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旭洪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小組合作已經成為學科教育的重要主題和方法了,重點在于鍛煉與提升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團隊素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科學習效果。因此,本文以小學高年級數學為例,對小組合作的實踐應用進行了詳細地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組合作;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
一、目前小學高年級數學小組合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于形式化
從小學高年級小組合作實踐課程中看,很多教師利用的是座位的便利性對學生進行劃分,之后選擇小組長。這種分組模式比較固定,而且在分組時也沒有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需求等進行分析,在無特殊情況之下是不會變換小組成員的,也不會在成團之間進行角色轉換。雖然以座位劃分小組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長期下去缺陷也是很多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教師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視度不夠。
(二)教師的參與度不夠
從小組實踐課程中看有很多教師不會參與到小組探究中來,將自己完全置身在小組合作之外,認為小組合作就是學生的事情,不關自己。實際上小組合作是一種實踐性和探究性非常強的學習方式,教師需要對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以及探究的結果等進行參與,并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互動,和學生一起學習和探究會持續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這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有益的。
(三)合作內容的設置缺乏合理性
經過教學實踐表明小組合作學習有很多的優勢,但是并不是在所有的教學內容中都適用,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在小組合作探究之前需要教師對合作內容進行合理地設計,深入地分析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明確合作目標等。但是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教師沒有明確小組合作的目標,并且在目標設計上存在過于復雜的情況,還有一些教師在內容設置上不合理,這些都影響到了合作學習方法的開展效果。
二、小組合作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科學地劃分學習小組
小組合作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小組,如何將學生科學地分成不同的小組至關重要,所以在分組之前科學地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情況、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個性特征等等對學劃分小組,堅持優勢互補的原則。其次,還需要協調好每一個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做好每一個學生的任務安排保證分工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能力要與他們所獲得的任務相匹配,以免由于小組劃分不合理而出現過多的問題。再次,在分組結束后要設置一個小組長,并保證小組成員的數量為5個左右,具體情況則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最后,在小組合作中還需要結合即將講解的內容對小組成員進行適當地調整,并對每一個小組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了解,以保證每個小組的學習效果。
(二)科學地設計小組探究的話題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和身心發展都不斷地完善,所以在小組探究話題的設計中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將話題的設計重點放在集中學生注意力,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方面,并引導學生可以在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快速且精準地找到突破口,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結合小組合作模式科學地設計研究問題,重點放在發揮每一個小組成員的自主性,凝聚小組成員的力量,并可以用問題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問題探究中來。比如,在學習“圓的認識”這節課時,圓學生都認識,但圓的背后還隱藏哪些秘密需要學生們一起探索。首先,教師可以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圓?我們班級或者校園里有哪些圓?之后讓學生思考和交流,之后劃分小組對圓的性質;圓與其他形狀之間的差異之處等進行交流。他們經過反復的對話,互相之間深層次的探索,對于圓的基本特征、如何應用、特性等全部可以進行記憶與理解,聯想與圓有關的知識和生活現象,這對于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鍛煉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
數學是一門生活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實踐與應用能力與他們數學知識的學習成效之間關系密切。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更多的將數學實踐化、生活化,多組織一些實踐驗證活動,讓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真正地提高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實踐當中的應用還存在一些制約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還需要一線教師不斷地優化與完善,在教學中及時地發現與解決問題,這也是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小組合作在學科教學中具有非常的現實意義,更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小組合作的效能,利用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提高數學學科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覃巍文.小組合作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求知導刊,2020(7):66-67.
[2] 陳燁.探究小組合作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10):129-130.
[3] 崔君.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實踐探討[J].時代教育,2015(2):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