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維霞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空前的變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由原來的高知識儲備轉變成了高素質人才,所以教育作為人才輸出的主要途徑,應當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育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而德育工作的開展,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更加健康、和諧地發展。因此,為了使德育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使其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文章將對目前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德育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對學生核心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良好的德育體系、工作方式能夠使學生得到和諧的發展,人才培養目標得到保證。然而,當前小學德育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對德育工作開展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有著非常現實的作用,有利于德育的健康發展。
一、關于小學德育工作問題的分析
通過相關訪談和問卷調查活動的開展,筆者了解到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許多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德育觀念與時代發展不吻合
從學校層面來看,很多學校的德育制度建設存在觀念陳舊的問題。明明生活和實踐是德育的“雙腿”,能夠幫助其健康前行,但是很多學校卻為其“杵著”管理、知識的“拐杖”,導致其步履蹣跚,這樣怎么可能順利實施德育呢?主要有三點表現:一是學校設置的德育目標只是規范學生的行為,并沒有將其培育成有道德、有思想的人;二是將學生視為等待填滿的“道德箱”,一味地灌輸、呈現道德規范和真理;三是德育工作僅停留在表層,只看重學校管理及其結果,卻忽視了教育過程,導致德育的有效性和持續性被大大削弱。
從教師層面上來看,教師對德育的認識上存在不足,仍摻雜著陳舊的觀念,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重智輕德”。通過與學校德育教師的訪談了解道:學校很多德育教師都不是專職的德育教師,還擔任其他課程教學。同時,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升學率指標,他們過分重視智力教育,忽視了德育工作的落實。另外,很多教師都認為德育應該由班主任負責,學科教材中關于德育的內容很少,所以很難落實德育目標。可見,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仍比較重視學生的智力發展,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也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德育培養責任。
以上這些問題都體現了當前小學德育觀念與時代發展脫節的問題,使德育工作無法順利實施,進而阻礙了學生的和諧發展。
(二)德育目標層次性、針對性、操作性不強
首先,小學德育目標缺乏層次性。德育目標與教育目標有著相同的功能,都反映著教育需要追求的方向和結果。根據知識構建理論可知,學生對道德的認知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不同學年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對能夠理解和認知的道德是不一樣的。因此,小學德育需要建立有層次性和梯度的德育目標。但是實際調查發現,目前小學德育目標的建立,并沒有根據學生身心特點的不同設置富有層次的目標,而是一個單一的高要求。
其次,小學德育目標缺乏針對性。小學德育實際上是有特定的關注對象和目標定位的,不能以偏概全。而實際小學德育工作卻把多方面的教育內容納入了德育工作,如政治、思想、心理教育等,這種缺乏針對性的德育目標,很難讓學生得到針對性的提升和培養。例如,針對小學生最主要的德育目標就是讓其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法律法規對其而言太過于抽象難懂,是很難得到有效落實的。
最后,小學德育目標操作性不強。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學校設置的德育目標不合理,如目標過高或過低、目標太過于理想化、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等,這些缺乏現實條件依托的德育目標是很難實現的。因此,在建立德育目標時,首先要對目標進行深入的研究,掌握需要達成的具體目標是什么,其次還要加強對學生道德水平和認知特點的研究,了解什么樣的目標是學生可以接受的;最后實踐目標具體化,將大目標分為多個小目標,從低到高依次實現,這樣才能確保德育目標具有操作性,易實現。
(三)德育內容與學生需要相違背
德育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是當前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之一,具體體現在:一是學校設置的德育內容不夠全面。通過對小學德育內容的分析發現,絕大多數學校設置的德育內容都是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內容,關于網絡、生態、社會方面的很少。教師忽視對學生心理素質和社會認知方面的素質教育,容易導致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薄弱、心理脆弱等不良現象。通過與教師的訪談也了解到了很多“問題學生”案例,其中較多的就是網癮少年、以自我為中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這些與德育內容不全面有較為直接的關聯。二是德育內容結構不均衡。根據調查,很多學校都將理想教育作為德育的主要內容,這種本末倒置的德育很容易讓學生成為空想主義者,丟失基本的道德認知。所以,調整好德育內容對德育實效性的提高非常重要。
(四)德育方法無法體現學生主體性
通過與教師的訪談發現,小學德育教學仍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等傳統的教育方法,忽視了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主動性。在這樣的德育方法之下,師生無法得到充分的交流,導致學生的主體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這樣很難讓學生體會到德育學習的快樂,將會給德育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的不利。
二、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施策略
(一)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根據對德育工作問題的分析可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德育師資隊伍不夠強大。例如,教師存在德育觀念陳舊、對德育的認知不夠深入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德育工作的開展。因此,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具體包括以下兩點內容。
1.建立高素質的德育師資團隊
首先,學校可以聘請專職的德育教師,以此確保德育教學的專業化和規范化;其次,學校也可以從教師群體中選撥愿意參與德育工作的,并由強烈事業心、責任心和業務素養的教師擔任學校的專職德育教師;最后,學校應該從制度上給予德育老師一定的待遇保障,如加大對德育工作表現優異教師的獎勵力度,提供培訓機會。總之,德育師資團隊必須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如心理學、教育學、德育理論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另外,教師還需要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這樣才能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以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
2.加強全體教師德育素養發展
德育工作者應重視自身的德育素養發展,積極提高個人的德育素養。一是要加強自身的責任感,以及對自身德育的認識。二是要加強德育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參加德育相關的講座,訪問德育論壇,或者閱讀和查看相關書籍。教師只要有學習的主動性,就可以找到很多能夠提高自身德育專業知識的途徑。三是加強自我反思和實踐。例如,在參加完德育主題相關的教學研討會之后,或者觀摩了德育教學之后,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思考,從中提取最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從而應用到實際德育工作中去。四是加強創新,積極鉆研新型的德育教學模式,從而組織更具創意的德育教學活動。這些方法都能夠加強教師個人德育素養的提升和發展,為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二)優化德育內容
目前小學德育存在德育內容不全面、與學生實際需求不吻合的問題。因此,小學德育工作的當務之急,就是對德育內容進行優化和調整,進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對此,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德育內容進行優化。
首先,提高德育內容的全面性。德育內容除了要有思想道德、行為準則方面的內容以外,還應該融入生態、社會、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如愛國教育、勞動教育、環保意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等,這些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能夠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此外,針對當前不和諧的社會環境,這些德育內容不僅能夠對學生實現正面教育,使學生得到和諧發展,還能體現德育課程體系的價值。
其次,優化德育課程。為了確保小學德育目標的順利實施,必須要對德育課程進行優化。一是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對其進行科學的修訂和改革。二是重視德育內容在數學、語文、英語等課程中的游記滲透,以此確保德育的全面實施。三是加強德育課程規范。任何教師都不能隨意擠占、縮減德育課程的課時,要嚴格按照德育教學計劃實施教學。同時,教師還應當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將抽象的德育道理以通俗易懂的行為示范傳遞給學生。
最后,優化德育內容序列。前面提到小學德育存在空談理想、本末倒置的問題,所以對德育內容序列進行優化,能使德育的開展循序漸進,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們應當從具體到抽象,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對小學德育工作內容進行重新排序。所以小學德育內容應該從“誠實守信、熱愛生命”等以學生個人為中心的德育要素,到“孝敬父母、熱愛家庭和家鄉”以家庭為中心的德育要素,再到“關愛同學、愛護他人、遵守規則”的德育要素,最后到“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大自然和人類”的社會意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做一個懂規則的人,逐漸成為一個有正確價值觀和道德品質的人。
(三)創新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達到教育目標,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所使用的各種方式,對德育目標的落實有直接的影響。新課改的深入要求德育方法的構建,不僅要將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充分地發揮出來,還要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及學生素養能力的提升。而當前小學德育方法很難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所以為了進一步解決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必須要重視德育教學方法的創新。具體的創新思路如下:
1.重視德育與生活的鏈接
加強德育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理論和內容,還能激發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興趣。因此,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尋找更多德育的機會。例如,在開展“尊敬老人”德育主題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社區服務實踐活動實施德育。比如,讓學生去看望、慰問空巢老人,并幫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以此加深學生對老人的尊敬、關愛的情感,從而落實德育目標。再如,在進行“孝敬父母”德育時,教師可以組織課外親子活動,讓學生扮演父母,感受為人父母的艱辛,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對父母的辛苦有切身的體會,還能提高其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質。
2.重視德育與情感的結合
想要讓學生對德育有深刻的了解,就應該加深學生的情感體會,進而達到預期的德育效果。例如,在開展以“熱愛祖國”為主題的德育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英雄事跡、播放抗日相關的影視作品片段以及帶領學生參觀紅色博物館等形式,加深學生對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的認識,對祖國發展的感嘆,進而以祖國為榮。同時,還能讓學生以先輩烈士為榜樣,以促進祖國的繁榮昌盛為己任,進而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再如,為了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教師可以組織多項小組合作進行的活動,如“松鼠大叔”“無敵風火輪”等游戲。這些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加深其情感體驗,有利于德育教學效率的提升。
3.重視德育與學科的融合
僅依靠德育教育活動很難讓德育工作的開展取得顯著的效果,只有不斷開拓德育渠道,實現全面德育教學,才能使學生的德育得到快速的發展。因此,各科教師要重視德育與教學的融合,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接受學科知識的同時,得到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進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培養效果。長此以往,學生的德育水平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四)健全德育實施保障
首先,針對學校領導。要及時轉變傳統“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將德育工作的開展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并建立德育工作的長效機制,為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同時,學校領導還應該重視責任制的完善,學校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教職員工齊參與。這樣定崗、定責的責任制度,能夠確保德育工作出現問題有責可追、有問可尋,有利于德育工作的落實。另外,學校還要重視立體網絡式的建立。一是要成立專門的德育工作實施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德育工作的部署和監督;二是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做到校內外結合、上下結合的德育工作管理機制,確保德育工作能夠順利實施。
其次,針對教師。要加強教師德育的自覺性,將德育放在教學的首位,積極發揮學科優勢,促進學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為了監督和管理教師德育的實施情況,可以將德育工作的落實納入教師評選指標之中,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師對德育工作的重視,還能提升教師實施德育工作的積極性,能夠切實促進德育工作的落實。
最后,針對家庭。學校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以此加強家長對學生德育問題的重視,以此積極與學校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對此,學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開展家訪,發動教師定期走入家庭,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將學生在校情況、德育問題告知家長,以此提高家長的德育意識。二是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傳授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此發揮出家庭教育的功能,確保學生的健康發展。三是向家庭發放宣傳資料,或者通過學校宣傳欄,向家長傳遞德育知識以及德育的重要性,以此加強家長的德育素養,確保家庭德育的有效性。
三、結語
在當前這個多元文化社會環境下,學生的價值取向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問題,所以落實小學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小學德育工作應該從理念、內容、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以此才能滿足社會和學生內在的實際需求,使學生在德育的促進下得到和諧發展。希望本文章內容能夠給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起到良好的借鑒和促進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國豪.論如何提高新時期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5(19):278-279.
[2]馬海霞.網絡時代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3):40.
[3]莊秀玲.小學德育工作實施情感教育的途徑和策略分析[J].中外企業家,2020(21):214.
[4]楊振文.探討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