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蘇明
【摘要】“雙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課業和校外培訓兩方面的壓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學校教育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提高效率,并充分發揮育人的作用。本文以“雙減”政策為背景,分析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從而認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雙減”背景? 初中語文教學? 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8-0103-03
“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生個體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師必要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在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發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必需的穩定的心理特征。”語文教學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1]教師要從語文學習過程的實際出發,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有自己的思路,能發現和提出自己的問題,并且能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拓展思維的空間。
教學實踐過程中,許多教師出現要么占據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發現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要么教師不結合學情,課堂上照搬參考教案;要么課堂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內容單一枯燥,課堂氣氛不活躍等問題。受此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難以調動和激活,學習興趣不高,每天被動應付繁重的課業,自主性學習得不到體現,學習活動缺乏應有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感,失去語文的學習興趣,教學效率難以提升,導致教學效率低下。以上問題都讓學生逐漸喪失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思維能力,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那么在“雙減”背景下該如何利用語文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下面筆者談談看法。
一、“雙減”政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影響
(一)適當增加了語文閱讀的時間
豐富的課外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既能夠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更加清晰的表達邏輯,從而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各科作業題量減少,釋放了更多的學習時間,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大量閱讀。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誦讀品味經典作品,在課余時間選擇相關的課外必讀書目、經典名著進行自主性閱讀,這樣作業雖有所減少,但是學生在閱讀中有了更多的快樂和收獲。
(二)學生的主動權得到了更加高度的關注和重視
傳統教學模式主要配合應試教育理念,學生忙于重復機械的題海戰術,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得不到加強,失去了真正的教學意義。“雙減”政策推行之后,作業布置科學合理,學生的主動權得到了更加高度的關注和重視,學生可以利用充裕的課余時間發展自身能力,從而以更加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教師要跟隨新時代發展的潮流和腳步,以“雙減”政策方針,轉變教育理念,真正幫助學生減輕課業負擔和學習壓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教育教學工作回歸本質,最終學生能夠發展自身各項能力[2]。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雙減”背景下對初中語文課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實踐和探索,學生在豐富的學習體驗中能夠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使課堂語文教學更具實效性,同時也使學生自身能力得到發展,因此,在初中學段培養好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對今后的語文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深入理解和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同時,學生也能夠更加自覺地復習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真正意識到學習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符合“雙減”政策對學生學習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初中語文教學主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獲得語文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語文教師的講解和結論。自主學習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散思維,學生思考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拓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開發創造潛能,以自己個性化的方式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三)有利于學生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學生在自主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由于更具自主性,學生學習語文時不必承擔過重的壓力,能夠逐漸脫離被動學習的消極情緒,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文知識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模式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是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教學方式不夠靈活,為提高成績,采用“灌輸式”“死記硬背”等較原始、單調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被嚴重扼殺。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實施,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教師需要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模式,大力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理解能力。
實際教學中,任務型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閱讀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不斷完善任務型閱讀教學方法,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驅動閱讀教學質量提升。以《老山界》為例,在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用閱讀任務驅動學生層層深入思考。任務一:要求學生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結果怎么樣”一句話概括故事的內容,學生可以迅速說出故事內容是“工農紅軍成功翻越老山界”;任務二:“老山界難走,難在哪里?表現紅軍戰士怎樣的精神?”請從文中找出關鍵句來理解,這個問題只要抓住文本也迎刃而解;任務三:“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吃”,請問“搶”字有何表達效果?“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請從描寫和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思考幾分鐘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教師對小組學習成果進行梳理補充;在此基礎上,教師布置任務四:要求學生用剛剛學到的解題方法,在文中找出其他關鍵詞和描寫的句子進行賞析。學生立刻主動參與,而后紛紛展示自主學習成果,通過剛才的教學活動,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以《一棵小桃樹》為例,文章通過對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和“我”的人生經歷的記敘,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幾經挫折和磨難,仍然矢志不移地追求人生幸福、美好理想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可以提出以下主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我的夢是綠色的,將來開了花,我會幸福呢”這句話該如何理解?是什么使“我”遺忘了小桃樹?“蓄著我的夢”的桃核長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在寫花嗎?“我”的情感在這里來了一個轉折,你讀出來了嗎?學生在教師任務驅動下進行閱讀學習,充分培養自主閱讀的能力。
教師也可以巧設問題引發學生自主思考。“教師在課堂中可以設置啟發性問題,從問題切入,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教師也可以設置漸進式問題,問題由淺入深,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迅速進入文章情境,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將知識內化,同時發展自主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設置開放性問題,這一問題更傾向于發散學生思維,對文章進行個性化理解,具有知識延伸的作用,能夠使學生進行自主思考”。[3]比如,教師針對《愚公移山》進行教學時,教師以主問題的提出帶動對文本的分析。課文中哪些是寫愚公之“愚”的句子,課文中哪些是寫愚公不“愚”的句子?分別作簡要分析。這樣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積累了文言詞語;在讀懂作者的感情傾向,探究寓意的基礎上,教師再提出漸進式問題: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用“公”和“叟”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深刻含義?最后設置開放性問題:你認為這篇寓言故事有何思想意義?對我們現實生活有什么啟發?各種問題的提出學生有更多自主思考的機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加強了教學效果。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創造生活情境主要是指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語文知識,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尋找生活的痕跡,有助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入理解新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比如,教師針對《安塞腰鼓》進行教學時,利用黃土高原腰鼓表演視頻導入,創設情境,進一步感受腰鼓壯闊、豪放、火烈、奇偉、磅礴的氣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北冥有魚》教學時,以《西游記》中的大鵬金翅雕導入,也可以用學生熟悉的其他與“鵬”有關的詩詞、典故等導入,點出是莊子創造了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壺口瀑布》教學時,黃河被稱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壺口則是黃河的一個特殊景點,有“未過壺口不成河”的說法,它的特殊之處在哪里?通過課文的第一個預習提示讓學生齊讀,再播放航拍視頻,讓學生領略壺口瀑布的雄偉壯觀,獲取直觀印象。
(三)注重課外積累,發揮主觀能動性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加強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語文的學習還需要靠日常的不斷積累,因此,學生在課外時間發揮自主性,進行1+X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同時做好讀書筆記。如學完《小石潭記》后,補充閱讀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鈷鉧潭西小丘記》,從中讓學生更加具體深入地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寫作特點和語言風格;學完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石壕吏》,還可以延伸閱讀《新安吏》《潼關吏》和“三別”,感悟杜甫“苦用心”的產物;學完《周亞夫軍細柳》,可以選擇閱讀《史記》中本紀、世家或列傳中的故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由尋找感興趣的文章和課外讀物進行閱讀。日積月累,長期堅持閱讀和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學生的眼界也進一步開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四)完善評價機制,提升語文素養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傳授知識外,還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多種功能,積極探索課堂評價機制。通過多種教學評價手段來推進課堂評價,準確指出學生的長處和存在的問題,讓學生發現自身不足,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語文的習慣,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效果”[4]。教師在評價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潛力,既要全面評價又要注重個體差異。例如:對于語文成績中等的學生要適度評價,及時指出不足,培養他們的質疑探究能力;對于語文能力薄弱的學生及時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多表揚鼓勵,培養他們正確的自主學習習慣,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漸提高其語文學習能力。教師的評價還需要善于指導,鼓勵學生積極交流,采用學生自評和互評,讓他們互相學習,互相欣賞,在他們的交流評價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例如:開展綜合性學習《古詩苑漫步》,老師先把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選定一個專題,如田園山水、家國情懷、離愁別緒等等,把這些所讀過的相關古詩,分門別類輯錄為一本專題詩集,然后由學生配上圖案、賞析、評點、題名等,完成之后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自評,然后小組與小組之間互評,最后再由老師和學生組成的評價組進行總評,一節課下來,全堂課生動活潑,充滿睿智。這樣的評價機制,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可以和同學更好地合作分享,也更好地共享古詩文學習帶來的快樂。又如,為提高課外閱讀質量,激發課外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采用組織班級讀書報告會、心得體會交流、優秀讀書筆記展覽、表揚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評價機制,學生獲得表揚激勵后,會更有激情地廣泛閱讀,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和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5]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價值,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積累課外知識、完善評價機制等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程翠麗.中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5.
[2]劉國宇.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減負增效的教學策略初探[J].互動軟件,2021(7):2081.
[3]路軍榮.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探討[J].散文百家,2021(12):161.
[4]余雪嬌.淺析提高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3):118.
[5]任麗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知識-力量,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