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利
摘 要:初中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加強語言和文化之間的聯系性,融入更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讓學生主動承擔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并能夠使用英語來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傳統文化滲透的意識,探索有效的方法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到英語教學中。
關鍵詞:初中英語 中華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20
在強調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以往,教師非常關注西方文化的講解和滲透,通過西方文化教學來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但是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夠重視。當前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上升,和世界各國的交流更加頻繁,相關行業對人才的英語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可以增強學生使用英語來表達和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這有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語言和文化之間是不可分割的,要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就要掌握語言承載的文化。英語學科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技能為最終的目的,學生使用英語交流和對話時,一定要了解中西方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用語言來傳遞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引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讓學生接受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吸取能量,提煉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價值觀念,體會古人對世界和人生的獨特觀念,并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豐富的文化知識,受到文化熏陶,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非常優秀的禮儀文化、儒家思想等,這些內容對于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2.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語言具有工具性,學生要想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就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聯系、差異,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避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交流障礙。英語國家和我國相比,地理環境、生活習性不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本國的文化。在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異性,并結合雙方的文化差異來有效轉化語言,實現無障礙溝通。這也要求教師要在英語課堂上加強文化知識的教育。教師不僅要有意識地多引入一些西方的文化,同時還要關注我國的本土文化,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
3.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發揚、傳播,不僅要求各個行業要注重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傳承,還要求在教育體系中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提升,在和其他國家交流的過程中也要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這要依靠大量英語專業人才。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關鍵階段,在英語課堂上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掌握和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還能夠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使用英語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交流,讓學生掌握用英語介紹傳統文化的知識和方式,這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非常有利。初中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未來還需要他們將傳統文化發揚、傳播出去。在英語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傳播、發揚的重要性,并主動承擔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
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學生會學習和接觸很多種西方的節日、習俗等文化知識,能夠流利使用英語來介紹西方的文化知識,但是卻無法用英語來介紹我國的傳統文化,比如春聯、中國的古詩詞等,這不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輸出,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英語課堂上,是應對這種問題的重要舉措。
4.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英語教學都存在著傳統文化缺失的情況。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過于強調西方的文化,很多學生都非常崇拜西方的文化和思潮,在大眾群體中也形成了“西方的就是先進的、傳統的就是落后的”的觀點,群眾對我國傳統文化缺乏自信。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第二語言的視角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加強中西方文化對比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底蘊,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形成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感嘆古人的智慧。
二、當前初中英語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現狀
1.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
人教版英語教材中雖然也融入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涉及較多的文化知識,但是傳統文化內容比較少,更多地介紹西方的習俗、人文等文化知識。新《課標》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要求在英語教學中要滲透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主動傳承傳統文化。教材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內容非常有限,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有效拓展,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傳統文化內容非常有限,還遠遠達不到《課標》強調的核心素養培養對于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要求。
2.英語習題編制很少重視傳統文化
我國的教育體系需要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要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關系處理好,關注學生素質發展的同時也要保障學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比較高的分數。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往往需要完成一定的練習來鞏固英語知識,在平時的訓練和考試中學生面對的題目中,無論是題目考察的內容還是題目的背景,都很少涉及傳統文化。一些題目雖然以傳統文化為背景,但是教師在講解題目時,只關注題目的解法,忽視了題目的背景,學生在完成練習時沒有過多關注傳統文化。
3.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足
英語教學主要對學生的英語交流、交際能力加以訓練,因此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但是目前部分學生尚未形成跨文化意識。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是關注學習的知識是否對自己以后的發展有用,忽視了知識的實用性,而是從考試的層面來學習。在英語學習中,學生關注自己對基本語言知識的把握,希望自己在考試中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數,但是卻并沒有形成跨文化意識,沒有針對性地學習中西方的文化知識,這也會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滲透的策略
1.找準中外語言文化契合點,精準教學
要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教師要把握好度。中國的傳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復雜,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在英語課堂上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要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方法。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很難系統地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這容易讓英語教學本末倒置,不僅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還會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要避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找準中外語言文化的契合點,在課堂上精準教學,融入合適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點,尋找有價值的資源,課堂上根據現實的需求來設計合理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教師還要找準中外語言文化的契合點,把握傳統文化和英語教學之間的聯系性,通過點對點的教學來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同時學習英語語言知識。
比如在“I’d like some noodles”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教材主要圍繞餐廳點餐的情境對話展開,介紹了用英語在餐廳點餐的表達方式,學習了一些表示食物的詞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飲食文化為契合點來引入傳統文化,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深度挖掘并加以利用,并適當地引入一些拓展內容,讓學生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以中國傳統食物、中國飯桌文化、中國酒桌文化為契合點來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在帶領學生來學習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時,可以將其和西方的飲食文化對比,開拓學生的視野。
2.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英語課堂上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要遵循滲透性的原則,也就是將傳統文化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并不是通過一兩節英語課來滲透傳統文化知識就可以達成目標。英語課滲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教師也不能將英語課上成了傳統文化課,在課堂上依然要分清主次,要在完成英語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因此教師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英語的日常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來融入合適的傳統文化知識。在英語課堂上向學生講解和滲透一些傳統文化知識難度并不大,難的是如何將英語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關系處理好,即要兼顧英語知識的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要適當調整教學方法,以傳統文化來讓英語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比如在“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這個單元的教學中,學生要學習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相關知識,教師在課堂環節就可以適當地融入我國相關的傳統文化,比如在課堂導入環節可以展示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畫面,讓學生來說一說這些傳統節日的名字、節日活動,并拋出討論問題:“Which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以問題來調動學生的討論積極性。學生回答時,可能對于一些傳統節日不知道如何使用英語來表達,教師就可以拓展相關的內容,讓學生掌握使用英語來表達傳統節日的方法,學習對應的單詞。在學習完本單元的語言知識、表達方法和技能時,教師就可以設計類型更加豐富的課堂活動來滲透傳統文化,圍繞問題“Do you know the customs of this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展開討論,讓學生圍繞傳統節日的習俗展開交流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3.開展中外傳統文化小活動
現代教育強調要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也要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從傳統文化滲透的角度來看,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有關中外傳統文化的小活動,在活動中帶領學生學習和接觸更多的文化知識。比如教師可以開展專門的中西方文化對比的交流活動,讓學生總結歸納。比如教師可以開展探討中外“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文化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來了解中國人怎樣慶祝新一年的到來,同時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西方國家是如何來慶祝新年的。在開展中外傳統文化的小活動時,學生不僅要資料搜集來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并且還要將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做對比,要使用英語來總結歸納,從搜集的資料中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并在英語詞典的幫助下使用英語來表達,鍛煉多項語言能力。
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英語教材中涉及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非常有限,難以滿足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要通過其他的途徑來搜集相關的資源,將之有效整合在英語課堂中,讓學生可以接觸更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尋找契合的傳統文化內容,通過互聯網來搜集相關的資料,并在課堂上尋找合適的時機來滲透,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呈現和介紹傳統文化。比如在“When was it invented?”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教材課文主要圍繞茶葉被發明的歷史和生產制作編寫,教師不僅要圍繞教材內容來開展教學,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來獲取更多相關的資料,搜集我國傳統茶文化知識,并將其制作成精美的微課,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使用英語來介紹,起到科普的作用,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的茶文化,同時還可以將茶文化相關的背景知識作為英語閱讀、聽力或者寫作的背景知識,將茶文化的宣傳和英語技能的訓練結合在一起。
英語學科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技能,在內容上的包容性比較強,教師可以圍繞傳統文化來設計英語習題,將其作為英語習題的背景,通過英語聽力材料、閱讀材料甚至寫作訓練的方式來滲透傳統文化,多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來搜集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制作成系列微課,將微課分享給學生,供學生課后學習,讓傳統文化教育更有深度和廣度。
總而言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要求,英語學科在傳統文化滲透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初中英語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來促進兩者的融合,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可以接觸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張燕玲《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青海教育》2020年第9期。
[2] 張紅梅《初中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中學生英語》2021年第12期。
[3] 沈欣冉、曾國秀《以文化自信使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調查》,《文教資料》 2020年第1期。
[4] 張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綻放光芒》,《英語教師》202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