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楊倩楠 夏玲玉 何盈瑩
[摘 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對城鄉規劃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文章針對新時代行業和學科發展的特點,對廣州新華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土地利用與規劃課程的特點與教學目標設置、實踐教學改革與實驗設計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以期為課程教學改革適應當前規劃體系重大變革和技術方法應用的更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利用與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教學;實驗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0-0111-04
土地利用與規劃(多數高校該課程的名稱為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土地資源管理、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等專業的核心課程, 是跨度大、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涉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諸多領域的一門課程[1]。然而,對于不同專業來說,課程定位不一樣,教學目標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近年來,不少高校進行了土地利用與規劃課程的改革和建設,尤其在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方面提供了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經驗。劉艷艷、姚漪穎、吳大放等將GIS技術應用于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技能培養[1]。李曉佳、姜洪濤、張裕鳳等提出“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實踐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2]。張曉平、崔燕娟、喻對博等探索構建了以“一面特性、二個平臺、三段課堂、四項內容、五種資源”為主體的土地利用規劃實踐教學資源體系框架,并提出了實踐教學資源體系的建設路徑[3]。安娟提出案例和現場教學法的應用將有利于提高學生進行土地規劃的實踐技能[4]。在高校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教師根據各校專業課程定位和培養目標進行了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化,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土地規劃行業發展迅猛,技術更新迅速,課程仍須不斷根據行業和學科的發展趨勢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
一、問題的提出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2020年1月1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也明確提出,已經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不再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是文明演替和時代變遷背景下的重大變革[5],在新形勢下,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專業的建設、學生的培養,無論是在理論還是技術層面都面臨著巨大的變革和挑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并不是對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否定,而是實現多個空間規劃的融合。國土空間規劃理論和方法是在原有規劃方法和技術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發展和完善,因此,土地利用與規劃課程也應順應文明演替和時代變革,探索改革與發展路徑。本研究基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的背景,對廣州新華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土地利用與規劃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與實驗設計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以期為課程教學改革適應當前規劃體系重大變革和技術方法應用的更新提供參考。
二、課程特點與教學目標設置
廣州新華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以“培養能在城市和規劃管理等領域從事資源開發、城鄉區域規劃,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為目標。在傳統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核心課程設置主要針對城鄉規劃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和技能,作為應用課程的土地利用與規劃的主要教學目標為通過了解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和技術方法,在從事城鄉規劃相關工作中實現兩規協調。在“多規合一”的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土地利用與規劃課程目標的設置應從原來的“實現兩規協調”轉向“將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國土空間規劃”,課程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程度和地位大大提升。經過近年來的教學改革探索,土地利用與規劃課從專業任選課變為必修課,課程更注重將傳統理論與新技術應用相結合。其通過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實踐課程;通過探索項目式實驗,增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
三、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為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為本專業學生從事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從教學內容、學時分配和實驗環節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優化教學內容,銜接國土空間規劃
土地利用與規劃是主要研究和講授土地資源的時空配置問題的課程。要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理論和工作方法,學生要具有一定的土地資源學和土地調查與評價方面的基礎知識儲備,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較少設置土地資源學、土地調查、土地評價等針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礎工作的前置課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的規劃底圖底數都是在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基數轉換形成的,尤其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的規劃底圖底數數據是將“三調”工作分類與國土空間規劃用地用海分類轉換銜接而成的。因此,為更好地達到培養目標,使學生掌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課程教學應當建立在系統的知識體系之上。土地分類系統、基數轉換、土地調查等基礎知識是學生理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重要基礎。通過精簡和優化教學內容,將土地分類、基數轉換、土地調查納入課程教學內容,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工作,另一方面能從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和規劃流程上更好地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工作。
(二)優化學時分配,注重實踐理論相結合
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庫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基礎。國土空間規劃中空間數據的獲取、儲存、分析、表達、管理等都離不開3S技術的支撐,可以說GIS勢必成為國土空間規劃的主流技術平臺,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必將大有作為[6]。為有效銜接未來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能用ArcGIS軟件建立土地規劃數據庫、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和繪制專題圖件,應作為對學生的重要培養方向。因此,課程改革必須以技能培養為重點、以實踐為特色,著重培養學生利用ArcGIS軟件進行技術分析、規劃布局、圖件制作和數據入庫等實操技能,引導學生將規劃理論融于實踐操作。通過梳理和精簡理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壓縮理論學時,增加實踐課時,以項目式實驗引導學生變被動吸收為主動學習,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項目式實驗模式規劃工作流程,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增加項目式實驗,模擬規劃流程
在優化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的基礎上,以任務為驅動,以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為目標,課程改革設計了兩個項目式實驗模塊,以廣州市首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大嶺村為研究區,結合校外實踐調研和校內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內業工作,模擬土地調查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真實工作基本流程,實現校內技能實訓和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村規劃是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屬于詳細型和實施型規劃[2],以行政村為規劃對象能有效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實際應用水平。同時,規劃區大嶺村轄區總面積為376公頃,范圍較小,用地類型相對簡單,規劃方向清晰,是較為合適的實驗案例地,能實現在短時間之內模擬土地調查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本流程。大嶺村的實驗選擇綜合考慮了校外實踐的可行性、研究區的特點和典型性、村莊規劃級相關資料的可獲得性,以及用地情況相對簡單,可適用于學生實驗等特性。
四、實驗教學設計
為更好地達到實驗教學目標,課程實驗需要通過合理的規劃、周密的計劃搭建起來。
(一)實驗設計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
實踐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其可為學生從事國土空間規劃行業相關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實驗設計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使大三學生適應接下來的專業實習和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課程實驗主要通過項目式實驗,模擬行業真實場景,并考慮到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著重培養學生的土地調查和數據采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設計與表達能力、專業軟件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二)搭建實驗課程框架和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是實踐課程的設置,而師資隊伍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是實踐教學成效的重要保障[6]。由土地資源學、地理信息系統、土地信息系統、土地利用與規劃等相關課程任課教師組成實驗設計課題組,課題組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專業培養要求和學生特點設計了兩個實驗模塊,由校外實踐基地大嶺村和校內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共同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實踐課程共36課時,其中校外土地調查實踐為4課時,2人一組完成;校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驗共32課時,學生獨立完成。
(三)實驗設計依據最新的技術規范和標準
首先,實驗應能體現土地調查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本工作內容和技術標準,采用ArcGIS及AutoCAD軟件作為技術平臺,規劃編制技術流程設計以廣州市的地方技術規范為參考。其次,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實驗教學內容設計應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內容和流程的基礎上,更新技術標準,銜接國土空間規劃采用的數據庫標準和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土地分類,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打下理論和技術基礎。
(四)設計好實驗流程與實驗內容
實驗設計一方面要考慮體現土地調查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程序和重要內容,另一方面要考慮以任務為驅動,在實際案例地進行仿真模擬操作。因此,兩個實驗模塊實驗內容設置需以相關技術規劃為指導,結合適當的學時分配,將實驗流程劃分為多個實驗步驟,每個步驟包含相應的內容,環環相扣,模擬土地調查和規劃工作的基本流程。實驗步驟從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開始,最終實現研究區的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用地布局優化,并進行成果驗收。最終的實驗成果包括一套成果圖、文本和附表以及規劃數據庫。
(五)為學生提供實驗所需資料
實驗由課題組教師設計實驗內容和設定土地利用主要調控指標,為學生提供村莊規劃及相關資料,自建基于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土地分類的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規劃文本和數據表格模板,并針對上機操作實踐自行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驗上機指導書》。考慮到實驗流程環環相扣,實驗內容較多,學生雖已學習了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但仍存在ArcGIS軟件應用能力不足等問題,教師針對實驗錄制了一套上機操作指導視頻供學生課后觀看學習,熟悉規劃實操技能。整個實驗流程由課題組教師進行預實驗,并對實驗自編材料進行反復修正和補充完善,形成學生易懂、指導清晰的實驗教材和輔助視頻。
(六)過程考核與成果驗收相結合
課程以成果驗收與實驗過程動態監測作為考核方式。實驗過程動態監測是指教師在每一次實驗課均對學生實驗進度和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在實驗中段對規劃方案進行檢查,并提出修改意見,形成方案以確定成績。成果驗收是在實驗完成后,教師按照實驗要求和規劃標準分別對圖件、文本及附表和數據庫進行驗收,形成成果驗收成績。課程期末考核成績由方案檢查和成果驗收兩部分成績組成,實現對實驗過程的動態監測和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綜合評價,能較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五、結語
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鄉規劃學科將在規劃理論和技術方法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高校在專業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也應根據行業變革和學科發展做出適應性調整。此次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加強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提高了教學質量,銜接了新技術和標準,為學生從事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劉艷艷,姚漪穎,吳大放,等.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規劃學》實驗教學改革及實踐技能培養分析[J]. 教育教學論壇, 2017(4): 116-120.
[2] 李曉佳,姜洪濤,張裕鳳. 基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土地利用規劃課程教學實踐[J]. 科教文匯, 2020(484): 73-75.
[3] 張曉平,崔燕娟,喻圣博,等. 土地利用規劃實踐教學資源體系的構建:基于技術管理型應用人才培養視角[J]. 中國地質教育, 2016(4): 62-65.
[4] 安娟. 案例和現場教學在《土地利用評價與規劃》課程中的結合應用[J]. 教育現代化, 2018(36): 287-288,293.
[5] 楊保軍,陳鵬,董珂,等. 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J]. 城市規劃學刊, 2019(4): 16-23.
[6] 劉傳明,劉杰. 基于OBE理念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 菏澤學院學報, 2020(6): 73-77.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