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建黨百年所凝練的寶貴精神財富,其蘊含的紅色基因和育人價值可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鑄魂育人。文章以虛擬仿真技術與紅色文化資源的結合為切入點,探究紅色虛擬仿真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構建紅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體系,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突破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局限性,以增強大學生在課堂中的獲得感,加深其對紅色文化的認同,為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培育紅色精神提供具體實踐路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虛擬仿真技術;紅色虛擬仿真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1-0-04
0 前言
隨著虛擬仿真技術的迅速發展,與高校學科發展相關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應運而生。為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順應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大趨勢,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虛擬仿真技術,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動力源泉。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底蘊,承載著建黨百年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1]。
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對當下紅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提出了新的要求。虛擬仿真技術與紅色文化的高度融合將形成獨具特色的紅色虛擬仿真資源,有利于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讓高校學生獲得更真實的體驗和收獲,從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追尋紅色歷史的足跡。
1 紅色虛擬仿真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探尋
虛擬仿真技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一種利用電腦模擬三維空間并可與使用者產生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交互的模擬技術[2],能讓使用者沉浸式感受虛擬環境中的內容和對象,最大限度地獲得一種“真實感”。紅色虛擬仿真資源是指將虛擬仿真技術與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利用虛擬仿真技術的特點,使數字化紅色文化資源始終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同時還能逐步解決當代紅色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充分發揮紅色虛擬仿真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1.1 豐富了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資源和內容更加多元化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來體現,主要有紀念館、紅色革命故地、檔案館等,同時還可以通過書籍畫冊、電影電視、戲劇音樂劇等文學藝術形式展現。雖然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但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缺乏實地體驗和情景再現的真實感。將當下熱門的虛擬仿真技術與紅色資源相結合,可以更加真實地重現紅色事件、紅色場景、英雄人物。
隨著5G網絡在全國范圍內的覆蓋,全國各地的人都可以體驗到紅色虛擬仿真資源帶來的全新體驗。江蘇省在2021年上線了首家“5G+VR”紅色紀念館。在這個場館中,參觀者可以通過VR技術真實感受瞿秋白同志學習、生活的場景,通過文字介紹,深刻了解瞿秋白同志光輝的一生。
隨著這種紅色文旅創新形式逐漸增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開展紅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以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有助于大學生更主動地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1.2 把控教學的價值主導,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政治方向
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紅色虛擬仿真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打破傳統思政課沉悶說教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激發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要牢牢把控高校這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發揮高校的教育影響力。引入紅色虛擬仿真資源,既能做好價值引導,又能彰顯教學改革的政治屬性,保證改革不走偏、不走錯。利用虛擬仿真技術與紅色文化資源的結合,可以開發系列紅色文化課程,紅色史料不再是文字、建筑、紀念館,而是鮮活立體的人物、場景、故事。紅色虛擬仿真資源能將紅色革命史串聯起來,向學生傳遞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價值,引起學生思考。
“整合運用豐富的紅色資源,還原革命戰爭年代紅色革命人物、紅色革命事件及其所呈現的精神風貌,讓學生了解我們黨的‘初心是什么,為何出發,從何處出發,了解革命前輩艱苦奮斗的偉大歷程。”[3]引導學生主動挖掘紅色文化蘊藏的精神財富,從現代穿越到過去與歷史對話,有助于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深刻的領悟,增加學生的思想深度,讓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文化具有時代感和使命感,牢牢掌握教學的價值主導權,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政治方向不偏離。
1.3 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實踐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指向,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思想靈魂。紅色文化不僅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百年來戮力同心、團結奮斗的精神凝練,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將紅色虛擬仿真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普遍是“數字原住民”,他們能夠接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的文化,文化對抗和文化差異不斷涌現。面對這些問題,要充分把握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優勢,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內容和形式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通過生動的場景和鮮活的人物形象重新展現當時的情形,讓學生主動探尋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軌跡,進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擺脫疑惑、走出困境,始終如一地保持頭腦清醒并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價值引領,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武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實踐教學中,要牢牢把握紅色文化這張講好中國故事的底牌,利用好數字化賦能的紅利,做中國故事的優秀傳播者。
2 紅色虛擬仿真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2.1 缺乏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及其選用標準
紅色文化資源體系龐大,但是各省市的紅色文化資源分布不均,一些省份資源豐富且獨具特色,一些省份資源略顯單一。雖然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賦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還原歷史,但是會出現資源碎片化的問題。系統性的開發有待加強,各個區域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缺乏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聯動和共享,獨立開發、各自為營,很難形成合力,整體效應難以充分發揮[4]。
同時,已經搭建好的紅色虛擬仿真資源呈現出局域性、分散性的特點。由于歷史久遠,人物故事的敘述不夠還原和完整,缺乏歷史的連續性,出現資源碎片化的現象。另外,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不能忽視對內容的嚴格選取。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開發和監管由于缺乏系統的執行標準,很難保證選取史料的真實性,這會導致教學資源無法匹配教學內容和偏離教學目標的現象出現。
2.2 缺乏完善的紅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高校未意識到構建紅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性,過于強調虛擬仿真技術的工具屬性,在教學方式上不能很好地結合虛擬課堂與傳統課堂,課堂效果大打折扣。紅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的平穩開展離不開平臺的支持以及資金與技術的持續投入,相關的合作交流、管理人員和專業授課教師更是必不可少。
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應用想要取得最佳的效果,首先要了解其技術原理和操作規范。如果相關知識攝入不足,就會導致對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加工使用出現技術錯誤,使得課程不連貫,學生的課堂體驗和課堂獲得甚至不如傳統課堂。鑒于學生心理和生理存在的差異,處于虛擬仿真的環境中可能會出現心理負擔和體感不適的情況,因此,授課教師在提升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也要給予受教育者情感關懷。
2.3 缺乏對虛擬平臺的有效監管,教學績效評估和反饋相對滯后
管子曾指出,“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國家的平穩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制度體系的保障,要杜絕一切權力濫用的現象,利用法律和制度去規范、制約和監管。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培養黨和國家需要的各類人才,亦需要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要實現紅色虛擬仿真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長效運用,需要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加強對虛擬實踐教學實效的評估和反饋,規范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利用。
因此,必須對虛擬平臺上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監管,保證虛擬平臺的安全使用。教師對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理解和運用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在體驗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過程中是否真正理解相應的內涵和價值,學生課后的體驗和收獲,這些很難客觀評估。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構建系統、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和虛擬實踐教學的實際效果。
3 紅色虛擬仿真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3.1 加快建設紅色虛擬仿真資源庫,針對資源的選取制定相應標準
面對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資源,利用虛擬仿真技術與之結合,切實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個性化、精準化發展提供新的實踐路徑。要想切實有效地運用這種教學方式,需要建設一個完備的紅色虛擬仿真資源庫,不斷完善資源體系。資源庫的建設要做好各模塊的設計與整合,在結合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合理規劃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學生任務三個部分,使教學方式實現線上線下有設計性的“混搭”。
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資源庫內容的選取,應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要堅持唯物史觀,注重紅色文化的時代性,深入挖掘不同時期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紅色文化的寶貴價值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堅持人民主體性和共產主義的目標[5],這是紅色文化歷久彌新的根本所在。
內容框架的搭建需要遵循邏輯,只有做到對素材的藝術加工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原則,從中凝練精神并發揮其文化價值,這種紅色虛擬仿真資源才是有特色、有意義、有價值的。全新的表現形式雖然增強了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但不能讓這種工具的娛樂性泛濫,從而弱化紅色文化教育的本質作用。
3.2 加強各組織機構間的跨領域合作,組建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團隊
虛擬仿真技術最早應用于航空、醫學等領域,隨著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許多學者將虛擬仿真技術與理工科教學相結合,創新性地開發出高質量的實驗課程。相較于理工科,其在文科領域的應用近幾年才逐步展開。考慮到投資成本大、技術投入要求高等因素,如果各高校或者各學院單獨開展,可能會出現資源浪費、無法可持續發展和投入的問題。這就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牽頭,共同籌建國家、高校、企業共同參與的跨領域合作平臺,從而保障平臺項目的推進。
開發紅色虛擬仿真資源需要豐富且可靠的紅色素材和史料,各省市紅色檔案館、紀念館可以提供真實的紅色文化資源,然后借助智能技術企業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高校之間開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跨學科合作,從而增強虛擬資源開發的互動性、智能性,真正建成開放共享的紅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云平臺。
經過跨校、跨學科的深度交流合作之后,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團隊的理論認知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在充分了解紅色文化內容和高校思政課教材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提高媒介素養水平。
同時,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的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通過課程評估和體驗反饋實時掌握學生的身心變化,實現對學生的情感關懷,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虛擬仿真實踐教學隊伍。
3.3 優化虛擬平臺的監管機制,推動虛擬教學的有效評估和實效反饋
推動紅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平臺長效發展,離不開有效的監管機制。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操作使用要注重對安全性、規范性的考量,這需要建立一套嚴格執行的監督管理制度。對組建完善的虛擬仿真實踐教學團隊進行內部的崗位職責分工,落實監管制度,做好對授課教師的培訓工作,使授課教師能夠正確、有效使用虛擬平臺中的紅色虛擬仿真資源。同時,要實時更新和管理虛擬平臺的紅色虛擬仿真資源,保證資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對虛擬平臺的運行設備要進行定期的維護和保養,形成可持續利用的虛擬平臺和教學資源。檢驗紅色虛擬仿真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學評估和實效反饋。教學評估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師素養以及教學對象制定多元化的標準,堅持以人為本,貫徹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學內容應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科學嚴謹的教學設計能保障教學過程的規范合理。結合學院評估、教學管理機構評估、教師評估、學生評價四個方面總結虛擬教學存在的問題,考察教師的理論水平、勝任能力、思想素養,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知識凝練狀況。
此外,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反饋也很重要,教師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具有不同個性的差異化主體,要根據反饋進行精準化、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應警惕因技術異化使受教育者陷入虛擬仿真技術帶來的“泛機器化學習”,加強對受教育者的人文情感關懷,重點關注受教育者在虛擬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情況,防止技術的使用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學習[6]。
4 結語
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迅速發展,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進入新的增長期。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智慧凝練。新時代背景下,紅色虛擬仿真資源的出現體現了技術與理念的創新,通過構建虛擬的紅色故事場景,能在教學中向學生講好中國故事,進而促進紅色文化的積淀、傳承與發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有力制度的保障,又需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設,為黨和國家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18.
[2] 余俊渠.虛擬仿真技術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7-30(008).
[3] 江峰,朱夢露.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VR實踐教學的辯證透析[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1,41(1):92-97.
[4] 嚴雄飛,雷莉,嚴徐.湖北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及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91-93.
[5] 楊海霞.紅色文化的內化困境及對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4):129-133.
[6] 王寅申,朱憶天.沉浸傳播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變革與價值澄明[J].思想理論教育,2021(4):90-95.
作者簡介:楊洪彪(1996—),男,貴州都勻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