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黨和國家實現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的重要舉措,本文認為,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課堂教學的使用,并結合實踐教學,加快構建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平臺,才能幫助高校學生理解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精神內涵,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邏輯,增強高校學生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論認同、實踐認同和情感認同。
關鍵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高校;思政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69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在建黨百年的歷史條件下,在黨和人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審議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對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對百年之中的歷史成就進行了詳細闡述,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光輝。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應該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不斷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黨的歷史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進行關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座談會中強調,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新使命,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帶入課堂,將最新的理念教授于學生,并使之入腦入心。因此,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是充分發揚全會精神的重要一環,也是祖國進一步培育新時代青年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措施。本文認為,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課堂教學的使用,并結合實踐教學,加快構建行之有效的網絡教學平臺。
1以課堂教學為核心,提升理論認同
課堂教學作為傳統的教學方式之一,是加強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不應對學生進行過分的限制,應該以學生作為主體進行教學,豐富教學內容、加強教學設計、完善教學方法,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
1.1豐富教學內容
《決議》中共包含七個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反映了黨的百年奮斗的初心使命,是黨中央對于黨史的新認識和新思考,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高校思政教師在進行思政課程設計中,應將《決議》中總結性內容融入思政課程內容當中,加強對于學生意識形態的建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主要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以及對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決議》中闡述的“六個魂”理論,強調了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為民族立魂”“培根鑄魂”“有靈魂”以及“中華民族之魂”,可將“六個魂”理論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全會明確指出“黨確立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兩個確立”貫通著科學的理論邏輯、嚴密的歷史邏輯和鮮明的實踐邏輯,對國家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將其融入《形式與政策》課程中。《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的內容與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實質上是相統一的,“三次偉大歷史飛躍”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將其融入《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中,把全會精神同黨的百年奮斗歷史意義和歷史經驗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樹立大局觀,用歷史的眼光看未來。
1.2加強教學設計
思政課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全會精神內容的融入,更應注重內容與各門學科之間的統籌合作。武漢大學沈莊海認為:“要把全會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總體性、各門課程的側重點緊密關聯在一起,作為整體。”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中,可以將思政教學課程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將黨的意識形態逐漸融入其他學科教學當中,實現其他學科課程也能夠對學生起到思政教學的效果。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必須堅持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毫不動搖,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根據不同學科的學科特點,教師應針對性地完善教學設計,《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教學設計要緊緊圍繞樹立高校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這一教學目的開展授課,糾正學生對于某些歷史事件的錯誤認知;歷史的學習是鏈條性的,因此,教學設計內容還要覆蓋到整個教材內容,再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與教材內容相結合,以設置革命、建設、改革專題的形式來融入思政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學生在沒有扎實的哲學理論功底的前提下,難以從教材中掌握其中的哲學邏輯理論及其背后的哲學辯證方法,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只有厘清“實踐”這一概念的深刻內涵,學生才能理解為什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為什么人作為社會屬性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以及為什么人的解放必須要消滅異化勞動與私有制的內在邏輯。
1.3完善教學方法
教師只有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才能保障教學目的的實現。目前,傳統的教學話語方式仍然存在表達方式單一、說教味過濃的問題,容易導致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空洞化的課堂教學方式,要意識到全會精神的融入并不是照本宣科式地宣讀《決議》中的內容,而是要講究科學的教學方法,貼合學生實際。教師應該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向學生征集意見,并充分采納學生的意見,對于當前的教學方式進行修改和調整。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將當前學生進行分組,通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學生解答的方式來進行課程的講解,并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反饋,加強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以及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發揮學生的主動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教師亦可以根據《決議》中不同專題的內容帶領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例如,對于《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可以開展“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磨難”“中國近代改革”等專題來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可以開展“毛澤東重大事跡調查分析”“紅色理論”知識專題競賽,使學生在競賽中深刻理解貫徹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之中的深刻內涵。專題討論作為課堂形式的補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挖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2以社會實踐教學為支撐,提升實踐認同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指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課堂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實踐教學環節的價值也不容忽視。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在實踐維度上建立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體系,才能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行穩致遠。
2.1增強思政課教師的實踐主體性
思政課教師是實踐教學的主體,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著思政課程質量和效果的發揮。高校應重視思政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工作,使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素養、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有力的提升,有利于實現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立德樹人的這一根本價值追求。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資源,對于學校資源,要加強對思政課教師參加學術交流、項目研發、學科培訓等活動的支持力度,加強經費投入,為思政課教師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對于社會資源,思政課教師可以在高校領導下成立全會精神社會實踐指導小組進行實踐培訓工作,各組教師通過進行基層調研、深入紅色革命老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方式了解紅色資源和歷史成就,在與社會的交流中獲得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正確認識,使教師在實踐中理解并貫徹執行全會精神中的“偉大脫貧攻堅精神”“首創精神”等紅色精神,并將教師在實踐中所獲得的經驗反哺于課堂,將活動中的內容加入思政實踐課程的設計,在提升教師自身的知識理論水平的同時,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增長教師的教學知識,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從而提升其自身的課堂教學效果。高校要構建教師實踐教學的科學評價體系,對教師的實踐育人成效進行及時有效評價,并根據開展的效果進行及時反饋與調整,以在未來的實踐育人中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2.2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自覺性
高校在構建全會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實踐課堂時還需不斷從學生角度進行價值考量,高校學生的實踐自覺參與性是學生學好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關鍵,因此,要提高學生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自覺參與性。高校學生可以在學校的帶領下通過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兩個維度進行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校園實踐當中,一是高校可以主要舉辦講座以及全會精神相關的學術論壇,并擇優在學校官方平臺展播;二是可以在學校舉辦全會精神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利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主動創造性,營造弘揚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氛圍。在社會實踐當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走進紅色資源地,通過參觀、調研實現校內外實踐活動的有效銜接,以體驗的方式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切感受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使命;此外,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社區防疫任務、社區志愿者活動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挖掘課堂教學中未曾遇見的問題,并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學習全會精神內容的接受度和獲得感,還能夠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社會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驗證了課堂教學的科學性,使全會精神走進社會,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實現全會精神自然地、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頭腦之中,達到入腦入心的教學效果。
3以網絡教學為平臺,提升情感認同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網絡在學生獲取知識、了解熱點、掌握信息的過程中發揮著強大的作用,這也極大拓寬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大學生從小生活在網絡時代,是網絡的主力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運用好網絡平臺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是高校面臨的新的時代課題。
3.1利用好智能手機App等社交平臺
當前,高校學生以“00后”為主要學生群體,這一代學生從小接受網絡化、碎片化信息的洗禮,手機APP是他們充分獲取信息的主陣地。但是,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卻往往與學生存在“代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缺乏一定的了解,難以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因此,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挖掘新時代學生的特點,改造傳統的教學方式,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應將微信、QQ、微博、抖音等社交APP平臺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加快建設行之有效的多元化陣地,諸如主流媒體公眾號內容新、站位高、格局大,高校可以利用好主流媒體公眾號在內容、傳播、制作方面的優勢,擇取有利于入腦入心的話語和內容,以“迅轉發、擴影響、促學習”為目標,完善教學工作。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手機APP打通線上交流渠道,促進學生在手機APP上大膽發言、暢所欲言,再將學生個性的、典型的發言在學生之間共享,激發學生參與共同討論的積極性。這種研討式、開放式、交流式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改變學生上課懶散、發言不積極、被動地學習狀態,將學生對于知識的思考水平以及相關知識點的表達水平進行進一步的提升,還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對于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相關知識點的興趣,對于打造師生學習共同體具有重要的意義。
3.2利用好視頻、直播等多媒體終端
其一,教師可以利用統一的時間進行線上授課,通過搜集真實案例,制作一套精心設計的PPT課件,錄制一節高質量的視頻課,真實地再現相關話題以及文化精神,教師在進行課程的講解過程當中可以將相關內容進行創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對于學習該知識點的積極性,并在課后設置全會精神相關的問題,促進學生的課后思考,讓學生對于之前所學過的舊知識進行回憶,有助于學生查缺補漏。其二,教師還可以搜集相關優秀的電影電視劇進行播放。《覺醒年代》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劇情很宏偉震撼,最重要的是它蘊含人生哲理,對國家的發展、人生的進步具有很好的啟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該影片,讓學生全方位、多視角地了解到中國的革命歷史,增強學生的歷史認同感,深刻把握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偉大建黨精神和革命者的精神。其三,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設置虛擬紀念館、博物館和教學游戲來開展虛擬實踐活動,設計虛擬實踐的任務和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觀和體驗,讓虛擬紀念館、虛擬博物館等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詢問學生當前課程的教學效果,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尋找相關解決措施,實現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自我提升。多媒體終端作為最直觀的路徑,能夠幫助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互性和個性化的內容講解,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有一定的彌補作用,也能夠在進行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當中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樣化的教學服務。
4總結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要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就一定要把握好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網絡教學這三條路徑,幫助高校學生學習、貫徹、執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精神內涵,進而從根本上增強高校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偉大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理論認同、實踐認同和情感認同,加強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奉獻自身青春與熱血,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董明潔,陳焱.高校馬原理課新教材實踐概念教學設計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6):131-135.
[3]陳琳,陳仕偉.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的挑戰及創新[J].保山學院學報,2021,40(6):7.
[4]韓路.社會實踐: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根本遵循[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7):46-48.
[5]曹楨,喻一珺,王鈺菡,等.“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社會協同機制探討[J/OL].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2022-05-07].
[6]王永明,李旭娟.基于智能手機APP的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20,(4):5.
[7]申飛.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分析[J].福建茶葉,2019,41(6):2.
[8]顧廣娟.“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虛擬實踐教學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08):74-75.
作者簡介:杜笑晗(1997-),女,滿族,遼寧葫蘆島人,天津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