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音樂學科的創設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與審美能力,并在音樂的陪伴下健康成長。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合唱教學的過程,但是因為小學生未具備音樂藝術能力,在合唱時未掌握合唱要領,影響合唱教學效果的同時也阻礙了學生藝術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音樂教師在開展合唱教學時能夠從小學生的角度對教學法進行有效的創新,保證教學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在提高合唱教學質量的同時快速實現音樂學科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音樂? 合唱教學法? 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8-0166-03
目前,我國的教育目標是實現素質教育,小學作為我國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除了要注重學生文化知識培養外,還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音樂學科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審美能力的培養、利用音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德育素養的目的,進一步實現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目標[1]。在音樂教學中會開展合唱教學,合唱教學注重的是群體合作,需要參與的學生在合唱中做到音量能夠配合其他聲部、音色要達到平衡有力的要求,對于學生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挑戰。由于以往教師實施的合唱教學策略未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并且學生合唱的效果也未達到最佳化,需要教師對合唱教學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創新,進而達到促進學生擁有學習熱情并提升合唱能力的目的。
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合唱教學具有的作用
(一)有效提升學生音樂素養水平
在音樂學科教學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水平,音樂素養包括和聲能力、節奏掌握效果、聽音與讀譜能力、是否掌握豐富的音樂史、是否具有音樂欣賞能力等。由于合唱蘊含了音樂素養中的所有元素,在音樂教學中帶入合唱教學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合唱教學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其擁有的歷史,并且需要學生具備和聲能力、有效把控節奏、聽音能力、讀譜能力等,達到促進學生音樂素養水平有效提升的目的[2]。
(二)促進學生擁有集體意識及提高學生合作能力
當代小學生大多屬于獨生子女,并且在生活中受到了家長與親人的寵愛,在個性方面存在著較強的自我意識與獨特的個性,在思想上并未存在集體意識與團隊精神。在音樂學科教學中開展合唱教學,需要學生能夠配合其他學生保證合唱的效果,可以促進學生的集體意識,并在配合的過程中提升合作能力,對于學生健康成長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3]。
(三)拓展學生想象空間
合唱雖然是由多個人組成合唱團隊進行音樂藝術的演繹,但是同個人演唱相同,也要帶有強烈的情感,能夠將歌曲所擁有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并達到引起聽眾共鳴的效果。因此,音樂學科教學中開展合唱教學時,需要學生對合唱的歌曲進行情感方面的分析,將歌曲擁有的情感挖掘出來,并在合唱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表現表達出這一情感[4]。在此過程中,學生在挖掘情感時需要通過思維想象的過程,在有效拓展學生想象空間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快速提升。
(四)有效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音樂是作者根據自己對某些事物的情感而進行創作的,擁有較強的人文性。因此,在音樂學科教學中,可以將音樂學科具有的人文性傳遞給學生,進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水平不斷成長。由于合唱可以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并且需要有效配合其他聲部,還要將自己演唱的部分所具有的情感表現出來,可讓學生對所合唱的歌曲進行深入性的分析,進而在全面理解、掌握音樂情感與演唱方式后,將自己的理解應用于合唱達到良好演繹的效果[5]。在此過程中,學生深入分析的過程會將音樂具有的人文性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識中,顯著提升了學生人文素養水平。
二、新課標對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提出的要求
(一)要充分發揮出合唱教學具有的美育作用
目前,我國的教育目標是實現素質教育,而音樂學科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特別是合唱教學,可以將廣闊的音域特色充分地表現出來,在歌曲表現力方面要比其他演唱模式更具有優勢。因此,音樂學科在開展合唱教學時應充分體現出合唱具有的美育作用,讓學生擁有審美能力的同時可以喜愛音樂藝術,并在音樂的學習中提升其藝術情感。
(二)要注重學生音樂視野的有效拓展
合唱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音樂藝術的欣賞能力與感受能力快速提升,并且在合唱中需要先對音樂作品進行賞析,再在練習的過程中將作品具有的情感通過合唱表現出來。由于合唱的音樂作品擁有不同類型的曲目,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音樂促進學生藝術視野不斷拓展,并且會讓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具有的魅力。因此,教師在合唱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合唱的作用促進學生不斷拓展音樂視野。
(三)要注重學生音樂表現力的培養
音樂合唱的過程會存在較多的聲部,并且需要各聲部之間進行良好的配合,特別是每個聲部都具有不同的表現力,如果各個聲部能夠將自身的表現力充分表現出來,可以顯著提升合唱的效果。因此,音樂教師在開展合唱教學時要注重學生表現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演唱各聲部時能夠將這一聲部具有的表現力充分表現出來。
三、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合唱教學法有效創新的策略
(一)利用合唱現場激發學生合唱的欲望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已經成為音樂學科的教學目標,但是小學生對于新鮮的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如果教師采用固定的教學策略,教學會因缺乏新鮮感而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師需要采取不斷創新教學策略的模式,在激發學生合唱欲望時,可以利用播放電影的方式,將故事中的人物合唱演繹的過程展示給學生,達到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產生合唱演繹欲望的目的。例如,有一部電影叫作《修女也瘋狂》,可以將電影中學生合唱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學生會因為電影中的人物同樣是學生而引起共鳴。同時,精彩的演繹會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音樂體驗,并會激發學生內心的藝術演繹因子,產生想要合唱演繹的欲望。此時,教師及時開展合唱教學的過程,可以讓產生演繹欲望的學生積極進行學習,并積極配合其他聲部進行演繹。為了充分滿足學生的欲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如同電影中的學生一樣,利用邊演唱邊跳舞的方式,進行充分的演繹。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合唱學習的趣味性,并對學生藝術能力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二)加強指導改善學生存在的喊唱行為
在學生學習合唱時會發現學生存在這樣的問題:“合唱就是要聲音大、聲音高”,進而在合唱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喊唱”,不只影響了合唱的美感、合唱的和諧,還會對學生的聲帶產生較大的影響,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在合唱教學中加強指導,改善學生存在的“喊唱”行為,進而掌握正確的合唱方法,實現合唱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中《玩具進行曲》這一合唱歌曲時,教師需要先傳授學生掌握正確的合唱姿勢,比如,雙臂要自然地放置于身體兩側并達到收腹挺胸的效果,身體站直并集中精神,將自己最精神的一面展示出來。然后,教師可以先播放這首歌曲,并讓學生自己感受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玩“玩具”時具有怎樣的情感,進而達到幫助學生感受到歌曲情感的目的。在學生獲取情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運用怎樣的聲音,運用怎樣的表情,怎樣的動作能夠將情感正確地表達出來。在給予學生一定時間后,通過合唱過程演繹出來,可以通過學生對情感的拿捏提升合唱的效果。由于學生在合唱時未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會對合唱的效果產生影響,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呼吸方式進行正確的指導,可讓學生進行呼吸練習,比如在自然站立下放松心態,在全身心放松后進行深呼吸練習,進而在演唱時能夠運用充足的氣息完成演唱的過程,最終達到幫助學生解決“喊唱”問題的目的。
(三)調動多種感官促進學生準確理解音樂作品
在歌曲演唱中需要對歌曲進行解讀,達到掌握歌曲的情感的目的,在掌握情感后與演唱技巧相結合,在將作品表現出來的同時引起聽眾的共鳴。因此,教師在開展合唱教學時,應采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理解音樂作品的方式,促進學生能夠準確理解音樂作品,并對自己演唱的聲部進行有效的分析,將這一聲部所具有的情感通過自己的表現表達出來,進而合唱出優質的音樂作品并達到合唱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大海啊,故鄉》合唱歌曲時,教師可先給學生播放歌曲,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產生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師為學生講解這部作品具有的內涵,促進學生對作品中擁有的情感進行有效的理解,并引導學生思考:“在表達這一情感時,應運用怎樣的聲音?”由于小學生很難回答教師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三個選項讓學生選擇,比如深情與柔和的聲音、激昂的聲音、感傷的聲音。學生根據對歌曲情感的了解,自然會選擇深情與柔和的聲音。同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視頻將“母親哄孩子”睡覺的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視覺觀看感受到母親的愛,進一步將其感受的愛與音樂作品的情感相結合,學生通過自己親身感受過的情感能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在演唱自己的聲部時可以將這一情感表達出來。教師通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理解音樂作品的目的。
(四)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教師在開展合唱教學時應明確學生的差異性,并將其作為創新點與出發點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再通過個性化教育引導模式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不斷提升。首先,教師在選擇歌曲時應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選擇簡單的作品,可以在降低難度的同時讓學生快速掌握,并產生自信心積極參與到合唱學習中來。其次,教師在調配學生時應先掌握每位學生的聲線特點,并根據學生聲線特點將其安排至適宜的聲部,進而能夠在合唱中達到突出作品具有的立體感與層次感的目的。與此同時,也充分發揮出了不同學生具有的優勢,并達到了增強學生自信心及積極參與合唱的欲望。最后,教師在選擇題材時應適當地引入打擊樂與音樂律動,可以達到顯著提高層次感與節奏感的目的,進而促進學生能夠更好地對聲部進行把握,在與其他聲部學生有效配合的同時提升合唱的效果。
(五)注重學生音準的培養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合唱練習時應注重學生音準的培養,如果學生在合唱中出現音高與伴奏的音調不相符的問題,會嚴重影響合唱的效果。首先,在學生合唱練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采取輕聲發音的方式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表達出來,進而實現演唱中能夠達到音色透明并提升藝術感染力的效果。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在演唱中合理化應用腔、字、聲、氣,使音樂能夠將作品所具有的情感清晰、和諧地表達出來。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自身的角色及具有的地位,進而能夠在合唱中達到協調統一的要求,可以與其他聲部的學生進行有效的配合。最后,教師還應向學生講解音樂作品的風格、結構、創作題材與創作背景,讓學生能夠在思考的過程中深層次理解歌曲,進而根據自己的理解運用相應的音色進行合唱,并把控好力度與速度提升合唱效果。
(六)引領學生鑒賞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
要想使學生能夠在合唱中體現出作品的情感、能夠與其他聲部進行有效的配合,需要學生擁有審美能力、快速把握作品的情感。因此,在合唱教學中應采取引領學生鑒賞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措施,可讓學生通過不斷鑒賞的方式提升其審美能力,為后續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首歌曲的獨唱與合唱過程展示給學生,可以讓學生通過獨唱與合唱的對比,感受到不同演唱方式具有的不同魅力,促進學生初步產生鑒賞能力。其次,教師可以準備好不同類型的音樂合唱作品,在向學生播放時,讓學生通過聆聽感受不同情感下合唱的方式、采用的音色、力度與速度,然后再開展實踐練習,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合唱的效果。
四、結束語
小學音樂教師實施合唱教學時應創新教學方法,并且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創新,可保證創新后的教學策略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藝術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柳瑜.淺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合唱的教學方法[J]. 神州,2020(4):1.
[2]顧健.小學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的創新[J].西部素質教育,2020,6(7):2.
[3]姜萍.對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創新和改進策略的研究[J].好日子,2020(15):1.
[4]程平.探究小學音樂課堂合唱創新教學[J].今天, 2020(11):1.
[5]李欣芷.合于聲 融于情——探索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創新路徑[J].科學咨詢,2021(17):2.
作者簡介:
馬璐(1996年-),女,漢族,甘肅隴西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