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妍 董郡 翟文祥 盛玥 汪朝苗 孫善輝







摘 要:隨著中國新時代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鄉的不協調發展、城鄉差距大的問題十分突出,阻礙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本文從鄉村振興戰略視角切入,通過問卷數據來探究影響城鄉差距得出有服務體系的差距、醫療方面的差距、基礎設施的差距、人們精神生活的差距、經濟發展的差距、城鄉收入的差距,并通過聚類分析得出相應聚類成果,用因子分析得出縮小城鄉差距的主要方向,最后從經濟維度、意識維度、生活維度、文化維度、生態維度這幾個維度來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城鄉差距;解決方法
一、緒論
隨著中國新時代的發展,城鄉關系的演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城鄉融合也被填滿了更豐富的涵義。對于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來說,受到自身的歷史和社會發展影響,在城鄉之間有所不平衡,然而如果我們要將這種不平衡消除,那么城市的進步和發展絕不能建立在鄉村落后和衰敗的上。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城市和工業飛速發展,但鄉村的發展較為落后,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十分突出。城鄉空間規劃的不合理、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生態綠化的不全面,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社會整體順利發展。
在此背景下,研究安徽省城鄉差距對鄉村融合的推進造成的影響,有利于從根本上挖掘當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癥下藥,逐步縮小城鄉間各個方面的差距。本文從鄉村振興戰略視角切入,通過問卷數據來探究影響城鄉差距得出有服務體系的差距、醫療方面的差距、基礎設施的差距、人們精神生活的差距、經濟發展的差距、城鄉收入的差距,并從經濟維度、意識維度、生活維度、文化維度、生態維度這幾個維度來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法。
二、調查設計與實施
(一)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我們選擇了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關于如何探究城鄉差距對城鄉融合的影響,我們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調查的形式,來進行問卷的發放從而獲得一手數據得到人們對城鄉融合的實際態度,根據調查分析和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城鄉融合的進程,通過進一步統計研究,從而對如何更好的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融合做出相應措施。
1.確定調查總體
根據研究目的,調查總體為安徽省居民。
2.問卷設計框架
3.樣本量相關情況
考慮到問卷在發放過程中存在的各種誤差,為了保證回收有效樣本量至少大于180份,同時考慮預計有效回答率為90%,那么預計投放樣本量為200份。在抽樣過程當中存在有缺失數據,最終實發問卷203份,回收的所有調查問卷包含的有效問卷為182份,問卷的有效率為89.6%。[1]
(二)調查主要內容
1.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是安徽省居民。查閱一些有關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的文獻,根據從文獻中選擇出的指標體系設計調查問卷,并對此做出進一步分析,最終人們對城鄉融合的切身感受的調查及縮小城鄉差距的對策研究分析結果能夠產生一定的實際意義。
2.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并輔之以訪談調查。
(1)問卷調查。本項目選用問卷調查為主要調查方法,在通過樣本容量確定和抽樣框設計、正式調查問卷設計完成后后,小組成員嚴格按照抽樣框設計進行發放問卷。并用二維碼的形式,線上完成問卷提交個人所回答的問題。
(2)實地訪談法。實地訪談具有可靠性高的優點,本項目組通過實地訪談,主要了解了安徽人民對于城鄉差距的態度及相關看法,在此基礎上,對初步問卷進行修改。本項目組將進行隨機調查,并依據實際調查結果為如何推進城鄉融合,縮小城鄉差距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
此次研究通過發放相關問卷來探究出城鄉差距具體體現的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分別是鄉村服務體系的不完善、鄉村醫療結構的不完整、鄉村基礎設施的不全面、鄉村人們精神生活的不豐富、鄉村經濟發展的不多元、以及城鄉收入的差距大。
三、樣本數據統計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本課題中對于城鄉差距情況的統計圖如下圖所示:
我們由圖一可得出,城鄉收入之間的差距與經濟發展的差距所占比例較大,分別占得76.07%和76.38%,其次是醫療方面的差距與服務體系的差距,分別占得46.01%和46.93%,影響最小的人們精神生活的差距與基礎設施的差距占比分別為42.94%和42.02%。
我們由圖二可得出,對于縮小城鄉差距的措施,人們最支持的兩項內容是長期人才定向的輸出與消除城鄉政策上的差異,分別占得76.69%和73.01%,其次是優化城鄉道路交通與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分別占得48.16%和46.93%,支持力度最小的三項是完善基礎設施、模糊城鄉行政區劃、城鄉政府基層交流,分別占得43.25%、40.49%、44.17%。
我們由圖三可得出,對于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共同發展,群眾認為最關鍵的條件是社會保障,占得42.94%,其次是人力資源與科技成果,占得14.72%,不太關鍵的條件是資金投入與政策改革,分別占的14.11%和13.50%。
(二)聚類分析
我們再次通過使用聚類分析方法,得出相關聚類結果。
由圖二其顯示將變量共聚為兩類,服務體系的差距、醫療方面的差距、基礎設施的差距、人們精神生活的差距聚為第一類,經濟發展的差距、城鄉收入的差距聚為第二類。
(三)因子分析
針對本次調查問卷,我們還選擇因子分析模型。
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即指所測量到的結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內容的程度,測量結果與要考察的內容越吻合,則效度越高;反之,則效度越低[2]。
本次研究通過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進行,最終得到
結果可以看出KMO值為0.837,大于0.5,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強,適合做因子分析;顯著性檢驗為0.000,小于0.001即說明相關系數在0.001水平顯著。綜上所述,此問題的結構效度較好,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通過SPSS降維,可以看出,提取了2個公因子,這2個公因子能反映原來7個指標所描述特征的52.869%,解釋的內容較多。為了更好的解釋公共因子,我們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表3)可以看出公因子1主要由長期人才定向輸出,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公因子2主要由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模糊城鄉行政區劃、優化城鄉道路交通決定。
四、關于縮小城鄉差距的途徑及其解決方法
在鄉村戰略大背景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一項復雜的多維工程,具體我們可以從經濟維度、意識維度、生活維度、文化維度、生態維度這幾個維度切實解決城鄉差距大的問題。
(一)經濟維度。在經濟維度層面,直接對鄉村提供幫助需要政府加大對鄉村的資金投入,持續平衡城鄉發展所需資金,做好財政資金“開源節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人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長期潛在且深遠的,對鄉村提供幫助需要政府對鄉村進行長期的人才定向輸入,持續吸引人才聚力鄉村,與此同時,利用好鄉村本地的人才資源,在當地培育強大的人才后備力量,提升農村的師資水平和教育方式,給予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二)意識維度。在意識維度層面,內部一方面需要鄉村干部努力提高鄉村自覺能動性與積極性,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與活力,嚴格落實組織制度,腳踏實地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另一方面需要鄉村居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并認真學習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清晰認識到自身在振興建設中的主角定位。外部需要改變以城市發展為主要,農村發展為次要的理念,將鄉村的各方面發展考慮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當中。
(三)生活維度。在生活維度層面,一方面要全面完善水電氣路、垃圾處理、快遞站點等市政公用設施;要繼續改善路網建設,縮小城鄉時空差距,逐步實行村級道路的全面油化硬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水利、水庫、山塘的建設與改造,確保水資源儲備,切實解決水利問題,保障居民生命之源;要逐步落實電氣設施,鼓勵更多農戶抓好清潔能源的利用,解決居民生活之便。
(四)文化維度。在文化維度層面,要讓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富足,一方面要著力推進鄉村文化復興,重建鄉村文明。妥善保護和合理開發安徽省文化產物,比如歷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現代高科技,保護鄉土文化特色,深入探尋鄉村背后的故事,編織鄉村集體情感紐帶,把鄉村改變成一個生機勃勃、不可替代、煥然一新的健康、歷史、特色的鄉村,讓鄉村變成人們生活在外對家的溫暖寄托。另一方面,從群眾出發,將鄉村群眾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活動與美好鄉村的文明建設緊緊聯系起來,最重要的是加強農村文化教育,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推進一系列如鄉村花園、鄉村健身設施、鄉村音樂交流亭、鄉村文化廣場等等惠民設施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積極向上的鄉風文明的傳播,將鄉村建設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人文家園、和諧家園[4]。
(五)生態維度。在生態維度層面,要采用城鄉污染治理并重,一方面要建設農村垃圾處置基礎設施,逐步推行農村垃圾分類處置,完善垃圾收儲運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城市垃圾處置監管,遏制城市垃圾向農村蔓延。要加強工業污染監管,一方面對企業偷排、超排行為,依法查處,另一方面實施農藥、化肥、農膜減量化計劃,推廣使用有機肥。要修復鄉村受損生態環境,一方面建立健全鄉村土壤、水體、森林等生態資源的監測網絡體系,另一方面號召村民一起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創建鄉村生活環境評比獎勵機制,采用分社分片管理模式,確保鄉村環境管理的實效性和可持續性。
注釋:
[1]產業發展、城鄉收入差距及其區域差異性 ——基于2005-2019年省際面板數據 (75)吳宇軒,謝瀚洋,江俊佑- 《現代商貿工業期刊》 -2021-11-12
[2]建設美麗鄉村 全面推進河南鄉村振興戰略-大河網 (42)《互聯網文檔資源(https://theory.dahe.cn)》 -2021
[3]中國城市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測度與發展對策研究(29)王浩琛,蔡書凱- 《邢臺學院學報期刊》 -2020-10-29
[4]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光明日報》2021-04-20
參考文獻:
[1]梅浩.習近平城鄉融合發展思想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8,20(4):45-50.
[2]高帆.中國新階段城鄉融合發展的內涵及其政策含義[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9,32(1):1-12
[3]項松林,劉牧晨.合肥市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測度及提升路徑研究[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20,2(5):28-34.
[4]項松林,周澤宇.安徽省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測度與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20,29(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