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彥彰
摘要:隨著中國智造的高質量發展,在許多高職院校的傳統機械學院快速轉變成了智能制造學院,而各級教學部門都高度重視教學信息化的建設工作,著力于從教賽研產等方面提升信息化教學水平。而作為傳統的機械類課程等理論學科更是通過教室信息化平臺建設、實訓室升級改造等方式,對目前的教學條件升級改造,投入一批信息化設備,并已全面完成安裝、調試并驗收使用。
關鍵詞:信息化;平臺;課程;教學
近年來,互聯網相關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現代教學向智能化、特色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目前許多生產技術都是借助信息化平臺與學校的教育理論對接,并以此展開實踐探究。因此,探討信息化平臺下傳統理論課——以機械類課程為例的創新型教學方式,將更加有利于將理論外延與實踐內涵一體化,更為高級的智慧智能課堂的開發與應用提供參考。
一、 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教學意義
信息技術手段普及的今天,要善于運用信息化平臺教學在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果。科學技術設備與手段是實現教學現代化的手段之一,日常的教科研必須與時俱進地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使傳統的教學產生當下的人才培養方案所需要的效果,在信息技術的賦能下不斷地進行教學創新與反思。現階段的課堂信息化平臺已廣泛引入課堂,它以圖文并茂與聲情融匯的教學環境,擴大了人的感知空間和時間,為教學提供了逼真的表現效果,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與感性認識,如機械類課程中的齒輪傳動、液壓傳動、凸輪機構等的教學。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可使學生產生聯想,有助于學生對機構運動特性的理解。
二、信息化平臺的技術特征與內涵建設
信息化教學平臺一般包括觸控屏一體機、無線路由器、無線投屏器等,為各種理實課程提供了多元化的數字資源展示平臺,滿足信息化教學與師生互動等教學要求,提升了教學空間場地的信息化應用水平,為教師改進教與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進課程改革發展等提供有力的保障。高級一些的信息化平臺通過多模態智慧教學方式,利用5G技術特性,接入VR/AR設備再配備全息投影、智能白板、移動終端等多種形態的智聯終端,可以完美還原生產現場。實現多種軟硬件設備間的無縫互聯、協同工作,為學習者提供沉浸式的實時學習體驗。總結學習經驗,實施信息化智慧課堂,實實在在地展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渠道學習模式。如今的很多高校在利用如木馬課堂、職教云等大數據化的平臺中往往包含多元與動態的學習評價體系,來幫助教師進行精準決策和調控。
三、信息化平臺下機械類課程的實踐
機械類這種傳統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不單是教與聽的過程,傳統那種間接經驗學習起到的效果甚微。而在平臺教學中主要是演示與交互,演示是教師引導學習,交互是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中再加上虛擬仿真、三維動態去解釋系統的專業知識,師生之間就能有機融合。例如零件金屬加工實訓可運用觸控一體機等講授理論。機械制圖實訓可運用無線投屏器、三維建模,自動數據等完成實踐教學。設計復雜的機電一體設備時還能運用數據庫、無線傳屏器等完成教學。
四、機械類課程的創新教學實施
傳統的機械類課程理論知識占主體,只有學生課堂上全面參與學,教師容易照本宣科地將課件內容一股腦兒演繹下來,常見狀態就是教師對課件應精心策劃借助信息化平臺的運用,理論變動生動形象,貼合生產實踐的案例會對學生的情緒進行調控,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并在數據共享的作用下對教學內容作深刻的剖析講解,引導啟發,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信息化平臺不光展示課件的制作,更是要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內容,而且要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軟件中的各種優良的表現手法,把所要講述的內容賦予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同時要顧及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規律。即要在課本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使教學課件具有一定的創意性。我們可以制作一些動畫,或者到生產車間現場拍攝一些零件的加工過程,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了解工作現象的產生以及如何原理實現的方法,加深學生對機構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媒體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換與傳遞的過程,是諸多方面共同組成的一個動態系統。
五、教學創新需要突破的問題
目前的學情下,學生普遍對信息載體過于碎片化接受。片面追求多媒體的表象作用,熱衷于熱鬧、新奇的場面。理論表象影響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因此老師利用教學模型讓學生親自動手動一動,會有更直接和更深刻的理解。
六、結語
總之,克服信息化平臺的無實物感,利用信息平臺的高效率教學優勢,減少了教師板書、作圖等工作量,且多方位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易領會和掌握,并適時安排一些提問與動手實操,及時發現問題,以具體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問題。把教學方法的功能進行合理組合,找出傳統和現代的最佳結合點,精心設計新型的課堂結構。
參考文獻:
[1]周東.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微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藝術教育,2017(15):172-173.
[2]張芳玲.基于信息化教學的單元設計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輪壇,2019.(2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