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研究從三個視角考察主流媒體時政報道的新媒體呈現,一是賦能視角,技術應用拓展了主流媒體時政報道的想象空間,主流媒體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形式、新語態,推出一批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媒體作品;二是表征視角,主流媒體時政報道在多主體介入、凸顯人性化趨勢、融合共生中完成了價值創造,實現主流價值傳播與引領;三是深化視角,即應從強化技術驅動、強化使命擔當、創新體制機制著手,探尋適應未來發展趨向的傳播解決方案。
【關鍵詞】主流媒體? 時政報道? 新媒體? 主流價值
當前,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深度嵌入為信息傳播領域帶來強勁發展動力,新媒體應用加速升級迭代,信息傳播渠道、手段、形態愈發豐富多元,信息生產與傳播機制、傳播效果不斷實現顛覆性變革。在此形勢下,主流媒體緊抓時代機遇,錨定主流價值引領,在信息傳播的智能化變革大潮中,積極發力新技術、新語態、新形式,在時政報道領域不斷開拓創新,推出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媒體作品,對于補充更新新聞輿論理論體系、探尋新形勢下輿論引導解決方案、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具有重要意義。
一、賦能:技術應用拓展主流媒體時政報道的想象空間
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更趨成熟,物聯網發展更加充分,新聞傳播場景得到有效擴充和豐富,以智能互聯為支撐,主流媒體能夠隨時隨地實現全場景、富媒體傳播,每一個智能終端都可以成為多元場景的構建者和接收者,全場景時代已然到來。基于此,主流媒體的內容傳播被置于更加智能化的傳播體系中,傳播資源支撐更加有力,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傳播形態更加豐富。結合多樣化傳播場景,主流媒體在時政報道過程中,將其與用戶內容消費相結合,讓主流價值傳播與用戶需求痛點有效對接,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傳播好主流價值。如央視頻推出的“VR黨建·百億像素”互動產品,將用戶帶入建黨重要地理坐標,向用戶提供沉浸式、毫米級觀看體驗。
用戶個性化需求在大數據環境下更加凸顯并愈發受到重視,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挖掘與滿足亦是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實現價值引領的重要衡量標準。主流媒體在運用新媒體進行時政報道過程中,積極關注并強化交互連接。以技術應用為依托,主流媒體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感知更加精準和靈敏,在傳播形態、話語體系等方面開拓創新,以多樣化、特色化的傳播方案向用戶傳播新聞內容,使得用戶在新聞內容消費過程中,不斷增強對主流價值認識認可的深刻性,有效拓展主流價值傳播深度。同時,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驅動,主流媒體在進行時政報道時能夠基于用戶特定偏好進行新聞內容的定制化生產與傳播,其對主流價值的體現與詮釋更能契合用戶需求,提升用戶對時政報道內容的接受度和認同感。人民日報與騰訊聯合開發的《來中國,做一件絕妙好“瓷”》,即是基于3D互動體驗的融媒體產品,用戶可以沉浸式體驗陶瓷制作相關環節,在深層交互和沉浸式場景中感悟中國傳統文化。
伴隨虛擬現實等技術廣泛應用,沉浸化傳播成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一項突出特征,基于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技術,能夠打造超真實的虛擬情境,為用戶帶來較強沉浸感、在場感和參與感。這一發展趨勢為主流媒體時政報道提供了新的轉型契機,通過構筑沉浸化的傳播場景,能夠使用戶沉浸其中,用戶被浸潤在主流價值的環境之中,主流價值潛移默化中被用戶理解和吸收。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開展多場5G沉浸式多地跨屏訪談,5G、全息影像等技術助力構筑虛擬沉浸式訪談情境,異地同屏為用戶奉上立體動感的直播體驗,主持人與受訪者由“屏對屏”轉為“面對面”。通過構筑超現實的信息消費與體驗場景,人的感官系統得到進一步延伸,人體感官的豐富性得到更大程度還原,以此為支撐,主流價值傳播的空間也得到拓展,主流媒體在時政報道過程中建構和嵌入虛擬情境,既是對新技術應用的主動探索,也是新媒體環境下對用戶需求升級的積極回應。
二、表征:協同共創是主流媒體時政報道的價值實現模式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領域不斷迎來重要變革,主流媒體的價值創造不僅取決于媒體自身,更取決于多主體間的協同合作,不同參與者的相互配合程度直接關系到主流媒體所創造價值大小、價值實現程度。主流媒體為做好輿論引導,積極探索開展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調動用戶、技術平臺等多元主體參與,依托各自比較優勢,有效實現價值共創,助力主流價值傳播。
多主體介入打造優質內容產品。主流媒體擁有成熟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模式,完善的運營機制,以此為支撐,結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主流媒體將新聞內容與其他服務相結合,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價值綜合體,在技術平臺、各類社交媒體等的參與下,向用戶輸出內涵豐富的內容和服務產品。“五四”之際,新華社推出《讓老照片“說話”》,用AI智能技術讓老照片動起來,讓用戶與雷鋒、張聞天等人物“隔空對話”,共話人生理想,用戶還可將對話內容同步分享到社交媒體平臺。在此過程中,以主流媒體為核心,相關主體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形成價值創造合力,通過實現各類資源的整合交互,比較優勢得以凸顯和利用,主流媒體在時政報道實踐中不斷為主流價值引領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推動主流媒體價值創造和價值引領走向效益最大化和最優化。同時,包括主流媒體、用戶、社交媒體平臺等在內的各類參與主體在相互聯系和密切配合下,構建形成高效的信息服務網絡,使主流價值傳播更符合傳播規律,主流價值滲透和傳播范圍更廣泛。
凸顯人性化趨勢提升傳播溫度。面向智媒時代,主流媒體在時政報道過程中愈發注重為用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內容消費選擇,媒體的人性化發展趨勢愈發凸顯和受到重視。一方面,借助算法、大數據,主流媒體進行時政報道時不斷做到更懂用戶,在此基礎上,從滿足用戶需求視角出發,實現新聞內容的供需有效對接,如光明網圍繞2021“兩高”報告推出AI“數說”短視頻,以AI主播形式生動展示報告亮點。另一方面,基于“新聞+”模式,主流媒體能夠向用戶提供包括新聞、政務、商務、生活、健康等服務,形成綜合性的信息服務生態系統。
在融合共生中延展價值共創邊界。在多元主體共構形成的價值創造網絡生態中,傳統意義上的邊界概念正在消失,價值共創系統逐漸趨向無邊界。圍繞價值共創,主流媒體在時政報道過程中,可以同其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相互聯合,立足更廣闊視野進行價值創造和主流價值引領。如新華社推出的100集融媒體系列報道“紅色百寶 奮斗百年”,創新內容傳播形式,注重用戶交互,讓用戶在觀看學習黨史過程中感悟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具體到價值共創的邊界延展方向,一是向外延展,價值共創系統正在囊括和覆蓋新聞傳播以外的其他領域,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也逐漸從國內走向國際,其所涉及的行業領域和地理疆域都在向外擴展。二是向內延展,主流媒體時政報道過程中能夠基于新技術應用打造虛擬沉浸的內容消費場景,為用戶創造更豐富場景,優化用戶體驗。
三、深化:主流媒體應積極探尋適應未來的前瞻性方案
強化技術驅動,兼顧可管可控。新技術應用推進主流媒體新聞生產與傳播全流程重塑再造,有效提升了信息生產效率,全面活化了信息傳播方式。面向未來,主流媒體要進一步做好新聞報道,就必須著力強化技術應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切實增強主流價值在主流媒體以及新傳播格局中的嵌入深度、廣度、厚度,強化主流價值對多元社會主體的統領力。主流媒體要充分運用技術優勢,不斷在新聞內容形態、呈現形式、體驗方式等方面發力創新,為用戶提供全息化內容產品,并將主流價值有機嵌入其中,使得用戶在獲得優質內容體驗的同時,將主流價值內化于心,成為自身價值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圍繞技術應用,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協同開發,主流媒體都應將技術應用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應用于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技術手段始終處于主流價值框架之內,從而有效防范因技術偏見而導致的突破主流價值底線的現象出現。
強化使命擔當,弘揚主流價值。主流媒體肩負著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弘揚主流價值的重要使命任務。新傳播格局下,不僅傳播內容、形態、渠道都在變革創新,用戶的信息接收習慣、思想觀念也發生顯著變化,互聯網空間日益成為“觀點的自由市場”,多元社會思潮、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交織交鋒,對主流價值帶來沖擊和消解威脅。在此形勢下,主流媒體應牢固堅守自身職責使命,以智能媒體建設為抓手,創新性開展主流價值傳播,做到“上接天氣,下接地氣”。一方面要緊跟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宣傳闡釋,以各種融媒體形態、互動形態的新聞內容傳遞和弘揚主流價值,擴大主流價值受力面。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貼近百姓的民生內容,避免出現主流媒體傳播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問題,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主流價值,進一步增加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可與認同,凝聚社會共識,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有力輿論支撐。
創新體制機制,積極融入新傳播格局。新技術驅動形成新型傳播生態與傳播格局,主流媒體要主動適應、積極融入當下新型智能傳播格局,在體制機制方面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在內容生產方面,要注重集聚多元化內容生產要素與主體,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支撐,打造形成具有高度智能化水平、豐富功能和多元主體的完整媒介生態系統,使得主流媒體智能化生產、傳播、分發、體驗、交互擁有堅實的平臺支撐。在業務實踐方面,主流媒體應圍繞自身資源稟賦,錨定多樣化用戶需求,探索拓展自身業務鏈條與范圍,以新的研發和業務部門實現對資源的有機整合、高效利用,從而有效促進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共同增長。同時,主流媒體在創新體制機制過程中,應注重強化和凸顯智能化定位,面向未來媒體發展趨向,探索建立智能編輯部,加快完善智能化媒體建設布局,著力建成更高品質、更多主題、更多形式的新聞內容生態體系,從而實現主流價值傳播在廣度、深度等方面的全面拓展與延伸,全面提升主流價值傳播力、引領力。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新聞傳播業人工智能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向研究(項目編號:19ZDA32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黃楚新,文傳君.論中國共產黨的新媒體創新能力[J].新聞論壇,2021,35(02):7-12.
[2]于璇,黃楚新.論全媒體時代主流價值的高質量有效傳播[J].傳媒,2021,(19):93-96.
[3]郭海威,張守信.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與新媒體倫理規制研究[J].新聞論壇,2021,35(05):95-97.
作者簡介:郭海威,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指導老師:黃楚新)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