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一蘭
摘要:奮斗成就夢想,勞動創造未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勞動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關系著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從架構場域、師資建設和以人為本三大層面著手,著力提升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
一、架構場域:站穩勞動教育的主陣地
課堂是開展勞動教育、明勞動之理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但隨著新媒體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單純依靠傳統填鴨式、大水漫灌式的教學方法難以占據勞動教育的一席之地。這就啟示教育者必須與時俱進,找尋教學新模式。高校要在明確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合理設置課程,改進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校內育人素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發揮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雙重效應。充分利用勞動教育的課堂,改革授課模式,優化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作用,變以往“大水漫灌式”的理論講授為精準滴灌的情感滲入。在專題式教育中,穿插勞動教育的案例分析,用現實社會中真實、鮮明的勞動案例支撐所講專題的內容,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將勞動知、情、意、行融入課程三維目標,激活勞動教育帶動其他“五育”的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功能。勞動教育的本質是社會實踐,單純的理論灌輸無法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課堂筑基之余還需實踐賦能。系統的勞動實踐教育需要學校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辦學實際,創設勞動情境,開辟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一體的實踐平臺,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有機融合,深化學生關于勞動實踐的體驗,培養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在構建深度融合的勞動教育模式之余,還要切實推動勞動實踐走向日常化,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為學生提供循序漸進且形式多樣的實踐鍛煉機會,在實地參訪、志愿服務、三下鄉等系列勞動教育活動中強化勞動認同,體悟勞動之美,提升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擔當。
二、師資建設:打造勞動教育的引領者
高校要強化對勞動教育者的尊重和服務意識,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勞動教育者,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增強他們的職業自信,以更自覺的心態投身于勞動治教育中。職業自信既是高校“開好勞動教育課”的利器,也是教師“講好勞動教育課”的底氣。完善的職業資格制度為高校勞動教育隊伍設定準入標準,是樹立教師職業自信的前提。此外,還要通過評選省級、國家級名師,讓勞動教育隊伍走出校園,擴大社會影響力,夯實職業認同感。此外,打鐵還需自身硬,職業素養是職業自信的根本。當前,高校勞動教育教師的職業素養呈現滑坡態勢。專職隊伍組織性、系統性不強,兼職隊伍良莠不齊等問題拉低了高校整體勞動教育隊伍的水準。鑒于此,提升職業自信最根本的還須從教師自身著手。“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壇水”,扎實的學識功底是勞動教育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勞動教育教師需要不斷鍛造自己的學術本領,在與時俱進中積淀自身的理論修養,用自己扎實的理論素養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好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除知識素質外,還要具備崇高的道德素質和思想素質,圍繞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需要遵循勞動教育的規律及當前“零零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這要求勞動教育教師在課堂之外積極探索教育對象日常的價值偏好以及熱衷關注的社會話題,以此為切入點開展個性化教學,在這一過程中弘揚奉獻精神,堅決摒棄金錢至上、名利至上的價值觀,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擔當神圣使命。
三、以人為本:釋放勞動教育的生命力
關注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是我國勞動教育的育人方向。近年來,勞動教育雖然取得了五育并舉的開創地位,但仍處于慢熱階段,勞動教育時常身處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即便開展多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育人效果較為乏力。步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勞動形態日益豐富,要求勞動教育突破傳統的授課格局,借助互聯網打造慕課、翻轉課堂等為學生悅納的理論教學新形式。可借助5G高寬帶、低時延的特性,創設勞動教育智慧課堂,同時,利用VR、AR技術開展現場沉浸式教學,給學生帶來全身心體驗,提升勞動教育課的吸引力,大膽結合產業新形態,鼓勵學生融入數字勞動、共享勞動、虛擬勞動等智能化的勞動實踐中,將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培育作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最高追求,為實現中國制造輸入人才支撐。2020年3月,《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健全勞動教育素養的評價制度。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勞動教育規范化、常態化發展的保障,也是檢驗勞動教育是否堅持育人為主、秉持人本導向的重要標尺。評價要做到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并重,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外,還須將勞動認知、勞動情感、勞動行為等指標置于首位,可通過建立學段勞動素養檔案,監測學生勞動教育的動態進程。評價方法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定性與定量、自評與他評的統一,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可靠和公平公正。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1).