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也使得企業不得不面對更加嚴峻激烈的市場競爭關系。企業想要獲得良好且深入的發展,需采取科學的管理方式,使企業自身的整體實力水平有效提高,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精益管理作為新型管理模式,對于企業管理層次的明確,提升管理質量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就精益管理的內涵與特點進行分析,分析企業精益管理的層次結構,對企業管理工作中推廣精益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進對策,更好提升企業管理效率。
關鍵詞:企業管理? 精益管理? 效率? 模式
企業在大時代背景下為了獲取長遠效益,開始重視精益管理,推廣精益管理培訓,使得企業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對于企業內部管理質量的提高也存在積極作用。部分企業在接受精益管理培訓后,錯誤地認為自己已經走向精益化管理道路,或直接照搬其他企業的精益管理模式開展本公司管理,均導致精益管理工作無法真正實現管理效果提升的目的。因此,企業需要重視精益管理,明確層次結構,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努力找尋正確的精益管理發展方向,方可更好地促進企業的長久發展。
1 精益管理的概念論述
隨著現代工業、農業生產的蓬勃發展,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開始深入研究經營與戰略管理工作的開展情況,其中,精益管理模式受到企業管理者的受到較高認可。精益管理理念是基于精益生產提出的新型管理理念,是以改善企業自身管理為目的,對企業流程與運作方式進行精益化改進的模式,是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戰略性思想,具有全面性、標準化、全員參與性的特點[1],管理期間根據不同組織結構員工開展針對性的管理服務,從而促進企業管理策略的穩步推進。精益管理是從員工層面出發,開展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削減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費,更好地推動企業標準化生產與管理。精益管理體系是對企業經營管理各方面環節進行動態化參與,對不同層面工作人員開展思想管理,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通過系統化、標準化管理,更好促進企業的長久發展。精益管理的重點是將精益思想融入企業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優化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果,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工作得以高效開展。
2 精益化管理的層次結構
2.1 管理思想的精益化結構
企業開展精益管理前,必須形成精益化管理思想與認識。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僵硬、波動及浪費等思想意識相關反對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長久發展。浪費意識是指無法為企業提高價值的工作活動,或者會增加企業運行成本的活動,就企業發展現狀來看,過度加工、生產,庫存積壓過多及需大量等待返工均屬于浪費活動;波動是指與企業現有運行標準相背離的行為活動,例如,企業內招收員工的專業度不足,會導致產品生產質量降低,無法按照預期與時間交付;僵化是指與客戶生產需求有差異的生產活動[2]。因此,開展精益管理的前提就是形成正確、高效的管理體系,有效杜絕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思維意識,方可提升企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企業要明確自身工作發展的方向,明確價值流后根據未來發展計劃進行不斷修改完善,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統一形成高效率的價值流。企業應定期組織開展培訓活動,采取積極有效的鼓勵手段,使員工從意識層面認同企業工作內容,積極完成企業生產任務。
2.2 管理職能的精益化結構
企業內部各部門的工作職能存在較大差異,想要有效開展精益管理工作,要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發揮協同作用。人事部門要根據企業未來發展計劃與方向,引入高質量綜合型人才與專業型人才,打造完善的員工隊伍,形成優秀的組織結構。人事部門是實現精益化的主要部門,也是開展企業各項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部門。生產部門而言生產現場管理的有效落實,可提升產品品質,按照客戶需求提供優質產品,是實現企業市場競爭力提升的關鍵,也是精益管理落實的重要職能部門[3]。根據現代化企業管理部門而言,現場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是將工作人員的工作表現、工作監督與檢查結果歸納在一起,分析與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有效的改進方向,設定持續改進目標,從而更好地推進精細管理的深入推進。流程管理是企業日常管理的關鍵所在,加強對日常管理流程的優化,可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提升,實現高效生產。企業內部開展職能控制,合理優化管理結構,可有效利用精益管理理念與成果,不斷對現有的結構進行優化完善,促進企業獲取階段性的管理成果,最終更好促進企業長久發展[4]。
2.3 精益管理方法
精益管理作為有效的管理模式,并非有統一公式可以套用,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發展科學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企業管理者應正確分析企業的發展戰略,明確企業價值鏈,優化管理流程。企業應根據市場現狀,職能領域發展目標,進行綜合性考慮,制定最適合企業實際發展規劃的精益管理方法,并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生產與管理效率,使企業的運作成本降低,更好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效提高。
3 精益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未能達到理想的推廣效果
企業管理者由于自身認識不足,未能了解精益管理對于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僅高等科研單位與大型企業較為重視精益管理系統的研究與落實工作,使得精益管理未能有效推廣。中小型企業管理者對于精益管理的優勢未能充分理解,存在理論與實踐相偏移問題[5],使得精益管理無法在中小企業內部有效推廣。中小企業更依賴于密集型勞動,重視生產效率,對于管理工作缺乏重視,部分企業管理者來自于生產一線,管理知識相對較為匱乏,缺乏有效的管理經驗與理論知識,管理時更看重短期利益,對于企業發展的長期目標缺乏思考,也使得精益管理的推廣無法深入。
3.2 管理思想偏差
企業管理者錯誤將精益管理認為是要縮減成本開支,通過裁減人員,控制生產材料等方式,減少生產成本,此種方法看似在短時間內提升了公司效益,卻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精益管理的本質是低投入高產出,減少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浪費。很多企業為了獲取較短收益,會根據市場變化大批量生產商品,以獲取短期收益,但是此種方式不利于企業的市場聲譽提高,且會影響精益管理的推進。
當前大部分企業管理者對精益管理的概念理解存在較大偏差。精益管理是指能簡單、快速、持續地提高效率和品質,不斷縮短交貨期限并減少浪費,不能滿足以上基本條件的便不能成為精益管理。
當前企業管理方式的主要功能是維護工作次序,缺少持續改善的基本功能,對現有方式進行加強管理不能稱為精益管理。通過日韓、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企業經驗可以證明單純依靠加強管理的方式可以獲得進步,但進步速度慢、持續性差且管理成本過大,對企業發展有不良影響與限制作用。
精益的理念是精益求精,精益管理則是“通過快速、簡單且持續性強的方式追求精益求精的手段。”精益管理并非一種理念而是具體工作措施。精益管理不是單純的精細化管理,傳統精細化管理的本質是管控,缺少持續改善的基本功能,因此不能滿足精益管理的主要條件。
企業管理者要深入理解精益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必要條件,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進行企業精益管理。企業的精益生產具有兩大基本特征即準時生產和保障全員積極參與改善,由此可見,精益管理是能保障全員積極參與改善的管理方式。當前精益管理可分為日式精益管理、歐美式精益管理、中國式精益管理等基本類型,企業管理者應根據企業實際狀況選擇合適管理方式。
3.3 員工積極性較差
企業員工對于精益管理未能正確認識,工作積極性較差,工作能力較弱,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部分中小型企業的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較弱,缺乏專職管理經驗,在開展管理工作時缺乏合理性與有效性,開展管理工作時缺乏前瞻性,習慣按照自身習慣進行專制性管理,對于員工的工作狀態與心理狀態缺乏了解[6],對于員工生產工作時的主觀能動性缺乏重視,對于員工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并不接受采納,導致員工無法表達內心真實想法,也會影響企業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
3.4 照搬其他企業的管理模式
精益生產理念主要來源于日本豐田企業。企業想要長遠發展,就不能單純照搬其他企業的管理方案。部分企業由于管理者未能充分了解精益管理的核心內涵,單純是看其他企業采用精益管理獲得較高的收益,而在企業內大力推廣精益管理,但是直接照搬其他優秀企業的生產模式與管理模式,未能充分考慮自身生產經營狀態與借鑒公司之間存在的差距,未能結合企業背景對精益管理在本公司發展前景與實施方案進行深入分析思考[7],僅是將所了解到的技術手段組合應用,導致管理模式并不適合本企業發展,不僅無法提升企業管理質量,而且會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質量。
4 企業管理中精益管理模式的改進措施
4.1 組建科學的管理組織機構
精益管理工作可從增值性工作、非增殖性工作兩方面展現價值。增殖性工作是使產品的價值擴大,合理分工,優化生產經營活動,減少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浪費行為,有效節約成本。非增值性工作主要包括手續辦理、檢查與返工等流程。企業開展精益管理時,應由總經理及其他管理人員共同組建精益管理部門,邀請精益管理相關專家學者,根據企業自身情況進行分析,對管理者與工作者進行培訓,充分認識到精益管理的重要性[8]。企業精益部門管理人員要開展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做好現場調研與檢查工作,對經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時發現并做好指導工作。企業領導者要多與其他優秀領導人進行溝通交流,對其他公司所開展的精益管理的優秀做法進行吸收借鑒,根據企業自身行為創新精益思想,順利推進精益管理措施的落實。
精益管理組織結構要根據企業經營生產項目類型,建立企業自主管理體制,實施產品管理責任制,明確責任人加強管理工作落實的同時,保證企業全體員工的步調一致。企業要明確內部產品價值流,在企業生產與服務時不僅要緊跟市場發展,也需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為客戶提供高價值的產品及服務體驗。企業管理者在開展管理工作時,要對生產現場與服務情況進行綜合性分析,找出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對產品價值流進行優化重組,實現科技化、規范化生產[9],使產品生產效率與質量得到有效提高。企業應建立完善的精益評估體系,對企業開展精益管理前后的效果進行檢測評估,明確了解改善效果,從而更好地了解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有待改進的內容,更好制訂精益管理的方案,進一步改善企業管理現狀。加強對管理人員與員工精益思想的評估工作落實,定期組織開展培訓工作,也可使企業精益管理組織結構有效建立,更好地推進精益管理模式。企業管理者在落實精益管理后,也需依據企業發展情況對企業管理方法進行優化,不可安于現狀,原地踏步,方可更好地順應時代,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4.2 正確認識精益管理
企業開展精益管理時,管理者要重視精益管理,正確認知精益管理的開展方法,正確、有效地落實精益管理工作。企業領導者的管理水平與思想觀念是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10]。因此,企業領導者與管理層人員要重視精益管理,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設計科學的管理模式與方案,以身作則,有效地落實精益管理。生產型企業開展精益管理時,不僅要對生產模式進行優化設計,也需建立售后部門,及時了解客戶的實際需求,落實精益生產,為客戶提供優質化服務,樹立品牌信任度,贏得客戶信賴。
4.3 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
企業要堅持以人為本,企業管理者要多與員工進行交流溝通,對員工的真實需求加以了解,向員工普及精益管理理念,使員工積極參與到精益管理之中,對自身工作行為進行規范,使員工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有效提高。定期組織開展精益管理培訓會議,通過觀看視頻,講解成功案例,使員工正確認知到精益管理,制定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根據員工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獎勵或處罰。在企業內部增設精益管理標語,明確工作崗位的相應職責,明確工作規范,使員工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礎上,更好落實精益管理工作。
4.4 正確使用精益管理方法
精益方法包括6S管理法、全面品質管理法、準時生產法等,企業要綜合性分析公司生產現狀,明確企業未來發展目標,從而選擇最適合企業的精益管理方法,優化生產流程,引入先進儀器設備,提升生產效率,減少庫存,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優化自身管理,積極引入現代化管理理念,結合企業現狀采用精益管理方法,將精益管理融入企業內部每個員工工作行為之中,強化思想認知,構建科學的精益管理結構,明確管理職能,從而使企業的產品生產質量與效率大幅提升,更好地推動企業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國卿,李曉宇.基于創新視角的精益庫存管理對企業績效影響機制研究——管理創新的中介效應[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5):8.
[2] 趙夢姣.基于精益管理的企業管理創新策略[J].商情,2020(16):150-151.
[3] 唐旭.精益生產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20,39(21):2.
[4] 黃鷹.企業管理中精益生產管理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9(14):232.
[5] 黃明,孫東旭.淺析精益生產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消費導刊,2020(13):269.
[6] 苗志芹.精益管理在小微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市場,2021(2):2.
[7] 王文君.精益管理在中小企業生產管理中的應用——以H公司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2019.
[8] 陳惠佳.企業管理中精益生產管理的應用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16):1.
[9] 王艷,黃昱坤.精益生產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國企研究,2019(2):1.
[10] 夏芳.企業管理中精益生產管理的應用分析[J].建材世界,2019,40(1):3.
作者簡介:何梅(1972—),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