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珂 胡桂芳 陸靜峰 王云



摘要:目的:探究血清乳酸脫氫酶水平與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預后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進行血清乳酸脫氫酶檢測,并根據測定結果,將患者分為LED高值組(LDH>245U/L)和LED低值組(LDH≤245U/L)組,分別為32例、48例。分析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與LDH水平的關系、相關獨立不良風險因素及不同血清乳酸脫氫酶水平下患者的生存率情況。結果:不同性別、年齡、免疫球蛋白分型患者的LDH水平比較無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不同分期、腫瘤體力評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和有無嚴重貧血患者的LDH水平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ECOG評價(>3分)、DS分期(III期)、嚴重貧血及LDH水平(>245U/L)與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預后相關,是預后不佳的危險因素(OR=1.276、0.024、0.022和0.012,P<0.05);在患者預后生存曲線圖分析中,LDH>245U/L(高值)患者的生存率明顯低于LDH≤245U/L(低值)患者(P<0.05)。結論:血清LDH水平與多發性骨髓瘤進展及預后顯著相關,是評估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乳酸脫氫酶;多發性骨髓瘤;預后;相關性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血液腫瘤疾病,對患者生命健康有巨大影響。現有研究顯示[1],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機理是B細胞來源的漿細胞出現惡性增殖,導致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形成,其發病率已占血液領域惡性腫瘤的10%以上。在現有治療技術之下,多發性骨髓瘤仍是一種難以治愈的惡性腫瘤,且有80%以上的患者預后不良。有研究報道[2],在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情發展中,血清LDH起到重要作用,其表達水平與病情進展及預后有密切相關性,是預后評估的重要指標。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清乳酸脫氫酶水平與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預后的相關性。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41~56歲、平均年齡(55.24±2.18)歲。多發性骨瘤分期(Durie-salmon,DS)I期21例、II其31例、III期28例。
納入標準:依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者;無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異常者;無其他惡性腫瘤者;無嚴重極急性感染者。排除標準:嚴重精神障礙,且無法正常完成診治者;合并有嚴重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空腹狀態完成靜脈采血(5 ml),并經血清離心分離之后保存備用。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廠商:日立;型號:7600)檢測血清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mgenase,LDH)。LDH正常策參考值范圍是140~271U/L[3~4]。根據患者LDH測定情況,將80例患者分為LED高值組和LED低值組。其中LED高值組為LDH測定值>245U/L,32例;LED低值組為LDH測定值≤245U/L,48例。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關分析法,Log-rank 檢驗比較患者生存時間及生存率,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與LDH水平關系
不同性別、年齡、免疫球蛋白分型患者的LDH水平比較無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不同分期、ECOG評分和有無嚴重貧血患者的LDH水平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ECOG評分(>3分)、DSIII期、嚴重貧血及LDH水平>245U/L與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預后相關,是預后不佳的危險因素(OR=1.276、0.024、0.022和0.012,P<0.05)。見表2。
2.3 不同LDH值患者的生存曲線圖
LDH>245U/L(高值)患者的生存率明顯低于LDH≤245U/L(低值)患者(P<0.05)。見圖1。
3討論
多發性骨髓瘤復發率高、病死率高,80%以上為高危病例[5~6]。LDH是一種糖酵解酶,在腫瘤細胞的侵襲之下,多發性骨髓癌患者細胞受損,導致LDH大量釋放。此外,腫瘤細胞基因失調會導致血清LDH合成增加,進一步使LDH水平升高。245 U/L作為LDH的重要臨界指標值,LDH水平高于245U/L提示患者病情更嚴重。因此,在血液疾病的診斷及預后評估中,LDH可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用于病情發展程度評價[7]。
如何更好地延長多發性骨髓癌患者生存時間是治療的主要目標,也是預后的重要評價內容。姜立丹[8]研究指出,患者出現LDH水平持續升高(LDH>245U/L),生存時間明顯縮短,中位總生存時間在9.3個月,2年及以上生存率不足10%。但對LDH正常水平狀態下的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在15.7個月,2年及以上生存率為65.7%。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DS分期、ECOG評分和有無嚴重貧血患者的LDH水平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LDH表達水平能夠成為患者病情發展程度的重要評價指標,病情越嚴重,患者LDH水平越高。此外,LDH>245U/L(高值)患者的生存率明顯低于LDH≤245U/L(低值)患者(P<0.05)。
綜上所述,血清LDH水平與多發性骨髓瘤進展及預后顯著相關,是評估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謝艷梅,崔亞娟,李姮,等.校正血鈣與血清乳酸脫氫酶對初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預后價值[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9,27(3):844-849.
[2]羅廣立,趙曉紅,康亞偉.硼替佐米與沙利度胺方案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療效及對凝血功能的影響[J].癌癥進展,2019,17(7):834-836.
[3]楊文慧,孫延慶,張啟科,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及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預后意義[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21,29(1):122-130.
[4]王鈴,陸化,沈文怡,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部分凝血及纖溶因子活性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9(11):53-55.
[5]陳立娜,張毓.內質網應激與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耐藥的機制研究[J].國際免疫學雜志,2021,44(1):114-118.
[6]王歡,周新,朱健偉,等.初診非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預后因素的長期回 顧性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9,27(5):153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