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燕
溝通,不僅是連接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效途徑,也是指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心理與性格的合理工具。班主任作為班級建設與管理的主要引導者,如果能對溝通技巧與藝術進行合理且靈活的運用,不僅能拉近師生間的溝通距離,還能促使班級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因此,在新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小學班主任應當積極地掌握并運用溝通藝術,以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禮記》有言:“不學禮,無以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文明大國。現如今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不將學生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作為一個班級的領導者和組織者,班主任肩負著培養小學生正確“三觀”的重任。梁啟超曾言:“少年強則國強。”因而,班主任要在班級管理中容納更多思想,創新溝通技巧,提高交流能力,不斷吸取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不斷優化班級管理,從而讓學生能夠獲得心靈的洗禮并健康、茁壯地成長。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溝通藝術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優化班級管理,改善師生關系
按照新課改的規定,對小學生的要求是將他們培養成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有理想的人才。這是對小學生發展方向的要求,也是對教師培養方向的要求。在日常班級管理當中班主任主要是依靠語言交流,因此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要落實德育原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目前的實踐成果來看,交流藝術在班級管理中的影響較難體現。由此可看出,溝通藝術融入班級管理中是一項長期且緩慢的工作,但是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教師要長期堅持下去并不斷優化自己的溝通藝術。
(二)促進良好校園環境建設和個性化發展的前提
小學班級管理不只是要關注每個學生成長質量問題,更是要根據教學的實際來提高校園的整體環境。班主任作為班集體的領頭人,只有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才可以對班級建設起到引導作用,真正承擔起自身的責任。此外,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課標中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小學教學也需要依賴班主任的溝通藝術來確定一種“以生為本”的教育體系。因此,在新時期,每個小學班主任需要通過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來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在個性化教學體系中提高小學生班級管理水平。
二、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中的溝通藝術
(一)尊重愛護學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當一個學生信任且愛戴班主任時,就能更好地跟隨班主任的步伐,主動且積極地參與到各種德育活動中。班主任若要得到學生的信任與愛戴,則需要真正尊重愛護學生,將學生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不能因為其年紀較小而覺得無所謂。現在的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全家人的寵愛,擁有極強的自尊心,同時也希望獲得班主任的肯定與贊賞。因而教師要主動與學生積極交流,既要尊重他們的奇思妙想,也要尊重他們的學習主體性,與學生平等對話。當學生感受到來自班主任的尊重和溫暖的時候,他們就會逐漸信任班主任,從而愿意積極投身于班集體建設活動,促進班主任開展相關教育,提高整個班級的凝聚力。
(二)加強師生交流,優化班級管理
按照教育理念的發展,學生已經取代教師而成為課堂的中心,小學班主任要在管理班級時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注重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積極性。小學生活潑好動、思想活躍,教師可組織辯論活動,將學生分組,圍繞著“別人打我,我該不該還手”或者“看到同學打架,我們該怎么辦”的辯題進行辯論,在辯論中讓學生積極思考,并讓他們認識到打架斗毆對自己和班級的消極影響。班主任作為評委,選出表現最佳的小組,并在總結、評論時調動學生積極性,注重對學生進行細致化評價,表揚發言優秀的學生,鼓勵學生表達自我觀點,指出學生打架的危害和不良影響,給出解決建議,并鼓勵學生提出建議,對學生的建議進行補充。這樣,學生可在辯論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交流的藝術、教育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實現優化班級管理的目標。此外,班主任還可組織一些較為輕松的活動,如繪畫、唱歌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與老師平等、高效地交流,促進自我身心發展。
(三)完善班級建設
完善的班級體建設將促進一個班集體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小學階段,班主任擔任著重要的角色,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尤其重要,及時解決學生個人問題才能使班集體健康、有序地發展。當然,這需要的不僅是教師帶好頭,而且需要每位學生相互包容,學會體諒,推動共同進步。班主任可以在班級上分兩到三人為一組,在學業、衛生、生活等方面相互督促與鼓勵,每個人都要將自己發現的問題匯報給班主任,班主任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專門挑選合適的時間進行溝通。除此,對于班級的各項規矩要靈活處理,合理的地方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要在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溝通,要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進行素質教育,否則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或者自卑情緒,導致教育效果適得其反。教師在溝通時盡量以柔和的語氣,避免一些刺激的詞匯挫傷學生脆弱的心靈,更不說侮辱學生人格的詞匯。教師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像朋友一樣,才容易開導學生表達自己,說出內心話,同時也能夠在有效的溝通中不斷向學生進行正確觀念的熏陶,如助人為樂、懂得感恩、遇事不要沖動等,或者以其他例子來引導學生思考,自覺地認識到自己有哪些不足等,這樣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熏陶妥當的溝通話語
小學生正處于組織語言的完善發展階段,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基本上是依靠語言傳遞實現的。對此,教師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學生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并有效教導學生在不同的場合什么是妥當的話語和行為,使學生能夠懂得在恰當的時機去溝通,減少因為溝通障礙而出現的問題和麻煩。班主任可以定期組織班會,在固定的時間讓學生敞開心扉,多多溝通,只有產生溝通的行為才能促進下一步有效的溝通。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開始學生很大可能上表現不自然或者局促不安,教師可以讓學生匿名寫下自己在與人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師進行隨機的課堂示范時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來進行具體的引導。此外,班主任要格外重視對溝通方式的選擇,以便在溝通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這樣才能使班級更為融洽、民主與平等。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與制約,大部分的班主任覺得學生年紀較小,相互間不需要進行溝通,班級的管理工作應當由自己全權負責,導致班級良好管理秩序的建立受到阻礙。在新教學改革逐步推進的當下,班主任對溝通藝術進行靈活運用,不僅是保障班級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也是班主任縮小師生間“代溝”、妥善處理師生關系的“鑰匙”。
(五)公平管理,堅持一視同仁
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除了要多關心愛護學生、賞識與尊重學生之外,還要遵循一視同仁的原則。也就是說,小學班主任不能因為哪個學生的家長與學校間存在特殊的關系就搞特殊待遇,更不能因為兩個孩子吵架了故意偏袒家庭條件好的孩子,這樣不僅不會在學生心中樹立班主任的權威性形象,反而還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最終搞得整個班級“烏煙瘴氣”。那么,這就要求小學班主任具備良好的班級管理意識,以公平、公正的原則與態度去教育每一個孩子,促使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如在一次大課間中,兩個男同學發生了動手打架事件,其中一名男同學的臉被打傷。隨后,筆者便要求兩名男學生的家長立馬到校處理這一事情。其中,一名男同學的家庭背景比較優越,家長與學生的態度很不好。但通過了解得知,確實是這名男同學故意挑釁另外一名男同學,導致兩人打架斗毆。在向兩邊的家長解釋完整個打架事件后,筆者便要求故意挑釁的一方向另一方道歉。起初其家長不滿意,在筆者的一番勸說下,家長道歉了,孩子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兩個孩子和好如初。班主任秉承一視同仁的態度解決問題,不僅體現了班主任處理事情的專業能力,還提高了班級管理質量,讓學生不再以打架的方式解決問題。
(六)合理制定班級管理規范
小學生年齡較小,因受視野與經驗的限制,所以其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并不全面,而這也會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有所體現。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班主任應指導學生對班級管理規范進行系統化的認識與理解,借此對自身行為進行改進與規范。同時,班主任應以《小學生行為規范》等規定為基礎,根據班級的實際管理需求,以及學生的日常行為等,制定更為合理且貼近學生日常的班級管理規范,從而使學生更加認可相應的規范,其實用性也隨之得到提升。當制定好合理的班級管理規范后,班主任便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班級的管理活動,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同時,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學生自身的主體意識與實踐能力都會得到提升,而這也有助于德育元素在班級管理中的滲透,使學生的德育品質也能得到提升。培養學生優良的日常行為習慣與德育品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班主任在此過程中必須保持應有的耐心,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與指導,使學生得到能力與品質的全面培養。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班主任而言,班級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而這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小學班主任教師應當積極地探尋有效的班級管理模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與尊重;同時,要將德育滲透其中,構建和諧、健康的學生成長氛圍,促進班級管理活動朝著更健康、全面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