中,不少學生的思維處于低水平階段,思考的方式趨同、單一,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難以得到發展。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形成對于理解、思考、評價、應用文本等方面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同時,教師應該基于高階思維的整體性、發展性等特征,深入分析文本,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的思維自由地生長;融入創意,讓學生的思維靈動地飛揚;引發學生思考,開展評價,讓思維不斷地深入,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階思維
作者簡介:陸丹(1982—),女,江蘇省無錫市前洲中心小學。
閱讀是輸入,表達是輸出。學生從信息的接收到觀點的表達,需要經過思考,也就是說,從閱讀向表達過渡的必備要素是思維能力。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是開展閱讀學習活動的前提條件,有利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完成閱讀與寫作任務,學會表達。目前,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缺乏開放性與靈活性,往往只通過反復的練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解題能力,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無法有效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
高階思維是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學生的高階思維主要表現為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思考、表達、延伸等方面的能力超出一般水平[1]。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形成高階思維能力,有利于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教師應緊跟時代潮流,設計需要讓學生進行思考、批判、創造的課堂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啟發學生思維,保證學生的閱讀質量。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將關注點從對文本內容本身的了解轉移至對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體會上,從對文本的表層含義的掌握轉移至對文本深層內涵的挖掘和理解上,探尋語言本真,以及作者采用某些寫作手法的用意,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2]。為了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合理設置教學環節,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逐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一、分析整合,讓思維自由地生長
部分學生在進行閱讀學習時,常常會出現難以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注重加強語文知識整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設計教學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僅僅幫助學生掌握教材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找出課文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梳理文章結構;在此基礎上,對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主旨進行深入分析。學生在開展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厘清文章的層次、脈絡,找出文中的關鍵語句,體會這些語句的內涵,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
學生是否具備高階閱讀能力的一個判斷標準是他們能否整合文本信息,使信息與信息之間相互融合。 例如,名師王崧舟在《小珊迪》這篇課文的觀摩課中,先從題目中的“小”這個字入手,之后引導學生圍繞“小珊迪具備哪些精神品質?”這一問題品味文本,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感,進而感受到小珊迪的誠實、善良。王崧舟老師在講解本課時,從整體出發,抓住了文章的關鍵信息,對文本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有效整合,從而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高階閱讀能力。
又如,課文《普羅米修斯》是一個古希臘神話故事。它與《盤古開天地》這篇關于中國古代神話的課文存在較大差異。在古希臘神話中,眾神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并且,這些神話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神也有人的七情六欲。為了加深學生對《普羅米修斯》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繪制一張網狀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普羅米修斯盜取了火種,因此眾神領袖宙斯要對他進行嚴厲的懲罰;而普羅米修斯為了造福人類,甘愿受到懲罰;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為普羅米修斯受到懲罰感到憤憤不平,于是解救了他。這篇課文體現了普羅米修斯極富同情心、十分勇敢的性格特點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懲罰”一詞十分關鍵。學生通過這個詞語,能夠很快了解文章的大意,深刻體會到人物的精神。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結構,理解課文主旨,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整合教學資源,從課文的整體出發,再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分析文本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再如,教師在教學《夸父追日》時,可以設置“創編故事,再塑夸父形象”的環節。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列子》和《山海經》中關于夸父的描寫進行比較閱讀,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并簡要概括故事情節。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查閱過的其他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編有關夸父是怎樣追逐太陽的、他與太陽之間發生了哪些事情的故事。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與其他同學分享,并根據其他同學的點評完善自己的故事內容。在上述活動中,學生閱讀不同版本的《夸父追日》,概括故事情節,并在此基礎上,自主創編新的故事,重新塑造夸父的形象,不僅能夠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相關知識,并且能夠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高階閱讀能力。
教師應從教材的整體性出發,善于將教材中的單元導語、課后習題等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巧妙設計教學內容;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從文章的某些語句出發,讓學生對關鍵信息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進行自主閱讀,從多個角度分析其中的內涵,并了解作者所采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主題思想,幫助學生掌握課堂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達成教學目標。
二、融入創意,讓思維靈動地飛揚
為了讓學生學會對語言文字的概念和內涵進行理性思考,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應該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積累語言文字素材,掌握閱讀學習方法,學會進行知識遷移,而且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高階思維能力,實現個性化語言的發展[3]。
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經典文本進行閱讀與賞析,了解文中詞語、句子的含義,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四大名著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值得每個人去品讀。但筆者發現,自己所帶的班上不少學生比起閱讀原著,更喜歡看由原著改編的電視劇。為了調動學生閱讀這些經典文本的積極性,筆者采用了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并對課堂內容進行了適度拓展。在設計教學內容時,筆者回想起自己在孩童時期曾經聽過的單田芳先生的評書,印象十分深刻,一聽到評書開頭的“話說……”,就激起了興趣;聽到評書最后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一句話,又讓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之后的故事情節。在向學生講解《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時,筆者引導學生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把這個故事分成三部分,并將每個部分改寫成評書的形式。學生可以融入創意,對故事內容進行適當改編,然后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還可以配上一些肢體動作,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給予自己的作品客觀、全面的評價。
又如,《魯濱遜漂流記(節選)》這篇課文講述了關于魯濱遜在無人的荒島上生活的故事。在故事中,無論魯濱遜碰到什么困難,他都能沉著冷靜地應對。學生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可以明白自己在身處絕境時,要善于對這件事的好處與壞處進行分析,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努力戰勝困難。在教完課文之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作業內容為:學生需要先回憶自己曾經遇到過的困難或產生的煩惱,將它們一一進行羅列,并像魯濱遜那樣分析這件事的好處和壞處,然后與其他同學討論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最后填寫表格內容(如表1所示)。
教師設計這樣的作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會遷移知識,運用結構化思維分析問題,還可以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充分發揮語文的育人價值。此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運用鮮活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創作的靈感,發展學生的個性,并且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
三、思考評價,讓思維不斷地深入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師需要基于文本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文本的創作背景,深入了解其中的內涵,并且需要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進行個性化表達。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本內容豐富,課文所體現的主題、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所運用的寫作手法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相關問題,提高自身的高階閱讀能力,從而實現閱讀學習目標。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珍珠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聚焦中心句進行講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之后,教師可以圍繞“信賴”這個詞語,引導學生依次從作者、小鳥、讀者的角度思考“信賴”一詞的內涵。又如,《漏》這篇課文語言詼諧,意味深長。教師可以在本課的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復述故事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創設以下生活情境:請你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講述這個有趣的故事。在某位學生講述完之后,其他學生需要根據“小聽眾評價表”(如表2所示)的內容從三個方面對這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評價表中的評價指標,優化故事內容,在講述故事時采用更加生動的語言表達方式,注意調整自己的語氣、表情,吸引班上同學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獲得成就感。教師引導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自主進行思考與評價,有利于學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內涵的同時,產生自己的想法,在復述故事時感受到作者用詞的精妙,進而提升閱讀學習效果。學生在進行個性化表達和評價他人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思考,是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的,也是基于深度學習的目標進行的。
結語
教師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旨在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文章的內涵,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具備一定的高階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獲取的各種信息進行深加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從多個角度分析語句、文本,進而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從分析整合、融入創意、思考評價這三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聚焦文本細節,形成獨特感受,進行知識遷移,是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有效策略。小學語文教師應善于將這些策略運用在實際的教學中,真正實現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為學生之后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何立新,王雁玲.閱讀素養的教學邏輯與變革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7(04):71-76.
[2]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斯鉑佰,威爾遜.關聯性:交際與認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