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芳
關鍵詞:傳統文化;圖書館;尼山書院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2)04-0082-03
1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性及其時代內涵
1.1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性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從國家層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全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指引;從社會層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發展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民眾文化自覺性及文化自信心的關鍵,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需要;從大眾層面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
1.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戰略地位,引導廣大民眾對傳統文化秉承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上層建筑”,具有精神指導作用,是民族復興的堅強后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治國理政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來源,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古圣先賢的經驗智慧的結晶,構成了我國話語體系的內核,是中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為世界文化秩序提供了“中國”準則。
2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圖書館的重要職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于2018年1月正式施行,該法明確規定公共圖書館承擔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能。《總則》第一條指明:為了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發揮公共圖書館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傳承人類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制定本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公共圖書館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
3尼山書院與“圖書館+書院”模式的選擇
3.1尼山書院的選擇
尼山書院為曲阜“四大書院”之一,又名尼山誕育書院。尼山書院始建于北宋慶歷三年(1043),是儒學的發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2]。以尼山書院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3.2書院與圖書館的職能
古代書院的重要職能是典籍整理、藏書教化,與現代圖書館的職能一致。現代公共圖書館承擔著保存整理文獻、開發智力資源和社會教育等職能[3]。公共圖書館是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陣地,是終身學習和文明傳承的重要場所。“圖書館+書院”模式既能夠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也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
4“圖書館+尼山書院”模式的基本做法
4.1標準化建設
山東省各級尼山書院擁有統一的標牌,按照統一標準設有國學講堂、國學經典閱覽室、道德展室和國學文化體驗室。活動內容主要有國學普及、經典誦讀、禮樂教化、道德實踐、情趣培養等。
4.2科學化管理
尼山書院由文化部門、專家學者、圖書館及社會各界賢達組成理事會,并聘任海外理事,形成了由政府主導、圖書館承辦、社會參與的良好運行機制,實現了資源的共建共享。
4.3社會化整合
4.3.1整合圖書館內部資源。各級圖書館要以尼山書院的服務內容和工作目標為標尺,整合設施設備、文獻資料、特色讀者活動,最大限度地滿足民眾的多元化需求。在館舍建設方面,各級圖書館要對館舍進行改造,設置活動專區;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面,各級圖書館可通過館內調配和購買的方式為尼山書院配備文獻資料;在讀者活動方面,各級圖書館可對展覽、講座、朗誦等品牌讀者活動進行細分,突出傳統文化主題。
4.3.2整合館外資源。圖書館應加強與文化館、博物館的合作,開展禮樂教化、傳統文化體驗等活動;積極邀請高校專家學者參與尼山書院建設,提升學術水平,打造“館校合作”的特色品牌[4];充分調動退休教師、干部和本地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廣泛招募志愿者,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尼山書院建設。
4.4開展公益活動
尼山書院通過游學、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部隊開展禮樂教化、傳統技藝、非遺展示等公益活動,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例如,諸城市尼山書院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舉辦茂腔表演、諸城派古琴演唱會、剪紙、圍棋、泥塑、游學等公益活動,引導更多的人了解國學、歷史、諸城非遺等,成為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陣地。
5“圖書館+尼山書院”建設模式成效顯著
5.1社會支持,影響力不斷擴大
山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將尼山書院作為特色文化品牌寫入會議報告。2017年9月,《山東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方案》提出尼山書院對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引領作用。“圖書館+書院”模式擴大了尼山書院的社會影響力,為尼山書院建設提供了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5.2文化惠民,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圖書館通過開展禮樂教化、經典誦讀、道德實踐等活動,為民眾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增長了他們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了他們的道德素養,滿足了他們的多元化閱讀需求。目前,諸城市圖書館已在全市建成1個尼山書院、235個鄉村(社區)儒學講堂,僅2019年就開展活動359場。尼山書院通過舉辦國學知識普及班、傳統文化體驗、傳統文化展覽、國學經典誦讀大賽等活動,展現了國學的魅力,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在提高群眾道德修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5.3服務升級,拓展了服務職能
圖書館通過建設尼山書院,拓寬了服務范圍,提高了服務水平,拓展了服務職能,擴大了社會影響力。“圖書館+尼山書院”建設模式對于提高圖書館的決策、運行、管理和服務能力都具有推動作用,為圖書館理事會管理機制的良好運行奠定了基礎[5]。
6“圖書館+尼山書院”模式的思考
6.1完善運行和服務機制
圖書館應根據尼山書院的發展要求,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完善“六個一,五大板塊”內容,挖掘典型事例,實現以點帶面,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建立完善的運營、管理、服務體制,促進尼山書院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完善尼山書院的服務體系,加強對市、縣尼山書院的規劃指導,豐富和規范活動的形式與內容,逐步建立覆蓋面廣、服務規范的尼山書院服務網絡體系。
6.2創新服務內容和方式
圖書館應提高尼山書院活動的趣味性、互動性和時代性,通過動漫展出、講讀報告、親身體驗等方式,使書院文化傳承形式更加生動活潑,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系統,傳播手段更加立體多元,感受效果更加持久親切,吸引民眾參與活動[6];把尼山書院建設與非遺保護、古籍保護、文化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結合起來,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調動工作人員和群眾的積極性,把創新當作一種常態,提高服務效益。
6.3注重人才培養,促進尼山書院健康有序發展
圖書館應強化機制保障,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具體措施如下:一是按照山東省尼山書院建設標準,逐步完善讀者需求反饋、圖書館績效考核、志愿者表彰獎勵和社會監督管理機制,推動尼山書院健康有序發展。二是建設尼山書院講座專家庫,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強化師資隊伍的精細化管理,加強對各級尼山書院、鄉村儒學講堂師資隊伍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
7結語
“圖書館+書院”模式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發展,因此,圖書館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原則,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