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動手實踐;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課程的教學時,務必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以及心理特性,為學生提供進行實際動手操作的課堂學習機會。兒童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動作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并且動作活動是兒童進行思考的唯一途徑。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處在思維活動形式的過渡時期,需要足夠的動手實踐機會以促進大腦的活動,利于其抽向邏輯思維的形成,發展較為堅固的數學學習基礎,提高教師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教學情境,合理選擇操作方法,提高動手實踐效果
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時,應當為學生創設有利于進行操作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構建學習氛圍濃厚的課堂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小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實現思維形式的轉變和發展。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動手實踐操作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動手操作中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概念,加深對于復雜知識的記憶與掌握,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操作方法的精心設計與合理選擇,使學生能夠使用正確的操作方法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采取剪拼法、實驗法、游戲法以及擺弄法等多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其掌握幾何圖形知識以及解決數學策略問題,使學生能夠在動手實踐中產生體驗并收獲知識,提高教學成效。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實驗法計算出圓錐的體積。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之前自己準備兩個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要求學生通過在圓錐中裝滿細沙并倒入圓柱當中的方式,或者裝滿細沙的圓柱能夠將圓錐裝滿三次,最終得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結論,這樣的實驗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避免之后進行圓錐體積計算時出現錯誤,也提高動手實踐的有效性。對于棱臺、圓臺等的學習,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際的制作、觀察等加深印象,并且使動手實踐能夠受到理想中的效果,提高其實效性。
二、適時進行動手實踐引導,提高實踐有效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相對來說具有較為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利用教具進行動手實踐教學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相契合,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動手實踐時,應當構建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并且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使動手實踐能夠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按照步驟和計劃合理進行,使動手實踐教學能夠突出教材的教學重點并且實現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指導與引導,有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動手實踐習慣,提高動手實踐的有效性。首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明確動手實踐的具體目的,在進行動手時間之前進行精心并且全面的考慮,為學生設置明確并且具體的引導環節,追求實效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師的課堂引導應當注重時間,使動手實踐能夠體現教學內容的難點和重點,把握時機進行合理的引導,避免學生進行機械的動手實踐活動,進而無法達到教學要求和目標。
三、激勵性評價反饋,鞏固動手實踐成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動手實踐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飛速進行大腦的運轉和思考,而動手實踐有效性的提高還有賴于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和及時性反饋。現代教育理念更多關注的是人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注重活動反饋與積極評價,著重引導學生對動手實踐活動過程進行體驗和感知,并在活動結束后進行反思與總結。并且鼓勵學生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活動成果,交流更好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技巧與方法,教師采取豐富多彩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集他評、自評與互評等方式為一體,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總結與感受分享。教師還應當善于運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和鼓勵性的眼神、動作等對學生的動手實踐效果進行肯定,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學科的邏輯性特點,發掘對數學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堂上為學生布置動手實踐的課堂任務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特點和心理規律都較為符合,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認知水平的提高都有所助益。小學數學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動手實踐教學情境,并且適時的給予引導和指導,提高動手實踐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在更好地完成動手實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創造能力的提高。動手實踐練習能夠使學生擁有足夠的學習和研究空間,在進行動手探索的過程當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產生對數學學科的濃厚興趣。
參考文獻:
[1]魏紅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探究[J].家長,2021(3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