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錚 王小棟 賀億
摘? ?要:菲律賓政府在2006年推出了《2015年全民教育行動計劃》,但計劃實施后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還出現了兒童失學率攀升、基礎教育年限過短、課程體系設計較為松散、教學缺乏科學有效指導等問題。作為唯一實施十年基礎教育(6年小學教育和4年初中教育)的亞洲國家,菲律賓推出了《2013年強化基礎教育法》,正式拉開了“K-12計劃”的序幕,再一次對基礎教育進行改革。本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制定基礎教育目標,延長義務教育學習年限,優化整體課程設計與實施,調整質量保障方式。在引發廣泛關注并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同時,此次改革也引發了部分爭議,而其最終成效如何,仍需持續關注。
關鍵詞:K-12教育 基礎教育改革 菲律賓
作為多民族國家的菲律賓在教育發展的不同時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①,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菲律賓具有相對較高的高等教育入學率[1]。但與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同,菲律賓的基礎教育發展滯后。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菲律賓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等方面的總體表現明顯落后于鄰國。[2]菲律賓政府于2006年推出并實施的《2015年全民教育行動計劃》(Education for All Plan of Action 2015,以下簡稱《2015計劃》)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兒童失學、基礎教育年限短、課程擁擠等問題凸顯。為提升基礎教育質量,2013年5月菲律賓總統簽署《2013年強化基礎教育法》(Enhanced Basic Education Act of 2013,以下簡稱《基礎教育法》),正式拉開“K-12計劃”(Kindergarten to Grade 12 Program)改革的序幕。
菲律賓教育部表示,實施“K-12計劃”是當下解決基礎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的最佳方案。[3]2006年的《2015計劃》是實現2015年全民教育計劃的開始[4],而“K-12計劃”是對《2015計劃》的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為彌補之前改革的不足,《基礎教育法》進一步界定了“K-12”的范圍,“K”代表幼兒園(kindergarten),“K-12”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學生必須接受1年幼兒教育、6年小學教育、4年初中教育和2年高中教育,總共13年的免費義務教育。按照逐步推進、循序實施的原則,這項計劃將在2016年全面實施。[5]在“K-12計劃”推出的九年間,該計劃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下文著重分析其實施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一、改革動因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的《2010—2011年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顯示,在接受調查的8個東南亞國家中,菲律賓在教育、科技和創新領域的表現僅強于柬埔寨,落后于新加坡、文萊等國,并且從排名上看,菲律賓在參與調查的138個經濟體中排名第85位,較為落后。[6]從基礎教育發展背景來看,菲律賓實施“K-12計劃”的導火線是《2015計劃》未達到預期效果。《2015計劃》提出促進菲律賓公民全面發展,推動整個社會和經濟的進步。但數據表明,2009—2010學年菲律賓六年級學生的全國學業成就測試(National Achievement Test)通過率僅為69.21%,八年級學生通過率僅為46.38%。[7]基礎教育出現兒童失學率攀升、基礎教育年限過短、課程體系設計較為松散、教學缺乏科學有效指導等諸多問題。
(一)兒童失學率攀升
進入21世紀以來,菲律賓的人口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增長水平,但經濟發展和教育投入并沒有跟上這一增速。2000年,菲律賓人類發展網絡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顯示,人口增長率高達2.3%。[8]菲律賓教育部基礎教育信息系統的數據顯示,增長的人口導致了班級規模的擴大和生均教育支出的下降,雖然教育投入不斷增加,但學生就學比率持續下降。另有相關研究顯示,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不愿去學校,使得失學兒童數量進一步攀升。[9]
(二)基礎教育年限過短
《2015計劃》實施的十年制基礎教育,被菲律賓時任總統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Benigno S. Aquino III)形容為“強制進食”(force-feeding):在10年內學習大量知識,會使學生難以充分消化。[10]同時,菲律賓的基礎教育階段畢業生因未接受進一步的職業培訓,容易被雇主認為不具備工作能力。另外,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畢業時大多小于18歲,未滿法定工作年齡,無法在就業市場找到適合的工作,身心發育也不成熟,缺乏生活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11]較短的基礎教育年限使畢業生升學和就業都面臨困難。
(三)課程體系設計較為松散
十年制基礎教育讓菲律賓學校不得不在有限時間內安排過多課程,內容繁重的同時,課程體系也出現了問題,具體表現為課程內容分散和不同課程的時間分配不均衡。課程內容分散導致知識間缺乏銜接。以數學科目為例,七年級和八年級開設代數,九年級中斷,十年級再次開設,代數學習中斷了一年。不同課程的時間分配也存在較大差異,主科(語文、數學、英語等)的排課量相對較多,而其他科目的課時被大大壓縮。[12]
(四)教學缺乏科學有效指導
實施“K-12計劃”之前,過多的課程安排使教師教學任務重,教學壓力大,且教師接受的專業教學指導有限。在2010年的中學課程中,英語是唯一明確規定了教學方法的課程[13],其他學科則缺乏相關指導。以數學學科為例,數學學習中的邏輯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等能力的培養需要在教學中加以具體說明。繁重的教學任務以及不足的專業指導,使大多數教師選擇填鴨式授課方式,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教學內容。這導致了學生課業負擔重,深入學習效果欠佳,學習效能低。[14]
二、改革措施
“K-12計劃”通過制定基礎教育目標、延長義務教育學習年限、優化整體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及調整質量保障方式,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科學的教學體系來幫助其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為高等教育提供合格的生源,將學生培養成為終身學習者。同時,此次改革也是菲律賓為了適應全球化進程,結合國家情況對其他國家教育結構的一種借鑒,是菲律賓政府進行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決策。
(一)制定基礎教育改革目標
菲律賓此次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培養具有21世紀技能的全面發展的公民。在21世紀技能中,學習與創新技能是核心內容,強調學生在現實中的批判創新思維以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媒介與技術技能是技術基礎,強調在當下彌漫著技術與媒介的環境之中,學生應具備基本信息素養和媒介素養,能夠高效地采集和合理地利用信息;生活與職業技能是實踐環境,強調學生在面對競爭激烈和復雜變化的生活工作環境時有應對能力[15]。菲律賓基礎教育的發展目標就是培養具備上述三項技能的、能為國家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國民。
(二)延長義務教育學習年限
此次改革將基礎教育由10年延長為13年,進一步調整了組織結構。將中學教育年限由4年延長至6年,要求每一位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接受一年早期教育,幼兒園要幫助兒童適應學校教育生活,以便他們更好地融入學校教育。此外,改革提出將初中和高中學段分開,解決課程擁擠問題,讓學生深入學習特定科目,從而使其能夠更充分地學習。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考慮到基礎設施等物質條件有限,改革分階段進行,實現有條不紊地過渡:2011—2012學年,公立學校開始實施一年的學前教育;2012—2013學年,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改革后的新課程;2016—2017學年,接受新課程的第一屆初中生畢業進入高中學習。[16]目前,“K-12計劃”已經實施至高中階段,第一批接受完整十三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將在2024—2025學年畢業。
(三)優化整體課程設計與實施
由于菲律賓之前的基礎教育課程主要按照“基于理解的設計、確定預期學習成果、明確學生可接受的內容”來規劃教學,忽視了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學習者自身的接受情況[17],因此“K-12計劃”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是更加注重課程體系的程序化和一體化[18],對于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的培養各有側重。普通中學學生除了要學習英語、數學、實用藝術等課程,還要選擇職業、學術、家政等選修課程;職業中學除了開設普通中學的主科,更加側重在農業、漁業、貿易、技術和家政五個領域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主要是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一貫制教育體系,能夠更好、更完整地分配學習任務;程序化的課程設置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所學內容,潛移默化地掌握應用知識,明確職業追求。除此之外,新的學科課程內容更為廣泛,不僅包括語言、數學等傳統內容,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危機意識、通信能力等新時代必備品質。[19]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新課程體系更為充分地體現了多樣性和靈活性。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的文化習俗以及學生發展需求調整教學內容,一至三年級可以使用當地語言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20]相比傳統的填鴨式課程,新課程考慮到了菲律賓獨特的語言背景,更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同時注重導向靈活的教學方式。
(四)調整質量保障方式
“K-12計劃”中,基礎教育改革的三個階段——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都有其明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學前教育針對幼兒需要通過以游戲為主的方式展開教育,注重培養幼兒生活所需的技能。在進入一年級之前,菲律賓教育部將對幼兒進行入學前的評價測驗,幫助其為入學做準備。初等教育主要在小學低年級增加當地語言教學時間,以小學畢業考試取代全國學業成就測試。初中會在十年級結束時設置畢業考試檢驗學習效果,十二年級的高中畢業考試既是中等教育的結束也是高等教育的開始。[21]同時,引入螺旋式教學法,強調學習是建立在以前所學知識之上的,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和應用知識。[22]
三、改革的影響
(一)現實成效
菲律賓“K-12計劃”從提出到實施引起了社會各界較為廣泛的關注。學者通過對教師、學生、家長等群體就“K-12計劃”的觀點展開研究,發現改革后的課程結構是符合菲律賓國家利益的。[23]改革至今,“K-12計劃”取得了一些現實成效,菲律賓基礎教育出現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1. 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此次改革在理念上更加注重學生發展,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程與教學。在低年級使用當地語言進行授課,這是出于學生年齡較小,母語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程知識的考慮;同時教學側重基于游戲的活動,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24]。在學制上,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以保障幼小銜接。在課程上,高中階段學生可以選擇具有針對性的高級課程,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為升學和就業做準備。畢業生既可以選修職業教育課程,從而獲得就業途徑,也可以選擇繼續深入學習,鞏固基本能力,為就讀大學奠定基礎。[25]
2. 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普及程度
在教育投入方面,2005—2014年,菲律賓政府針對基礎教育的實際支出增加了1倍多。以2013年為例,公立中小學生的生均實際支出為12,800比索,比2005年增長了近50%[26],開支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擴大學校數量、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增加教師數量。菲律賓2019年基礎教育年鑒顯示[27],改革實施后,學校和教師數量不斷增加。2015—2019年增加了1718所小學,2016—2019年增加了617所初中,2016—2019年增加了1260所高中。2016—2018年增加了18,368名高中教師,教師數量呈現穩步增長。
總體而言,教育投入的持續加大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提高了教育普及程度。改革實施以來,入學人數和國民整體讀寫能力都有明顯提升。2015—2018年,幼兒園、初中和高中入學人數穩步增加,其中高中入學人數增速最快,2016年有超140萬名學生進入高中,2018年高中入學人數增至300多萬。[28]
3. 持續豐富課程設計,提供多種發展路徑
在課程設計上,“K-12計劃”注重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強調學生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關,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領悟課程中的知識與技能的內涵。其中最突出的是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無論是選擇升學還是步入社會,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合適的方向。其中,主要有四個模塊可供選擇:一般學術模塊、技術職業生計模塊、體育模塊和藝術設計模塊,這些模塊可以幫助學生為進入高等教育或確定職業方向做準備。[29]有學者研究發現,選擇技術模塊的高中生認為自己在高中畢業時已為參加工作做好了準備,與沒有上高中的人相比,他們認為自己有更大的機會找到工作,同時也具有更多的選擇空間。[30]
(二)面臨的挑戰
由于菲律賓基礎教育的弊端積攢已久,也受到國家經濟體量的限制,此次改革無法根治所有問題,且隨著改革的實施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兒童入學情況依舊不樂觀
數據顯示,菲律賓小學凈入學率呈下降趨勢,由2016年的96.04%下降到2019年的94.80%,初中凈入學率呈增長趨勢,從2016年的75.33%增加到2019年的79.93%。[31]同時,初中凈入學率比小學凈入學率低,說明許多學生沒有完成小學學習,也沒有繼續進入初中學習。雖然義務教育免費,但是對于貧困家庭而言,延長的學習年限還是增加了家庭負擔,一些家長不再繼續供養孩子,延長教育年限產生的間接成本,使得一些貧困家庭的學生無法完整地接受完13年基礎教育再去工作。[32]
此外,菲律賓失學兒童數量越來越多,還由人口和經濟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人口方面,菲律賓的人口增長率是東亞地區最高的,不斷增加的人口導致班級規模的擴大和生均教育支出的下降,使得普及基礎教育的目標始終難以實現。[33]經濟方面,“K-12計劃”實施過程中,要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基礎教育并確保教育質量得到提高,政府需要向基礎教育投入更多的資金。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需要投入大于國內生產總值(GDP)6%的資金,才能廣泛實施一項教育質量改善計劃,達到入學率目標[34],而當前菲律賓的教育投入距此標準仍有較大差距。
2.師生適應新課程困難
“K-12計劃”強調課程內容應是綜合的、與現實相聯系的,但是綜合的課業負擔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出現難以適應的情況。首先是教師對重新規劃課程感到困惑,因為教師需要整合相關學科的知識在一門課上進行教授,同時還需要在課程中融入現實生活的背景知識,這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35]其次是綜合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如果教師想有效地設計一門課程,在此之前必須充分了解相關基本概念、整體框架、知識重點和教學方法[36],這對授課提出了較高要求,但大部分教師都未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講課能力不足。
對于學生而言,課程內容更深入、更綜合,出現了學生“想學的”和“需要學的”內容之間的不匹配[37]。同時受到教師教學的影響,教師往往以自己的教學方式來上課,不同教師對同一課程的理解也千差萬別,導致預期課程與實際所實施課程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吃力,要達到規定的課程標準難度較大。
3.國民對人才流失的擔憂
在菲律賓實施“K-12計劃”之前,就有一些團體和個人提出抗議,他們認為計劃中的課程不是國家所需要的用以更好地教育菲律賓人的課程。有人認為,“K-12計劃”通過促進勞動力輸出來服務于其他國家的利益。[38]
相關研究發現,大部分高中生,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都不太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因為高等教育會帶來家庭負擔,而新學制下的大部分畢業生已成年,已經能夠進入勞動力市場獲得經濟報酬,分擔一部分家庭經濟壓力。
因此,有專家認為“K-12計劃”的本質是滿足學生畢業后的工作需求,而高中培養的特定職業技術和技能,可能是促成學生未來海外務工的重要因素。國際移民組織發言人阿爾曼·赫爾南多(Arman Hernando)強調,“目前,菲律賓失業率高,國內沒有足夠多的工作機會,一些學生可能最初沒有出國工作的計劃,但他們最終也會經歷所謂的‘強迫移民而選擇出國務工”。[39]學生高中畢業后便作為“廉價勞動力”輸出,以滿足國外市場的需求,這不利于菲律賓的發展。[40]
四、小結
教育與國民息息相關,關乎國家和社會發展。菲律賓此次基礎教育改革,改變了學生受教育的年限、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同時影響了學生未來的就業意愿。從當前來看,雖然此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時面臨許多挑戰,其最終效果如何,仍待完整接受十三年義務教育的學生畢業后再進行判斷。同時,不同利益主體對改革會有不同的看法。當下,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菲律賓此次改革也需要應對經濟和社會多個方面帶來的挑戰并適時調整,此次改革的新進展和新成果有待持續關注。
注釋:
①由于菲律賓曾經歷過西班牙、美國和日本的殖民統治,其教育也因此產生一系列變化和發展,如被西班牙殖民后,該地建立了許多高等教育機構,在美國統治下,又受到美國正規教育體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2]Philippin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PISA 2018 National Report of the Philippines[R/OL].(2019-12-01)[2022-03-30].https://www.deped.gov.ph/wp-content/uploads/2019/12/PISA-2018-Philippine-National-Report.pdf.
[3][7][11]王彥麗,蔡敏.菲律賓強化基礎教育法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4,27(7):47-52.
[4]朱益明,王瑞德.當前菲律賓基礎教育改革簡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11):23-26.
[5]CASAMA M A C.Tracing the history of Philippine basic education: implications to Republic Act No.10533 or the Enhanced Education Act of 2013[D].Iloilo:Central Philippine University,2018.
[6]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EB/OL].(2010-10-21) [2022-03-30].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_2010-11.pdf.
[8]GONZALEZ A.Philippine basic education 1999-2004: analysis, recommendations, and plans[EB/OL].(2000-12-31)[2022-09-22]. https://www.hdn.org.ph/wp-content/uploads/2000_PHDR/E.%20Chap2.pdf.
[9][31]ALBERT J.What do statistics say about basic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EB/OL].(2016-10-31)[2022-09-22]. https://think-asia.org/bitstream/handle/11540/6837/pidspn1619.pdf?sequence=1.
[10]National Government Portal.Speech of President Aquino at the launch of the K to 12 Basic Education Program[EB/OL].(2012-04-24) [2022-03-31].https://www.officialgazette.gov.ph/2012/04/24/speech-of-president-aquino-at-the-launch-of-the-k-to-12-basic-education-program-april-24-2012-english-translation/.
[12][13]SEAMEO.Analysis of the basic education of the Philippines: implications for the K to 12 Education Program[EB/OL].(2011-10-19)[2022-09-15].https://www.academia.edu/3814475/Analysis_of_the_ Basic_Education_of_the_Philippines_.
[14]BARROT J S.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Philippines: issues and challenges from a 21st century learn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education,2019,18(3):145-160.
[15]張小二.菲律賓k-1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學習結果評價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
[16][19][21]高皇偉.菲律賓基礎教育改革新動態——K-12基礎教育體制述評[J].世界教育信息,2013,26(7):49-54.
[17][22]OKABE M.Where does Philippine education go?The “K to 12” program and reform of Philippine basic education[EB/OL].(2013-08-01)[2022-09-22]https://www.academia.edu/23085575/INSTITUTE_OF_DEVELOPING_ECONOMIES_ Where_Does_Philippine_Education_Go_The_K_to_ 12_Program_and_Reform_of_Philippine_Basic_Education.
[18]孟世悅.追求卓越,實現公平——菲律賓發展研究院[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9):77-80,68.
[20]DIZON R L.Perspectiv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 to 12 program in the Philippines: a research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ciences,2019,6(6):2349-5219.
[23][30][38][39]DIANE V.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K-12 on the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plans of grade 12 students upon graduation from senior high in selected schools in Cubao, Quezon City[D].Manila: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2018.
[24]TUPAS F P.Learning-an approach in Philippin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new normal: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J].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20,8(11):5505-5512.
[25]JOONG Y H P.Understanding the ecologies of education reforms: comparing the perceptions of secondar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hilippi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2019,28(3):278-302.
[26][34]World Bank Group.Increasing investment to improve basic education outcomes in the Philippines[EB/OL].(2016-06-30)[2022-09-15].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bitstream/handle/10986/24745/Increasing0inv0s0in0the0Philippines.pdf?sequence=1&isAllowed=y.
[27]Philippine Statistics Authority. 2019 Philippine statistical yearbook[EB/OL].(2020-07-24) [2022-09-15].https://psa.gov.ph/sites/default/files/2019-PSY_61322_0.pdf.
[28]Philippine Statistics Authority. 2018 Philippine statistical yearbook[EB/OL].(2019-07-24)[2022-09-15].https://psa.gov.ph/sites/default/files/2018%20PSY_ final%28revised%20asof26Mar19%29_0.pdf.
[29]Philippin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The K to 12 curriculum[EB/OL].(2014-01-30)[2022-03-30].https://industry.gov.ph/wp-content/uploads/2015/05/6th-TID-Usec.-Ocampos-Presentation-on-K-to-12.pdf.
[32]ORACION C.Advancing the K-12 reform from the ground: a case study in the Philippines[J].ADB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2020(66):12-13.
[33]UNESCO.Education for All 2015 National Review[EB/OL].(2014-05-19)[2022-03-30].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29713.
[35][36]EDNAVE R.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 to 12 curriculum: a synthesis[D].St. Louis:Saint Louis University,2018.
[37]RAHMAN N H.From curriculum reform to classroom practice: an evaluation of the English primary curriculum in Malaysia[D].York:University of York,2014.
[40]ALMERINO P M.Evaluating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K-12 students in the philippines: a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approach[J].Educ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0(8):5-6.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