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德彬 劉珂艷
摘要:文章主要運用圖像學理論分析“十七年”時期電影海報中的女性形象,并且將其與改革開放初期反映女性形象的電影海報進行比較。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新中國成立之后,婦女地位得到顯著提升,廣大婦女不再受到傳統家庭觀念的束縛,開始扮演多樣化的角色,她們以全新的形象活躍在新中國的各項事業中,為國家的發展與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鍵詞:“十七年”時期;電影海報;圖像學;女性形象
中圖分類號:J5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1-0-03
0 引言
“十七年”時期,一般是指1949年到1966年這17年的時間。在這一時期,電影海報中的女性形象較其他時期有著獨特的視覺特征及時代感,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新中國成立之初,大多數婦女尤其是農村婦女,文化素質有待提高,故對宏觀政治與國家發展沒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她們對新中國的認同直接來源于黨和國家的婦女解放工作與思想宣傳,即實際的政策與運動給婦女帶來的影響,使得婦女的思想開始覺醒,對國家各項建設事業的參與,促進了女性的社會性解放。研究這一時期電影海報圖像中的女性形象,可以通過這些圖像所反映的歷史背景與社會記憶,了解女性在社會變革中的變化及受到的影響。
1950年5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是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頒布,廢除了腐朽的童養媳、三妻四妾等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確立了婚姻自由的原則,貫徹了一夫一妻的法律思想,保障了女性在婚姻中享有平等地位。《婚姻法》的頒布與實施還推動了婦女解放,向全國人民宣告了男女平等。1954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憲法》明確規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則。
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角色需要,在1949—1956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期,國家鼓勵婦女投身到社會生產建設中,以確保圓滿完成經濟任務。朝鮮戰爭爆發后,為了響應國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大批女性加入志愿軍隊伍。為了實現經濟目標,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劉少奇指出:“把婦女的家務勞動以及其他為生產服務的事業集體化。”[1]這表明要把婦女從家務中解放出來,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讓她們投身到社會生產與建設事業中。
1 圖像學理論
之所以選擇以圖像學理論支撐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因為其注重挖掘圖像主題的深層次寓意,“將藝術作品回歸到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中,進而揭開掩蓋在圖像上的迷霧,使更深層次的意義與時代精神能顯現出來”[2]。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研究方法,將1949—1966年的電影海報回歸到“十七年”時期的歷史社會場景中,去探尋電影海報圖像與當時的政治、文化、歷史事件等社會因素的聯系,深入挖掘圖像的內在寓意及多重含義,其中主要包含對電影海報圖像所蘊含的時代性、圖像的象征含義的深入解析等。圖像學理論中的類型史研究集主題與類型研究于一身,一直致力于解析各種寫實性藝術作品,這方面的研究經驗也有助于本文對1949—1966年電影海報圖像中的女性形象進行研究。
2 塑造新中國婦女形象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后的前“十七年”,主要圍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社會主義生產建設的國家政治主題展開,此時的女性形象在“新中國的婦女形象”這一共同的目標與口號下,以嶄新的歷史面貌出現在不同的圖像中。這一時期的中國婦女不再囿于傳統的家庭事務,而是隨著不同時期國家政治主題的變化,參與各項國家事業,如國家生產建設、軍事戰爭、政治運動、文化建設等。另外,許多新中國婦女涉足她們之前從未涉足的職業領域,而國家對參與不同職業領域工作的婦女的認可也促進了婦女解放和新中國婦女形象的塑造?!杜w行員》(北京電影制片廠,1966年)電影海報表現的是作為飛行員的女性形象,而女性飛行員的職業形象是前所未有的。
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主要為政治服務,在創作電影及電影海報等文藝作品時,首先考慮的是政治要素,即圖像所能傳達的意識形態效果。因此,女性形象經常出現在政治運動、革命事業中,這也是男女平等與全民參與的體現。通過歷史畫面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能增強女性的自信心,促進女性群體解放。
新中國生產建設事業需要女性的參與,為了解放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動員更多的婦女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國家塑造了許多以女性為代表的勞動模范形象。這些勞動模范出現在社會生產建設的各個行業中,如工廠、學校、田間地頭和軍隊等,充分說明新中國的婦女有多樣的選擇參與社會主義生產建設,并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對各行各業女性的肯定與宣傳,對新中國嶄新的婦女形象的塑造,說明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顯著提升。
3 電影海報中的女性形象
按照女性形象的圖像主題及其身處的場景與人物狀態,可將收集到的1949—1966年反映女性形象的電影海報分為四類,即革命軍事中的女性形象、生產建設中的女性形象、政治運動中的女性形象、其他各項事業中的女性形象等。
在女性形象類的電影海報中,有許多表現女性參與到革命和軍事事業中的電影海報圖像?!饵h的女兒》(長春電影制片廠,1958年)、《冬梅》(長春電影制片廠,1961年)、《紅色娘子軍》(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1960年)的電影海報圖像往往表現短發、剛毅的女性形象,且注重突出女性鎮定自若、從容不迫、斗志昂揚、不畏犧牲的精神,跟傳統圖像中長發且面容精致、性格和善、乖巧文靜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在此之前,中國女性往往是歷史的被動參與者,而不是主動參與者,而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女性被平等對待,她們更積極地參與到黨的各項工作中。電影海報圖像表現婦女群體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刻板印象,積極參與到國家的革命、軍事行動中,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證明女性和男性一樣,也能不懼危險、從容不迫,進一步闡釋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含義。
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時期,離不開生產建設這一政治主題,因此在電影海報中也出現了很多表現女性群體參與國家生產建設的圖像。例如,《浪濤滾滾》(北京電影制片廠,1965年)、《春暖花開》(北京電影制片廠,1960年)、《水庫上的歌聲》(長春電影制片廠,1958年)等電影海報中的圖像,反映的都是女性積極響應國家的動員與號召、積極參與國家生產建設的主題,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新中國的廣大婦女群體參與勞動生產建設的熱情。
表現政治運動或者政治政策的電影海報中也存在女性形象。在這一類電影海報中出現的女性形象,主要體現新中國的政治是全民參與的主題,其有別于以往的任何時期,并且反映女性群體參與政治的情況,說明女性在政治中享有的平等地位?!秼D女代表》(上海電影制片廠,1954年)電影海報,反映了婦女擺脫家庭的束縛,積極地參與政治生活,努力爭取自身解放的主題?!督Y婚》(東北電影制片廠,1953年)電影海報展現了男女青年靠在一起的圖像,并且女性在前方,說明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婚姻法》的頒布,國家積極宣傳新的婚姻制度,廢除了封建社會中腐朽的婚配制度,保障了女性的平等地位。
回顧1949—1966年的中國歷史,女性群體除了積極參與到軍事活動、政治生活、勞動生產建設中以外,也積極地參與了國家各行各業的建設?!杜緳C》(上海電影制片廠,1951年)電影海報呈現了一個女火車司機的形象,說明女性跟男性一樣剛猛、勇毅,一樣能夠勝任這種特殊且重要的職位。《母女教師》
(長春電影制片廠,1957年)電影海報反映的是以教師身份出現的女性形象,把女性形象置于教育事業中,一方面體現了黨和國家在宏觀角度上對婦女文化素質與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婦女群體參與教育的真實情況。在舊社會,教育是男性的專屬權利,而新中國的全體女性都擁有教育與受教育的權利。《女籃五號》(天馬電影制片廠,1957年)電影海報表現的是參與籃球運動的女性形象,圖像中只出現了一個女性的背面形象,并對女性形象進行了一定的處理,突出力量與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一海報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女性身心健康和參與文體活動的重視。
4 “十七年”時期與改革開放初期的電影海報比較
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時期與改革開放初期以女性為主題的電影海報圖像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處,主要體現在人物的穿著上,這兩個時期的人物穿著大部分是比較樸素的。在新中國剛成立的頭17年里,國家各項事業都處在建設與發展階段,全國上下都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這時的物質條件相對匱乏,人們的衣著較為樸素。《女司機》(上海電影制片廠,1951年)是“十七年”時期反映女性形象的電影海報,圖像中的女性形象在衣著上較為樸素與傳統,并且衣服上沒有圖案與紋樣。
而改革開放之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實行不久,國家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還沒有形成,物質條件與“十七年”時期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并且這時的人們大多保持著以往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故人們的衣著相對樸素?!对S茂和他的女兒們》(北京電影制片廠,1981年)是改革開放初期反映女性形象的電影海報,從圖像中可以看出,這時女性形象的衣著跟“十七年”時期女性形象的衣著相似,款式較為傳統且缺乏圖案和紋樣。
改革開放初期反映女性形象的電影海報與“十七年”時期電影海報的主要區別是女性重回柔美、溫婉的形象。改革開放初期,思想得到解放,“這時的青年藝術家開始思考,藝術該如何找回它所失去的真實,經過探索,一種對現實不加掩飾的且帶有傷感氣息的表現形式誕生了,即‘傷痕藝術?!畟鬯囆g對現今中國藝術史來說,其是一次思想上的反思與啟蒙運動;正是‘傷痕藝術使得改革開放初期的藝術重回傷感且真實的現實主義與面向普通大眾的平民主義中。”[3]“傷痕藝術”最早出現在美術領域,197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建國30周年全國美展”出現了帶有傷感與悲劇主題的美術作品。“正是這一次美展,預示著以‘傷痕美術為開端,中國文藝界開始了以‘傷痕藝術為核心的反思與啟蒙運動。而這時的電影海報也吸收了許多當代美術的成果進行創作,處于這一時期的電影及電影海報的創作也受到了‘傷痕藝術的影響,開始重新思考女性的內心狀態及女性背后的傷感和溫柔?!保?]因此,這時的女性形象是柔美、溫婉、文弱的。
《丹鳳朝陽》(長春電影制片廠,1980年)電影海報中的女性形象,無論是面容還是身體形態、肢體動作,都更具女性特征,而不是“十七年”時期所表現的力量型的、剛強的形象。其中的女性神態哀婉,展現出一種溫婉、文弱、陰柔的江南女性形象?!昂蟮膱鼍皥D像中,是江南水鄉的場景,并且創作者用工筆畫的創作方式,使整個海報帶有一種朦朧美的意境,更烘托出女性的溫婉形象?!保?]
而在《女司機》(上海電影制片廠,1951年)電影海報中,無論是人物的面容刻畫還是肢體動作、衣著打扮等都表現出男性才有的特征,弱化了女性的柔美特征。這時雖然有部分反映女性形象的電影海報帶有柔美的女性形象特征,但是其背景還是以工地、煙囪等建設畫面為主,如《護士日記》的電影海報(江南電影制片廠,1957年),而不是《丹鳳朝陽》電影海報所表現的江南煙雨朦朧的場景。其實“十七年”時期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場景圖像,是想突出這個時期以工業建設為主的時代主題,表現女性在國家工業化建設中的作用和貢獻。
5 結語
本文對1949—1966年的電影海報進行深入研究,并基于圖像學理論對其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分析。這些反映女性形象的電影海報圖像也是對1949—1966年中國社會文化、政治運動、經濟生產建設等方面的歷史反映。總體來說,研究“十七年”時期電影海報圖像中的女性形象,有利于了解女性在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中所作的突出貢獻以及社會變革促使她們發生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劉崇文,陳紹疇,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1898—196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425.
[2] 歐文·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5.
[3] 宮林.中國電影美術史[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7:281.
[4] 陳清洋.中國電影海報史[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107,109.
作者簡介:全德彬(1997—),男,廣西貴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與媒體設計。
劉珂艷(1974—),女,湖北武漢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