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瑩瑩


摘要:目的:探討對抑郁癥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比較干預效果。結果:護理后,觀察組無抑郁、輕度抑郁百分比為20.00%、57.50%,高于對照組的2.50%、35.00%;觀察組中度抑郁百分比為22.50%,低于對照組的60.00%。護理后,觀察組自我接納評分(9.40±2.56)分低于對照組(15.82±2.94)分,顯示有差異(P<0.05)。結論:對抑郁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自我接納程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抑郁癥;心理護理;抑郁情緒;自我接納
抑郁癥是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別名抑郁性障礙。臨床認為、遺傳因素、神經營養因子、細胞因子因素、性激素因素等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1]。抑郁情緒是該病主要癥狀,且患者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等情緒[2]。伴隨著疾病逐步發展,患者情緒會從心境低落轉變為悲痛欲絕,最終發展至厭世情緒。確診抑郁癥后,積極進行對癥治療,提供科學護理,無疑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的有效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究對抑郁癥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20~72歲,平均(46.38±13.18)歲;抑郁癥病程1個月~5年,平均(2.54±1.23)年;輕度抑郁10例,中度抑郁25例,重度抑郁5例。觀察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20~71歲,平均(46.13±13.16)歲;抑郁癥病程1個月~4年,平均(2.36±1.24)年;輕度抑郁8例,中度抑郁26例,重度抑郁6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遵醫囑為患者提供藥物治療,做好用藥監測工作;病情穩定后向患者宣傳健康知識,提升患者的疾病準確認知;選擇適宜時間,為患者提供心理疏導。
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1)創建小組:科室應針對抑郁癥,創建護理小組,護士長是主張,病房責任護士是組員。小組共同學習心理護理理念、知識與技能,并進行統一考核。確定具備溝通技巧、人文關懷等護理技能后,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2)護理實施:①主動傾聽。護士需積極和患者溝通,主動創造機會進行交流。期間引導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盡量讓患者完整的闡述內心真實想法,中途不要打斷患者,不要隨便評價患者,但需給患者一些正面回應,比如平視患者,點頭示意或通過眼神標識認可,讓患者明白護士確實在認真傾聽。護士傾聽期間,需充分掌握患者的語言表達內容,詳細分析其內在含義,充分明確患者的真實感受,并表達對患者感受的理解,讓患者明白護士是理解自己的。②換位思考。護士需主動站在角度上思考問題,分析抑郁癥的發生原因,理解患者的負面情緒,主動代入患者角度思考問題、看待事物、理解原因、分析需求,結合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為患者提供相應護理服務,提升護理契合性與針對性。③信息整理與反饋。護士需主動收集患者的病歷信息與護理信息,詳細記錄護理期間發現的情緒問題,分析情緒問題的誘發原因。還需定時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綜合觀察患者的語言表現與行為狀態,匯總并整理相關信息。若有良性信息,需第一時間反饋給患者,提升患者的成就感與愉悅感,正面影響患者病情。結合匯總信息,及時調整患者的護理方案,滿足患者的合理護理需求。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抑郁情緒。在護理前、護理1月后應用抑郁自評量表( SDS )[3]進行評估,總分是80分。0~50分代表無抑郁,51~60分代表輕度抑郁,61~70分代表中度抑郁,71~80分代表重度抑郁。(2)比較兩組自我接納程度。在護理前、護理1月后應用住院護士觀察量表(NOSIE)[4]完成自我接納評價,主要評估精神癥狀、社會能力、抑郁以及社會興趣等多項指標,量表總分是0~28分,分數越低代表患者的自我接納越理想。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抑郁情緒比較
觀察組無抑郁、輕度抑郁百分比高于對照組,中度抑郁百分比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重度抑郁百分比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
2.2 兩組自我接納程度比較
護理前,兩組自我接納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自我接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目前臨床尚未明確抑郁癥發病機制,臨床多人為抑郁癥發生和個性特征、應對方式以及神經遞質等多種因素相關[5]。從疾病角度看,抑郁癥是一種精神疾病,多數患者均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現象與精神運動障礙發生[6]。長期處于負面情緒、抑郁心理影響下,患者更容易發生自殺與自傷傾向。臨床確診抑郁癥后,不僅要第一時間治療患者疾病,更要結合患者的護理需求,提供科學有效、切實可行的護理服務,全面調節患者的身心狀態,促進劑患者早日康復。
心理護理是針對患者心理狀態及情緒狀態的護理模式。護理全程圍繞患者進行,主張在充分理解患者個人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護理服務,護理期間積極疏導患者負面情緒,主動和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明確患者的負面情緒形成原因,利用溝通技巧從源頭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
心理護理與一般護理方法有著較大的差異,強調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并充分挖掘個人潛力與優勢。心理護理的應用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抑郁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護理注重調動患者自身的積極性,幫助患者認識到自身在于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其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提高對治療的信心。例如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鼓勵患者進行相關活動,并組織患者有目的性的進行相互交,培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2)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護理尊重患者的個體差異,注重挖掘患者的潛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研究將心理護理應用于抑郁癥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引導患者積極參與健康教育,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健康教育方案,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從而解決抑郁癥患者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進一步提高血控制效果,穩定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多數抑郁癥患者由于疾病無法痊愈、需要持續用藥而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容易出現其他問題。而心理護理的應用,可以改善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況,改變抑郁癥患者的相關行為,達到合理控制病情的效果,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部分學者在研究心理護理應用效果時發現,心理支持、精神康復等干預措施的應用,可提高抑郁癥患者的并發癥控制效果。傳統護理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社會,而心理護理的應用可以突破傳統模式的不足之處,進一步改善抑郁癥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從實際應用來看,心理護理的實施主要分為兩個環節:基于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根據過往應用經驗,探索個性化的護理措施。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問題描述。這是心理護理實施的首要階段,主要是通過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構建良好關系,通過平等友好的互動交流,傾聽患者的想法與訴求,并了解患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所做出的決策和行為,了解患者對于疾病的擔憂和想要了解的內容。基于上述信息,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相關內容,從而提高患者對于戰勝疾病的信心。
(2)確定目標。在這一階段中,醫護人員與患者共同討論臨床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評估問題,讓患者對自己的自我管理情況進行打分,假設滿分為100分,會給自己的表現打多少分,并了解患者希望自己可以達到的分數。在相互溝通交流過程中,了解患者對于臨床醫療服務的需求,并根據患者的預期,共同確定預期達成目標。詢問患者目前問題的解決情況,并提問患者的現狀會在干預措施實施后獲得怎樣的改變,從而激勵患者積極參與臨床治療,從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3)探查例外。傳統護理方法主要是根據問題來提出解決措施,從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而心理護理則探究患者自身在因為那些情況而變得糟糕時做出了那些努力和行為,并讓患者認識到自己在于調節心理方面做出的努力,讓患者感受到抑郁癥是可以緩解的。告知患者任何細微的行為都對自身的病情和心理狀況有著一定的影響,從而提高患者的重視度。例如“自己在家中的時候是怎么樣調節心理狀況?”指導患者進一步的分析,過去例外行為如何再一次的實施。
(4)給予反饋。在這一環節,護理人員你需要根據抑郁癥患者過去的表現,挖掘患者的潛力,并鼓勵和表揚患者在疾病管理中的努力,提高患者的積極性,同時也為患者提供更強的動力。
(5)評價進步。在這一環節,主要是評估患者的進步情況,例如疾病控制情況、飲食控制情況、運動鍛煉情況、合理用藥情況等方面,任何方面的進步都要給予鼓勵與表揚,從而激勵患者,加強自我管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抑郁癥的發生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不是所有患有抑郁癥就到了特別嚴重的情況,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生活與工作環境等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患者能夠感受到醫院真摯的護理服務。另外,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其可能抑郁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在此類患者中,需要首先了解患者真實的內心情況,讓患者能夠盡可能的敞開心扉與醫護人員溝通,達到有效干預的目的,讓抑郁癥患者在院治療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甚至痊愈。
心理護理的實施效果與護患關系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護理人員需要熱情、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患者,與患者交流時需要態度溫和、用詞禮貌,獲得患者的信任與支持[7]。同時護理人員需要經常安撫患者,傾聽患者的想法,用語言和行動鼓勵患者,幫助患者解決實際為,尊重和保護患者的尊嚴。在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上,需要根據患者的主觀感受,通過傾訴、支持、信心培養等方式來加強心理支持[8]。護理人員需要用樂觀、啟發的語言來引導患者積極思考,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提高患者的心理適應能力,渡過應激階段。通過開放式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并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客觀評估,在交流中不斷誘導患者提出問題,并耐心解答,鼓勵患者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對雙方都感興趣的問題可以共同探討,直到患者理解和滿意。調動患者的主動性,切斷負面影響;動員家屬多陪伴患者,并告知家屬抑郁癥康復時間長,需要多關心和安慰患者,讓患者在家人朋友的鼓勵下,積極配合治療,早日恢復正常生活;根據康復訓練計劃,制定小目標,并可以給患者發放糖果或小紅旗作為獎勵;同時還可以邀請已經完全康復的患者現身說法,為患者樹立榜樣,讓患者看到康復治療的效果,從而重燃希望,并對患者的進步與表現進行表揚,提高患者對康復治療的信心,積極接受治療與護理[9]。
此外,對不同年齡段的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措施,尤其是中年患者,中年患者往往是家庭的支柱,發病后承擔著較大的精神壓力,表現為冷漠、暴躁、不配合治療,因此需要加強疾病宣教,讓患者了解該病病程長的特點,從而提高對康復訓練的接受度。
另外,家庭社會支持主要是通過患者與親朋好友或其他群體的接觸,從而獲取支持以及安慰。有研究指出,抑郁癥患者存在較高的心理壓力,且自理能力越低、心理壓力越高,親朋好友的勸慰和關心,能夠有效改善焦慮抑郁情況。因此需要鼓勵親朋好友多關心和愛護患者,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同時還要鼓勵患者尋求社會幫助,在身體允許的前提下多參加社會活動,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不斷獲得前進的力量,改善身心狀況。
綜上所述,對抑郁癥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緒和自我接納程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何炳芳,黎清俏,陳嬋媛.共情護理對女性抑郁癥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21,28(3):363-364.
[2]王東艷.健康指導聯合心理護理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癥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5):198-199.
[3]楊雅杰.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抑郁癥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9):1261-1262.
[4]闞閱.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臨床研究,2020,28(5):181-182.
[5]鄭旭磊,趙相欣,周艷,等.認知重建技術在老年抑郁癥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20,11(2):96-97.
[6]李影.探討共情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及對生活功能的改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6):159-160.
[7]王麗秋.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患者中應用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9):1208-1209.
[8]郭清華,陳超,栗雪琪,等.個體化心理護理在伴有精神癥狀的抑郁癥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1,35(1):169-171.
[9]王熒.探究小組積極心理支持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的康復效果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