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連梅



【摘要】目的:分析重癥腦卒中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PI)的特征及其危險因素。方法:將32例已經發生PI的重癥腦卒中患者作為觀察組,將32例未發生PI的重癥腦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組。收集完整病案資料并進行回顧分析,總結PI發生特點和危險因素。結果:觀察組32例合并PI的重癥腦卒中患者,受損部位共計50處,與醫療器械有關的PI共8處;22例僅1處發生PI,10例合并≥2處PI;經分析發現,臥床時間較長,空腹血糖值水平高、BMI異常、皮膚水腫、醫療器械使用、發熱、癱瘓、大小便失禁、低蛋白血癥、貧血、營養缺乏、未使用軟墊/翻身墊、未使用氣墊床、未使用預防性敷料等均為PI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對照組通過護理積極消除PI危險因素,在入院治療期間PI發生率為6.25%。結論:重癥腦卒中病情危急,患者活動能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存在較高的PI風險,針對此類患者,臨床需要重視對PI危險因素的了解與防治。
【關鍵詞】重癥腦卒中;壓力性損傷;影響因素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ssure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AN Lianmei
Xintai Peoples Hospital, Xintai, Shandong 271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pressure injury (PI)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Methods:32 severe stroke patients who had suffered PI were us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2 severe stroke patients who had not developed PI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Collect complete medical records and conduct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PI.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32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combined with PI had a total of 50 damaged parts and 8 PI related to medical devices;Only 1 PI occurred in 22 cases, and 10 cases combined with ≥2 PI;After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long time in bed,high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abnormal BMI,skin edema,use of medical devices, fever, paralysis, gatism, hypoproteinemia, anemia, nutritional deficiency,non use of soft cushion / rollover pad,non use of air cushion bed and non use of preventive dressing and so on were all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PI; The control group actively eliminated PI risk factors through nursing care, and the incidence of PI during admission was 6.25%. Conclusion:Severe stroke is critically ill. The activity ability of patient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leading to a higher risk of PI. For such patients, clinical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I risk factors.
【Key Words】Severe stroke; Pressure Injury; Influence factors
腦卒中為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構成部分,伴隨老齡化趨勢,在臨床中的發生情況越發普遍[1-2]。壓力性損傷(Pressure Injury, PI)是腦卒中的一種常見并發癥[3]。PI發生后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也會隨之增加,臨床認為應積極掌握PI危險因素,在重癥腦卒中救治與護理過程中加以防范,對患者預后、對醫療服務、對護理質量等提升皆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次研究特選取32例已經發生PI的重癥腦卒中患者與32例未發生PI的重癥腦卒中患者進行對比,旨在分析重癥腦卒中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的影響因素,并依據危險因素進行相應的護理,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32例已經發生PI的重癥腦卒中患者作為觀察組,將32例未發生PI的重癥腦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組,收集整理患者的完整病案資料。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完整病案信息,收集工作和分析工作由2名及以上工作人員共同進行,并在開展調查工作前,系統學習掌握此次調研工作的內容、目標、方式以及注意事項等,對資料收集的標準進行統一。
1.3 觀察指標
統計對照組入院后PI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析PI發生特征
觀察組32例合并PI的重癥腦卒中患者,受損部位共計50處,見表1。

2.2 分析重癥腦卒中發生PI的單因素,見表2。
2.3 分析重癥腦卒中發生PI的多因素
將PI發生與否作為因變量納入單因素分析中的變量開展Logistic回歸分析:臥床時間較長,空腹血糖值水平高、BMI異常、皮膚水腫、醫療器械使用、發熱、癱瘓、大小便失禁、低蛋白血癥、貧血、營養缺乏、未使用軟墊/翻身墊、未使用氣墊床、未使用預防性敷料等均為PI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P<0.05),見表3。
2.4 統計對照組入院后的PI發生率
針對上述風險因素,對照組進行了針對性的積極干預護理,入院后僅有2例患者在骶尾部發現壓瘡,均為II期壓瘡,PI發生率為6.25%。

重癥腦卒中多存在活動受限的情況,這意味著其在較長一段時間僅能在床上休養,包括飲食、洗漱、大小便等活動均受到限制,這無疑為PI的發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如局部肢體長時間受壓下出現循環障礙、大小便未清潔干凈導致皮膚濕潤不潔、長期受病情影響營養不良等,均屬于PI相關危險誘因。重癥腦卒中患者中,PI并發癥具有較高發生率,這一點可能與患者病情嚴重,需要臥床更長時間等有關[4]。骶尾部、臀部、足跟部等屬于PI好發部位,提示在針對此類合并PI的重癥腦卒中患者加以護理時,應該重點把握骶尾部、臀部、足跟部等位置皮膚的觀察與處理,確保該處皮膚始終干凈、干燥,必要時借助減壓工具對PI加強預防。為住院治療的患者提供氣墊床,同時聯合翻身墊、軟枕等工具對機體受壓好發PI部位實施保護,以降低局部組織受壓時間和受壓力度,此外,高規格減壓支撐面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發揮改善微環境的作用,因此可對PI實現積極的預防[5];積極補充患者所缺失的營養元素、糾正貧血、控制血糖、控制體重、加強大小便失禁患者私處清潔護理、加強醫療器械使用監護、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治療與康復鍛煉以縮減住院時間實現快速康復[6]。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臥床時間長、貧血、大小便失禁等眾多因素均可能刺激PI的發生,臨床護理施展前預先調查掌握患者的病情,并通過查詢資料與臨床經驗的結合,對患者的PI發生風險度進行有效評估,并針對各風險因素采取預見性的干預措施,可以將其PI風險盡量降低,通過積極預防和及時處理,有效削弱PI對患者康復的影響。

總而言之,早期針對患者PI發生危險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從而在臨床救治與護理工作中對相關因素加以預防控制,及早消除PI刺激因素,可使PI風險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其發生率,減輕其發生后的嚴重程度,從而幫助患者獲得積極、有效、快速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施丹君,黃玉萍,韓莉.腦卒中壓力性損傷患者創面感染的病原學特點及危險因素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9,36(11):866-868.
[2] 宋玉華.腦梗死患者院內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的影響因素及預防措施分析[J].四川解剖學雜志,2020,28(3):141-142.
[3] 柯玲珍,施丹君,葛茜茜,等.腦卒中老年偏癱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6):14-17.
[4] 林秀嬌,萬瓊紅,胡榮.重癥腦卒中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0, 35(1):41-44.
[5] 管水萍.集束化護理對ICU重癥腦卒中患者誤吸和壓力性損傷的影響分析[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 7(4):765-766.
[6] 任潔瓊.集束化護理干預對重癥腦卒中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患者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9,51(8):1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